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梅:《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
【摘 要】拆分发表作为学术出版领域争议较大的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其相关研究一直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经验出发,简要阐述国内外学术论文拆分发表研究现状,总结其主要拆分类型,并提出识别及防范学术论文拆分发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拆分发表;学术论文;期刊;编辑;学术不端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某些学术论文经专家外审后,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总体完整性不够,某一部分内容不够充实,缺乏重要的数据或论据支撑。经与作者沟通才知,内容缺失部分为另一篇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此即典型的学术论文拆分发表现象。
随着Crosscheck检测工具的全球性应用推广,学术论文的重复发表现象已得到明显控制。但在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科研压力逐渐增大的形势下,在学术不端检测技术的盲区,仍存在许多科研成果的隐蔽性拆分发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是文字性内容的重复率,对图、表重复性的鉴定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2]但对学术论文的完整性、学术论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无法进行评价。学术论文拆分发表由于能逃避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查重,规避抄袭、一稿多投等显性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可以增加论文发表数量,满足作者职称晋升、业绩量化等功利性需求,因此正呈现日益增多的态势。但迄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期刊界,对拆分发表问题的研究与防范都比较薄弱,重视程度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要低许多,需要引起学术出版领域的高度重视。
1 拆分发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2年,由中国知网(CNKI)发起的《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定义了拆分发表的概念。拆分发表又称冗余发表(redundant publication)、腊肠式发表(salami publication或slicing publication),是指将实质上基于同一主题、数据、资料,内在为整体的研究结果,本可以一次发表而拆分成若干可发表的单位,作为多篇论文发表,以增加文章数量。[3]这是我国出版界对拆分发表规范定义的第一次尝试,但最终未能施行。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国内涉及学术成果拆分发表的文献报道甚少,许多论文只是在讨论学术不端行为类别时有少量提及。金铁成(2012)[4]提出了学位论文拆分发表的问题,主要从著作权和期刊首报权的角度考虑,认为先发学位论文后发拆分论文属于重复发表,先发拆分论文后发学位论文属于正常出版,但并未从学术不端角度讨论拆分发表问题。王福军等(2014)[5]总结了科技期刊中6种常见的学术不端现象,但也没有将拆分发表列入其中,其原因主要是拆分发表在科学研究、编辑出版领域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2019年7月,学术出版界首个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正式实施,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人员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其中,拆分发表作为“争议较大”的一类学术不端行为而未被列入其中[6],进一步说明了目前我国对拆分发表的研究尚处于探讨阶段,未达成共识。
国际上关于拆分发表的研究相比国内更具有针对性。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学术期刊出版道德指南》中对作者的职业道德做出要求:研究工作应该系统地组织发表,避免研究论文的拆分行为,第一篇论文应该是某一方面全面和详细的报告。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关于出版道德指南》指出,要避免把内容不恰当地分解为多篇稿件,编辑有权拒绝发表经不恰当拆分而撰写和提交的稿件。有关拆分发表的问题更多集中在医学领域,这主要源于医学领域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对象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的不确定性等。其研究出发点主要是从学术伦理的角度[7-9]探讨拆分发表的界定标准[10]、危害、可能的利益冲突[11]以及处理方法[12]等。国际出版伦理委员(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明确将拆分发表界定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并公布了拆分发表案例及处理方法[13]。拆分发表在国际上的讨论度比国内高,但也处于争议阶段,缺少具体的界定及处理标准规范。
2 拆分发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表现
笔者在编辑工作中遇到的经同行评议认定为疑似拆分发表的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2.1 同质内容拆分
拆分发表的文章之间存在研究的同质性,其科研水平没有循序渐进的提升。通常表现为拆分发表的文章基于相同的研究背景、研究框架、着力于解决同类的问题并得出同样的结果。例如,将试验过程中的多个时间点、试验点或者同期进行的多种试验材料的研究数据拆分成多篇论文发表。作物栽培试验中,将地理位置相似的几个试验点或者多年持续测定的数据拆分成多篇论文发表;青贮发酵试验中,将不同发酵时间如青贮发酵初期、中期、后期的数据经包装后分别发表。在研究植物分子机制中,将同科甚至同属材料的生物信息学数据拆分发表。当然,为了科研成果的完整性,很多研究人员会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阶段性持续发表。但该过程产生的研究成果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且各项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其自身具有完整的科学论证体系。
