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讯 (记者王坤宁)10月15日,第五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核心活动——“对话十月签约作家——新现实主义与文学形式创新”活动在十月文学院举行,活动由十月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第二届十月签约作家”代表范稳、东西、弋舟、张楚、石一枫以“新现实主义”为核心话题,发表了对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的看法,并从创作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学形式创新,丰富和发展传统现实主义。
当代文学如何通过自我发展和革新把握当下的生活之新、时代之新?新现实主义的提出便是为了回应这些文学创作中的新问题。
范稳认为,每一个成熟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都会去试着拓展点什么,“会试着把人们对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的期望值再提升一下。”但相较于此,他更愿意通过经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他所目及所理解的多样文化形态、民族历史,为读者呈现作者对生活的新鲜发现。谈到长篇写作,他说,形式可以创造内容,可以让内容丰富,甚至可以形成某种内容。“文学形式跟一个人的知识构架、性格特征、对形式美的追求和性格都有关系。”
弋舟认为,文学的河流一路演进下来,不管现代主义、现实主义,都构成今天写作的给养。他认为,一个小说家的时间观,约等于他的文学性,用中国的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给作品命名的时候,他便从一个顽固的西方的时间观念逐渐调整成为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
张楚也认为,新现实主义归根到底,“新”只是一个定语,主体还是现实主义。张楚认为,他们这代人写作存在的问题,即创作慢慢趋于保守了。
石一枫则提出了一种焦虑,即我们到底能够怎么捕捉这个新的现实?怎么能写出新的现实?他感到了一种“不足够”。他表示,希望小说的形式不要对读者阅读造成困难,尽量让读者阅读成本低一点,意外收获多一点。同时他认为,为了达到读者容易阅读的效果,作家反而要花费更多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