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出版业如何主动拥抱新媒体

2020-10-29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周军:中原农民出版社

  【摘 要】根据出版业的发展历史分析出版要素,可以发现传播介质在变,呈现方式在变,传播渠道在变,传播内容也在变。似乎没有不变的出版要素,所以出版人和出版商必须用万变的思维迎接新媒体的挑战。

  【关键词】出版;新媒体;网红经济

  从石刻、手抄到活字印刷,出版业沿着印刷手段革新的道路,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从电子排版到数码快印,出版业随着科技进步的节奏演绎现代出版,不过区区70多年的时光;从有形的介质到无形的虚拟网络,出版业搭载信息革命的战车实现了“秒推、快手式”传播,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纵观人类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历史,不难发现,越是有形的东西越容易丢失,石刻或壁画的寿命不过数千年,竹简或绢纸书籍的保存期也不过几百年。自然界一切有形的实物都经不起时间的洗礼。所以“变”是永恒的主题。

  在传播力方面,新媒体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显然更有优势。李佳琦、李子柒、《啥是佩奇》、星巴克猫爪杯……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只要有趣或新奇,就绝不会被网友忽略。网络时代就是这么神奇,爆款案例和网红人物随时会出现。随着“抖音直播”“网红带货”“剁手”“区块链”等热词的出现,一些新经济不断被标签化。

  面对突发事件,传统行业经受了停摆的生死大考,而网络新经济却如鱼得水。出版业的新旧传播渠道也印证了这种现象,如一首古诗词网课通过新媒体可以在线高价热卖,而一本古诗词书却被“束之高阁”。

  一、出版进化也能找到加速器——融合发展

  每一次的重大变革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数字印刷、信息技术、互联网、现代物流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媒体生态。

  出版在内容集成和制作上有了新手段,在呈现形式上有了音视频、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传统出版不变,就意味着失去受众。

  传播的渠道有了多种维度,出现了新媒体、融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更强,更能吸引粉丝,场景模式的体验感也更强。传统传播不变,就意味着冷场。

  面对暴风式的自媒体和互联网金融,传统出版人还能睡着觉吗?于是,出版人行动起来了,学习喜马拉雅,建立了一批听书网;模仿推出的“网课”,成就了一批出版教育服务商;追随亚马逊电商业务,出现了一批电子书销售或实体书店新销售……

  为什么出版团队主导不了传媒,而新媒体却能影响传播?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探讨内容创新问题。

  没有谁能比科班编辑更懂得内容构建和价值判断了,也没有谁能比科班编辑更墨守成规了。从看书到听书是创新,从看书到边听边看是创新,但科班编辑为什么没有想到把书和音频、电视联系起来呢?为什么没有想到微视频、直播可以成为书的变种呢?所以笔者认为,转变科班编辑的思维方式,是出版创新的第一步。

  编辑创新一方面要有“变形金刚”的功夫,把书“金刚化”。未来的书可以是一张张会说话的脸,可以是一段段小麦农场的视频,可以是讲述胃病形成的动漫,也可以是深海探险的网课,可以是“航拍中国”……于是,出版社的新书就“金刚重现”了。

  另一方面,内容创新也非同寻常,要有不可替代性。例如,推出的一张新面孔,要么独一无二,要么耐看会说;上传一段小麦抗灾减灾的视频,激发农场主的兴趣;推荐一个胃病古方,让患者看一次就从中受益;制作一段深海动漫,让地理爱好者了解远古的地球;像央视的“航拍中国”一样,让观众从空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相信经过这一系列的内容创新,书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出版进化也能找到加速器——融合发展。

  二、主动拥抱新媒体的出版业充满希望

  (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

  在新时期的传媒行业,虽然出版人有能力做到“内容为王”,但千万不要低估新媒体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词——网课爆款。那段时间,网红老师频现,教育的变革似乎一夜之间唤醒了出版业。互联网的传播力,叠加优质内容和老师的影响力,形成了新媒体强大的“吸粉力”。在学生感到新鲜之余,出版人猛然发现,课本被边缘化了。可以想象,在线教育的未来将是革命性的。那么出版业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整合优质网课和网红老师,重新编排、制作,使之更有生命力,让精彩的网课和网红老师来到每个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出版行业的新产品就出现了。