2.2 过程化整为零
部分拆分发表文章表现为把完整试验过程进行拆分,论文本身无法自圆其说,例如将试验中多个关键步骤进行拆分。最典型的为组培试验过程中,将无菌材料处理、愈伤组织培养、幼苗分化、幼苗增殖、炼苗、大田栽培等过程分解发表。在研究微生物对土壤与作物的关系中,抛开土壤性质谈微生物与作物的关系,或者避忌作物谈微生物对土壤的影响,都是将土壤—作物—微生物这一互作共生的整体进行拆分,使其研究结论偏差很大甚至完全相悖。“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只有部分及部分之间的联系形成的“整体”才能完整地阐述一个科研结论,其影响力也比简单的“部分”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
2.3 关联指标分割
关联分割通常表现为试验的多项指标被拆分发表,导致后续的研究缺乏基础依据。有些指标与试验设计之间明显脱节,缺少直接指标,仅有间接指标。例如,一篇研究猪只血清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论文,经专家审稿后认为需补充相应生长指标才完整,修改后作者确实补充了相关生长指标,但经CNKI检测,发现该部分研究数据已经在其他期刊发表。另一篇文章,作者对不同土壤处理条件下的土壤热性质进行分析,但是却将热容量、热导率、热通量等3个指标拆分成了两篇文章,在热容量指标已经发表的情况下,将热导率和热通量两个指标整理为另外一篇文章投稿。而这3个指标之间本来就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一些进行相关性分析或者比较分析的文章,人为拆分关联指标会使得其相关性分析的部分数据或者比较对象成为另一篇文章的数据。如果一篇文章的结果与讨论需要运用的数据在另外一篇文献,那么简单的引用就是不够的,必须将二者合二为一。[14]
3 拆分发表行为的识别技巧
3.1 充分挖掘学术不端检测信息
目前,拆分发表这一隐性学术不端行为还无法像文字重复检测即样采用大数据系统检测一步到位,并得到有效遏制,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还是能够提供很多有效信息,帮助编辑识别拆分发表。期刊编辑通过查阅每一条相似文献,特别是发文单位、作者相同的文献逐一比较,可以了解投稿文章的研究基础及背景,判断来稿为正常的科研推进还是刻意的人为拆分。通过检测重复结果中实验时间、材料及方法等细节的重复,判断来稿是否存在同质拆分、化整为零、关联分割等论文拆分嫌疑。对于图表标题检测重复的,需要核对图表数据,拆分发表中往往存在一部分数据的重复发表。在搜集拆分发表素材过程中,笔者发现50%左右的拆分发表来稿的“另一半”(甚至另“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已经通过其他期刊发表,且在学术不端检测结果所列出的重复文献之列,但检测重复率却符合要求(<15%)。因此,有效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挖掘其中信息是识别拆分发表的一个重要手段。
3.2 全面检索网络数据资源
作者或作者单位(课题组)相同是拆分发表论文的必要特征。如果拆分单元已经通过网络发表,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未检测到或被人为规避,可以通过科研主体的相关信息来识别拆分发表行为。编辑可以通过对存在拆分发表嫌疑的来稿的作者、单位、重要试验材料、试验地点、关键试验指标及方法等进行全网数据库搜查,了解投稿人(课题组)的发文历史、研究进展、同类研究等。确认了投稿主体人确实未曾发表同类研究成果后,可以参考高水平相似研究文献,比较来稿是否具备该类型研究的基本要素点,如指标是否完整、设计是否合理等,辅助识别拆分发表行为。通过大数据检索,责编也可以发现一些被刻意规避的拆分发表单元,对文章的整体学术性有一个粗略的判断,帮助后期稿件审理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拆分发表识别,预防潜在拆分发表行为产生。
3.3 认真把握专家外审意见
针对同期投稿的拆分发表行为,编辑部审查流程是进行拆分发表鉴别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同行评议。目前很多期刊有在稿件送审单中要求审稿专家对投稿文章的完整性进行判断,但形式却较为简单,诸如简单的判断是与否、打分制等,少有要求专家提出明确的判断理由,导致专家对拆分发表的鉴定意见不明确,编辑部也容易忽略。因此,文章责任编辑在理解专家审稿单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专家对稿件完整性做出的判断,对创新性、科学性项目中专家评分低,甚至被专家否定的文章需要格外注意。对于专家提出的修改难度较大意见的论文(如需补充试验),不要持犹豫态度,应该坚决要求作者修改,发现因人为拆分发表而导致的论证内容欠缺、关键结论科学证据不足的文章,要果断退稿。
3.4 着重文章细节内容审查
对于无法通过网络及同行评议识别的具有拆分发表嫌疑来稿,认真研读文章细节是审查其拆分行为的最后手段。首先,研读文章中的参考文献,认真比对相关性较紧密的参考文献,特别是同一课题组发表的论文,确定其与投稿文章的关系。注意文章中研究背景、材料与方法、讨论与结论等主体内容是否有恰当引用并解释前期研究基础,判断投稿人的科研透明度和个人诚信度。审查文章中的试验材料、试验时间、试验地点以及数据呈现方式等细节,分析其中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一旦发现恶意的人为修改试验时间、地点等掩盖的拆分发表行为,应尽可能避免拆分发表单元的发表。
4 拆分发表行为的防范措施
4.1 强化同行评议作用,加强拆分发表把关与防范
拆分发表的鉴定通常存在很大争议,取得专业领域的权威评判是编辑部做出裁决的重要依据。首先,学术期刊的《稿件送审单》中应明确稿件内容中论据完整性、论证系统性、结论先进性的审稿要求,要求专家对稿件科学性、先进性、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对内容完整性的鉴定;其次,在当前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的情况下,要坚持小同行评议,确保送审专家对送审稿件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前沿有充分的把握,避免专家研究领域不对口造成的拆分鉴定遗漏;对初审中认为创新性好但完整性不足的文章,建议送请多位小同行专家鉴审,以便从多角度、多层次判断论文是否存在人为的拆分发表行为。对于明确属于拆分发表的论文,要求作者严格按照专家意见补充完整的试验数据,否则果断退稿。
4.2 提升编辑专业水平,提高拆分发表行为鉴别能力
