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图书包含的信息量巨大,需要编辑改动的地方也极多,有必要把关键的或存疑的加工细节记录下来,以便与作者交流或日后复核。因此,整理好加工记录是一名优秀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关键词】图书编辑;加工记录;书稿质量
一、加工记录的主要作用
(1)交流手段。与作者交流的一种方式,请作者解决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向作者提供一些建议,以使书稿更为完善。
(2)修改依据。反映加工过程中发现和改动的重大问题(如是否涉嫌),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纠纷。
(3)工作记录。供复终审及后续人员参考,记录书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注意事项,还可作为评价工作业绩的依据。
(4)业务总结。为今后的业务研究积累资料,总结同类型书稿的编辑加工经验。
二、加工记录的核心内容
(一)编辑没法改或不确定的内容
1.语句不通
以致无法理解其意,自然也就无从修改。对于这类情况,在整理加工记录时,应指出不通顺的地方,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修改意见或修改后的语句,请作者定夺。
2.录入错误
在书稿中出现明显的录入错误(如错字等),使句子不通顺或是术语有误时,若根据上下文很容易推断出来,可直接修改。若实在猜不出其意或没有明确依据及没有把握时,应整理到加工记录中请作者核改。例如,“安装ISF,需要在换进变量中指定注册码文件。”这里的“换进变量”应为“环境变量”。
3.概念混淆
例如,集合的闭区间与开区间,微积分中的二重积分与二次积分,微分方程中的通解与特解,这些概念虽然都只有一字之差,却很容易混淆。
4.答案错误
教材类书稿的章后设有习题,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习题与正文中介绍的内容无关,此时征求作者意见将其删掉或者请作者换题。有些考试或习题类书稿,试题后面均对应有答案,这时一定要题目和答案一起加工,核对其答案是否正确,如果发现答案有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也应记下,请作者核改。
5.名词术语不统一
比如有些引进版翻译类书稿,一般是由不同译者按章分别翻译编写的,有时对于同一名词的翻译各不相同,这时就应向负责统稿的译者提出,统一成一个词。
(二)书稿中需要作者补充的内容。
1.图不清楚、有误
线条图的线条不清楚、粘连,图中标注的符号、外文字母、汉字、数字等无法识别,且根据上下文或查资料也无法解决。有时图中虽有图注,但却是错误的,或者指引线指的位置是错的,这些问题均应注意请作者核改。例如,正文介绍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第一级火箭先点火,当第一级火箭的燃料用完后,使其自行脱落,这时第二级火箭开始工作,依此类推。这样,可以使火箭获得很大的飞行速度。但是对应的图中却把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标注反了。
2.照片图或截图模糊不清,无法达到出版要求
这时均应请作者换图,提供清晰正确的图。此外,图中有照片涉及公众人物时,一定要注意肖像权问题,涉及我国地图和国境线的一定要慎重使用,最好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审核。
3.数据与公式推导错误
简单的可直接改,复杂的或涉及内容较多时,应请作者重新核实。例如,下式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仔细观察中间步骤就会发现“p(xi)”和其他表达式“与众不同”,后经作者确认,“p(xi)”应为“Pr(xi)”。

4.参考文献数据不完整
例如,只有期刊名而没有文章名和作者名,或者参考文献的版本过于陈旧,有些资料很容易上网查到,可自己查出来补充完整,但有的比较偏或者根本无法查出的,应请作者补充或更新。
(三)重要内容或结构的大幅改动
1.内容缺失
此类问题类型较多,比如:图的边缘部分明显缺少内容,表中理应有数据或说明的地方却没有,公式中运算符号前后缺少算式或明显前后不对应,根据逻辑可以推断出原因或结果有所缺失,根据句意可以推断出内容有所缺失。
2.内容重复
尤其对于多作者的书稿,若有交叉重复现象,同一段话或同一个意思反复说,需删去不必要的重复(必要时还可适当补充,使全书形成一整体)。注意:删除内容较多时一定要请作者确认。若重复部分删除后会使上下文不连贯,还应加些过渡性的话使之连贯。
3.发现大面积抄袭网络或其他文献资料的情况,应请作者重新核改,对于抄袭严重涉嫌侵犯著作权的情况,则应商议退编或退稿。
4.涉及新旧标准更换和说法改变的
例如:某表摘自某标准,如果确有新标准替代,那么很有可能表中涉及的数据也有变化;若只改标准号,结果就是换汤不换药,还不如不改。对于这种问题,尽量将新标准的电子版找到,连同加工记录一起发给作者,让作者自己对照新标准修改。这样也可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再如,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就此从太阳系“九大行星”就变成了“八大行星”。因此,遇到“九大行星”的说法应及时给出说明。
(四)提升或完善书稿质量的建议。
1.删去离主题太远的内容
例如,像《高等数学习题集》这样的书,数学家传略就没有必要附在书后。此外,也要注意略去在其他出版物中已讲过的方法细节。例如,有关力学方面的专著,对数学公式的原始推导就没有重复的必要。
2.导向性不好
有些说法有教唆人做违规之事之嫌,或说法不合适时,也要向作者提出修改建议。例如,在介绍“黑客”时,应该明确其性质,即这是一群专门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进行不法行为的计算机高手,强调黑客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黑客的网络入侵。
3.举例不当
举反面例子时,点名提到公司名称,有攻击之嫌,这时可改为“某公司”,但对于一些敏感的实事事件,有时即使不提名字仍能很明显地猜测出指的是哪家公司,这种问题也应该尽量回避,可以请作者换一个例子。
三、加工记录的注意事项
(一)要通过查资料或咨询专家解决疑问,不要什么问题都推给作者解决
不要随便什么小问题都拿去问作者,这样只会让作者怀疑编辑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像那些很明显的错别字或语法错误就不要写入加工记录中,以免耽误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作者的精力。因此,在整理加工记录时应该注意重新审视有些问题是否非问不可。
(二)要设法让作者去做判断题或选择题,不要一味地逐项列清单摆问题
先把力所能及的问题处理好,在此基础上再去发现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不但要明确具体,而且还要向作者明确说明应如何解决或为其提供可备选的解决方案。
(三)要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对读者负责,不要盲目迷信所谓的权威资料
即使书稿引用的是国家标准中的数据,也不应掉以轻心,有时这些数据也容易出错,虽然无法查出源头,但也应该配合作者一起发现和避免。
(四)要在加工记录中准确定位每个问题,不要为了省事而采用批注形式
把问题提到位,尽量将指摘的范围缩小到章节的具体位置,不要让作者花时间去寻找编辑的疑问在哪里。如果采用批注形式,作者很有可能会在电子版上进行修改,这样容易造成后续处理时有遗漏的情况。
整理好加工记录绝非一日之功,业务能力要通过平时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来逐步完善。但一定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努力去发现稿件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在提高书稿质量的同时,也能记录自己在加工过程中的点滴发现。保证书稿加工质量,依靠的不仅是责任心,还有扎实的业务能力,以及不断学习、总结和实践,这不仅仅是社会对文字编辑的一种要求,更是我们能够也是必须做到的。
参考文献:
[1]苏宁.浅议科技图书的创造性加工[J].铁路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2,000(001):180-182.
[2]王友富.编辑加工“四步法”[J].中国出版,2010(2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