
感谢你的来信,感谢你承诺在本月20日之前抵达这里。我们都知道,你给的原因并不能给火车之旅带来欢乐,唯一正确的做法是推迟出行,直到你不会觉得无聊透顶。但是除此之外,我几乎有些嫉妒你了,因为旅途中你会看到绵延不绝、绚烂多姿的田园秋色。
——摘自《艺术家的书信集》
艺术和文学的历史是对人类内心探索的真实记录。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家,虽然表面上独树一帜,但是在表现自己内心的坦诚方面,在语言的表达水平方面,却有着天然的前赴后继——既继承先哲的精华部分,又彰显自己的才华。因此,阅读艺术家之间的信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写信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且还将艺术史进行合理地还原。
《艺术家的书信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从世界艺术史中精选出95封艺术家往来书信,写信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大师达·芬奇到上世纪90年代的现代女性艺术家辛迪·雪曼,时间横跨500年。在艺术家所书写的每一封信中,艺术的影子都能够被轻而易举地发现。更有趣的是,当他们的个人行为被进行有机整合后,竟巧妙地构成了一部有趣的世界艺术史。
人类创造出的艺术永远都在散发着最浓郁的人类气息,就算是平淡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艺术研究的发展,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着一个个时代人类最生动直观的记录。譬如书中收录有明代书法家王穉登在致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己在雪天躺在冰冷的屋子里,唯一的感觉就是全身发冷,无法找到创作的最佳状态:“积雪凝寒,拥衾闭户不能起,承索诗跋漫书数语,殊不称奈何。日来尊体想渐佳,甚悬甚悬也。鲫鱼六尾,奉将一芹。穉登力疾顿首。”寥寥数语,一来表现艺术家创作生活的真实,二来表现艺术在不经意间透出的真切。艺术家这种极为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放至今日,可以用4个字概之:见字如面。
书信写作是写信人情感的外在体现,其感染力表面上取决于外部可感的事物与人际关系,可是实际上决定这些外部特征的总归还是写信人自己的情感特征。众所周知,情感的特点是“动”,因此读这95封信,可以真切感受艺术家们的动情、动心、感动乃至激动。
友情和亲情是信件永恒的主题,感动在这里从不缺席。当达利对好友保罗·艾吕雅说:“来吧,来吧!我们有很多问题可以一同探讨(交谈)。”当米开朗基罗对侄子说:“关于娶妻成家,不要太计较嫁妆,因为钱财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一字一句,动之以情;一点一滴,晓之以理;情不知所起,总一往而深。每一封情书都动人心魄,情真意挚,缱绻缠绵。
本书以两封风烛残年的艺术家书信收尾。托马斯·盖恩斯巴勒身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激动不已回忆自己刚投身艺术时的画面:“很奇怪,在缠绵病榻之际,儿时的热情竟然历历在目,当时我第一次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临摹荷兰风景画,于是每天画画一两个小时……”艺术家文字意脉的呈现、起伏、显隐,正是其艺术生命的跌宕起伏。
除了包罗万象的信件内容,书中的信件原图也非常珍贵。该书作者迈克尔·伯德从全球各地博物馆、档案馆中取得了信件的授权后,对原信件进行了高清影印,使得读者可以近距离观察信件的面貌。更有意思的是,不少艺术家还在书信中留下了随笔画作。于是,当文字与绘画在书信中相遇,这封信俨然就变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
艺术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当艺术家离我们远去,当书信中的文字、绘画被定格,幸好,书信的记忆依旧存在,艺术的传递仍在继续,内心的激情持续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