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内容科技助推新时代传媒业内容供给侧改革

2020-10-30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曹曦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系

  2019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019年7月,人民网在《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规划(纲要)》提出“内容科技(ConTech)”的概念,并在2020年3月发布《2019,内容科技(ConTech)元年》白皮书。作为传媒创新的主要支撑,技术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助推了内容建设,这也是全媒体建设的根本。“内容科技”这一概念的提出,深刻洞悉了“内容x技术”二者深度融合、双轮驱动这一发展大势,其应用和发展有助于不断增加内容侧有效供给,挖掘内容价值,推动实现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一、内容科技助推内容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同志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论述中强调,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对于媒体行业的改革来说,内容建设是根基之所在。在当前形势下,技术改变了内容产业的传播形态,引发了新的变革。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所产生的,在当前环境下,新工具催生了新内容,而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又为内容带来了新的衡量标准和尺度。从信息采集、生产到分发、反馈,信息传播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已然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使得内容能够打破现有边界,突破已有时空,“内容”的所指日益泛化,并且这一发展仍是日新月异。

  更重要的是,这使得内容与技术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科技重塑了内容产业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当下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而内容则赋予了技术意义和价值,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当中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相互取经和借力,使得二者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不再有明显的分野,聚合型媒体的兴起以及媒体自建平台的成功经验,都佐证了内容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内容科技”是结合当前科技变革的实际,为我国内容产业与其他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和方案。人民网董事长叶蓁蓁认为,内容科技将催生新的社会化大分工。①身处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内容科技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必然催生与之相符的生产关系,在此过程之中也必然会对媒体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主体都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海德格尔认为,人在技术过程中受促逼、被订造,学界和业界总不乏对技术善恶的争论和博弈,而内容科技,其着力点在于内容,品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足之本。通过发展内容科技,推动主流媒体专业价值回归,凸显专业优势,以主流价值观驾驭先进技术,提供正确价值导向,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内容科技围绕内容所展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动力,精准化生产分发贴合人民实际,满足人民需要,契合个体审美偏好的优质内容,并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当前媒体生态中存在一定乱象,自媒体与主流媒体之间形成张力,主流媒体通过搭建平台,整合创作资源,将多元主体纳入主流媒体的语境之中,优化传播生态,推动科技向善发展。

  二、内容产业迈入深度融合阶段

  当前,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之下,媒体行业呈现新的面貌,内容产业展现新的变革。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泛内容”跨界融合成为趋势,内容产业跨平台、跨行业、跨产业的特征日渐明显,与其他各行各业之间实现融合共生,“内容”在传媒业实践中逐步泛化,概念边界不断延伸,内容产业迈人深度融合阶段。

  1.内容与科技同频共振,重塑产业格局

  技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人类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又源自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推动和刺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催生了当前内容产业的新产品、新应用和新业态,技术激活了内容发展的内生动力,革新了新闻生产、内容审核、智能分发、用户分析等釆编流程和结构的各个环节,实现产业效能的显著提升,产业格局得到重塑。

  在万物皆媒的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经营主体多元,传播渠道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媒介本身也可以成为内容。媒体与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幵展跨界合作,借力智能生产的新技术,社会各行业之间实现横向打通。在当前的传媒业实践中,要实现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不能将内容和技术割裂开来,没有搭乘上新技术班车的内容难以为人所知,空有外壳而无实质的技术也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的现实需求,各类智能媒体实验室、传感器新闻、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推荐分发等新的产品形式涌现,新闻内容通过可视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技术与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在内容科技的应用中,将内容和技术放在同等地位上,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内容和技术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既是创新之需要,也是发展之趋势。“内容X技术”的深度融合双管齐下,助力传媒业的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当前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

  2.人机协作提升生产分发效能

  在内容原创生产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的内容科技,能够助力主流媒体实现专业价值,挖掘和凸显原创内容优势,扩大有效内容的供给。人与机器协同工作实现内容采集的智能化驱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传感设备收集信息内容,捕捉社会热点,辅助选题策划,运用人工智能图像和语音识别技术,自动化生成内容素材,如“媒体大脑”摄像头新闻机器人和“鹰眼”智能监测系统,完成初步筛选过滤,再对素材进行可视化、数字化加工并呈现。智能编辑部、建立在深度学习算法基础之上的写作机器人等产品样态已经初具规模,如人民日报携手百度AI大脑开放平台建成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人工智能处理平台侧重于视音频内容,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的建设基于“媒体大脑”平台和升级“现场云”资源聚合平台,三大央媒布局智能生态带动全行业生产积极性,不断激发内容产业产能。同时,内容从生产到分发,还经历了技术和人工协同的审核过程。人工智能技术贯穿“消重一审核一推荐”的流程对内容进行分发,在这其中,技术会对原创度低、与其他内容相似度很高的作品降低权重,这就有利于筛选出原创优质作品,并且对标题及正文错误、推广信息等内容进行审核,一定程度上减少抄袭洗稿、粗制滥造内容的出现频率。

  在内容分发运营方面,是否符合用户口味和喜好,也是衡量内容供给是否有效、增加有效供给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技术根据用户属性以及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分发推荐,这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从过去今日头条等聚合类平台的率先运用,到逐渐成为媒体行业标配,普及率逐步提升;而定制化分发又会倒逼定制化生产成为可能,根据用户的独特要求,打造和制作个性化内容,让内容产业越来越了解用户,愈发贴近用户偏好,内容分发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助力事实核查,通过算法实现内容生态治理。

  3.内容科技推动服务功能凸显

  内容科技为内容产业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也为内容增添了新的价值,即服务价值。当前,技术进步使得各产业生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内容早已不仅仅是狭义的指新闻报道,更增加了为受众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内涵。内容科技的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与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结合之中,以内容科技赋权各个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进一步发掘内容的横向价值,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在文化产业中,区块链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知识产权侵害是文化产业的痛点,而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点,使其能够实现数据的防伪溯源,对文化产业链条上的各类参与主体都形成了信用监管,从而在行业内建构起信任机制,助推内容朝向优质、原创的方向发展。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也是区块链最有应用前景的落地方向之一。

  三、内容科技助力媒体改革行稳致远

  技术上的大跨步必然带来传媒产业的发展,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驱动产业创新,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落地,并逐步走向成熟,全媒体传播体系也被赋予了新特征和新动力。在此形势之下,内容科技的发展,为当前的媒体产业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驱动,同时也为今后的媒体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和角度。

  2019年是5G元年,内容科技的诞生伴随着5G技术走向商业化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取得,5G技术的落地应用深刻影响着新媒体行业发展,成为促进产业数字化升级、经济社会转型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②5G不仅赋能媒体产业,同时也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场景提供了动力,加速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合。“5G+AI”的技术组合作为内容科技的主力军,能够为传媒业带来更多新业态、新机遇,从而推动整体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升,形成新的传媒生态。

  传媒业本质具有公共属性,其发展变革与社会治理息息相关,内容科技的根本价值也在于促进人民福祉。在主流媒体的引领下,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提供优质内容,凝聚主流价值;而在科技公司的协力下,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创新动力,服务于社会治理。因此,发展内容科技,有助于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满足人民在信息和服务上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进程,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从而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叶蓁蓁:《"内容科技"将重塑产业分工》,人民网,http://capital.people.com.cn/n1/2019/0809/c405954-31286591.html,2019年8月9曰

  ②黄楚新王丹:《聚焦"5G+":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与展望》[J/OL],《科技与出版》,2020年7月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