编辑人员是判断拆分发表行为的主体,提升期刊编辑的专业水平是预防拆分发表的最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学术期刊编辑仅有硕士或本科学历,专业知识储备不如博士或者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编辑因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忽略了对专业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及时跟踪;对于综合性学术期刊,一名责任编辑需要处理多领域专业性学术论文,对于自己不熟悉专业领域的来稿,往往难以把握,无法有效识别拆分发表行为。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要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养成阅读专业领域高水平期刊的习惯,跟踪专业领域研究前沿;二要充分利用编辑工作平台,通过约稿、返修稿件等事项,积极与审稿专家、作者交流探讨专业问题,提高专业素养;三可通过在职读取博士、博士后等方法,切实进入科研一线,提升自身专业学术水准。
4.3 完善出版制度,减少拆分发表行为发生
有效防范学术成果的人为拆分发表,还需要规范期刊出版制度,严肃期刊出版态度。学术期刊应制定严格的投稿标准,要求投稿人提供论文原创性说明、创新性说明、不涉及学术不端行为承诺等;同时制定作者道德指南,明确规定拆分发表的学术不端属性;告知作者出版伦理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作者人为拆分文章发表,反对恶意拆分发表的不良行为,并建立投稿人科研诚信黑名单。学术期刊编辑部成立拆分发表审查制度,把识别与防范包括拆分发表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能力作为责编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4.4 建立追溯机制,识别拆分发表行为主体
目前的技术手段和科研机制背景下,拆分发表的识别和预防难度较大,在文章发表之后仍对文章保留责任追溯,审查其是否存在拆分发表行为是有效减少拆分发表损失、提升科技期刊信誉、净化学术氛围的重要手段。在文章发表一定时间后,期刊通过抽查部分已发表文章,利用数据库检索、学术不端检测、同行评议等手段进行拆分发表二次鉴定。对于确实存在拆分发表行为的,应予以警告等处置,严重的,则发布撤稿声明或列入投稿人科研诚信黑名单,并通知所在单位。因出版资源浪费已成事实,建议涉及拆分发表的期刊对文章做出拆分说明,并为读者提供其他拆分发表单元的相关出版信息,减少拆分发表引起的不佳阅读体验。
5 结语
目前,学术论文拆分发表行为依然呈现重视程度不足、识别难度大、处理不规范的复杂趋势,期刊编辑人员及编辑部作为拆分发表行为防控主体,需要对拆分发表行为的全流程进行审查监督。但拆分发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更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科研素质的提升、国家出版制度体系的完善以及全社会出版伦理道德建设等学术生态环境净化措施。只有当拆分发表行为不存在任何社会价值时,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这一行为的产生动机,为期刊出版质量优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叶青,林汉枫,张月红.图片中学术不端的类型与防范措施[J].编辑学报,2019,31(1):45-50.
[2]徐彤阳,任浩然.数字图书馆视域下学术论文图像篡改造假检测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7):81-87.
[3]张楠.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4.
[4]金铁成,赵枫岳,邓秀林.研究生学位论文拆分发表问题探析:由“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所想到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84-86.
[5]王福军,谭秀荣,冷怀明.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5)452-455.
[6]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S/OL].[2020-07-28]..
[7]KEIKO S,SIMON T.Publication ethic(1)“salami slicing”[J].Journal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ciences,2018,25(6):321.
[8]MICHAEL B W,DEBORAH B,HILARY H.Ethics in publication,part 2:duplicate publishing,salami slicing,and large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case series[J].Endoscopy,2018,50(5)463-465.
[9]ROKSANA J,Fatemeh A.Salami public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an ethical challenge[J].Iran J Public Health,2019,48(8):1551-1552.
[10]SATHYANARAYANA R T S,CHITTARANJAN A.Part publication:When it is ethical and when it is not[J].Indian J Psychiatry,2016,58(4):357-358.
[11]VESNA?.Salami publication:definitions and examples[J].Biochem Med(Zagreb),2013,23(3):237-241.
[12]MARTIN G T,RACHEL E,NIKKI W,et al.Salami-slicing and plagiarism: how should we respond?[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2019(24):3-14.
[13]COPE.A case of salami slicing[EB/OL].[2020-07-28]..
[14]EVA K W.How would you like your salami?A guide to slicing[J].Medical Education,2017,51(5):45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