  传播大致有三种方式,即围观式、分享式和独游式。其中,围观式(全民围观是最高境界)传播最具爆发力,有围观才有可能引发参与[1]。所以,主动营造“围观”气氛,创造“围观”内容,是出版人可以亮剑的创意点。一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所以一夜爆红,是因为10个字的辞职信太具震撼力了,围观者的好奇心理瞬间被激发。这个案例值得出版人思考。

  (二)向MCN学习

  单纯的内容生产者在传播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拥有平台的运营者通常在内容资源上处于劣势。于是,作为中介方的MCN(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机构应运而生。事实上,MCN从诞生那天起,就不甘心只扮演中介角色。MCN从视频、电商、社交以及本身内容的平台做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已经发展成了包括内容生产、运营、电商、经纪、社群付费、IP(知识产权)授权的多种业态。出版业感到危机已悄然来临,必须向MCN学习,从出版内容提供商,向阅读服务供应商转变,实现出版向传播的转型。

  (三)掌握网红经济的变现模式

  网红经济的变现模式有下列几类:一是平台分成变现模式,如今日头条;二是广告分成变现模式,如平台链接或转发广告;三是IP衍生变现模式;四是直播带货模式……

  出版业想要变现,必须先弄明白谁是“知识付费者”。当前很少有用户愿意为整本书付费,多数用户愿意为一部分内容付费,甚至更乐意接受“碎片化的听或视”的呈现形式。

  出版人拥有一种深度服务用户的能力,留住“铁粉”比提升用户数量更有意义。把用户从1000个发展到10000个,那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出版人应该考虑的是服务好1000个用户,让用户自己繁殖用户,把“流量思维”转变成“留量思维”[2]。同时,在网红经济的大环境下,还应当推动出版业与网红经济的融合发展,但是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版业应着重认识几个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出版业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也应该慎重对待相关的选题策划。具体来说,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出版业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认识并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此为依托,对出版选题进行策划和分析。其次,出版业在与网红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涉及的已经不仅仅是作者和出版双方,如网红及其背后的策划和营销团队、相关的粉丝或观众等都是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在策划宣传营销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有效结合互联网手段,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网红及其团队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在市场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出版业必须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只有质量够高,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在这一过程中,出版业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作品审校流程,以确保出版物的质量。

  (四)不能一味迎合受众

  媒体融合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而偏离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航向。新媒体时代,出版人一样是宣传阵地的守护人,意识形态的责任人,文化产品的创作人,人类文明成就的传播人。出版人要有担当,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

  在新媒体、新传播、泛阅读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传播的内容越来越泛、越来越乱、也越来越滥,出版人的责任决定了其必须以变应变。党和政府提出“出好书济天下”,在源头上倡导主题出版,在传播上提倡弘扬正能量,在学习上提倡全民阅读……出版业在服务和迎合受众的同时,筛选内容决不能“商字第一”。

  (五)应用新技术,推动业态创新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MR(混合现实)等技术与出版业的结合,推动了出版业内容呈现形式和产品形态的持续创新。例如,人民法院出版社推出的法信大数据新产品,知识产权出版社推出的DI Inspiro(中国知识产权大数据与智慧服务系统)大数据新产品,都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欢迎。再如,中信出版集团、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等一大批出版单位分别出版发行了自己的AR图书,掀起了一股AR图书的热潮。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新机遇。目前来看,很多出版单位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在这方面进行布局。例如,早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域。可以开发智能机器人,通过智能化的强交互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AI智能小度也好,贝乐聪也好,优质的内容是前提。而在当前的背景下,出版业最有优势提供优质内容。

  三、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应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应该对新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将之充分运用到新闻的采集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专业化媒体和大众化媒体之间的关系,以便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共同和谐发展、资源共享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振东.三种传播方式——围观式、分享式、独游式传播[EB/OL].新浪网,http://v.sina.com.cn/mobile/2019-07-15/detail-ihytcerm3764663.d.html,2019-07-15.

  [2]朱东梅.从用户到粉丝化流量为留量[J].现代家电,2019(07):10-13+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