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一个编辑一年能做几本书?应该实现多少码洋和利润?

2020-10-30 来源:出版商务网 张维军
  编者按:双又文化创始人张维军是一位从业十多年的男编辑,他和他的团队今年做了3本新书,销售1500万码洋。纵观这些书的题材,基本是侧重女性化选题的图文书。比如《时尚通史》《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玫瑰的故事》等,他自己也在朋友圈调侃自己:“我的心里一定住着一位少女……“

  2020年,我只做了三本新书,对七本书进行再版,再加上多种老书的加印,实现了1500多万码洋。这些书都算不上畅销书,最好的销量也没达到五万册,所有新书的当年也很少超过一万册。三本新书意味着工作量并不繁重,1500万码洋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应该算是不错的业绩。

  《时尚通史》[英] 玛尼•弗格 主编 定价:22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6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英] 伊丽莎白•威尔海德 著 定价:29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9

  编辑一年应该实现多少码洋

  一个编辑一年能做几本书?一年应该实现多少码洋和利润?书有厚有薄,有大众有专业,有畅销有滞销,有资助有合作,有再版有加印……似乎千差万别,难以一概而论。几年前,我曾在出版社工作,每到年终,做全年总结与核算,编辑们列出各自的书目,数量差别很大。我特别惊讶的是,竟然有人能一年做三四十本书。我负责的编辑室人均新书数量特别少。

  我们编辑室当时一共五个人,主要做的是一般市场书,也跟图书公司合作,也做一些资助出版的书,没有做过畅销书,也没有负责过领导安排的大型项目。这样一个编辑室大概可以算是出版界的中位数吧。我在出版社的最后一年是我们编辑室效益最好的一年:新书16种约900万码洋,加印和再版约900万码洋,合作和资助的图书码洋100多万码洋,总计刚刚超过2000万,平均每个人400万码洋。

  这种新书与老书几乎各占一半码洋的情况,在出版社的编辑部门里是效益比较好的。这也是我在整个编辑生涯中竭力追求的结果,主要是通过选题的优化,尽量做能长销的书,舍弃时效性较强的选题。但是,当时我也发现,这几乎就是我们能达到的极限了,再往上增长,似乎只能靠碰运气,碰到一本畅销书。虽说畅销书并非完全可遇不可求,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个人能力与兴趣,还是出版社的体制与运营能力都决定了,即使遇到,也无法把握。

  另外,在不少出版社的编辑考核方案中,编辑策划的图书只计算三年内产生的利润,之后的销售几乎与编辑无关。我所在的出版社也是如此。很明显,这一点与我追求的做长销书是矛盾的。我们编辑室制作的书销售周期较长,有很多书三五年就可以再版,继续销售,生命周期甚至能达到十年以上。那年加印和再版图书在全年码洋贡献中占到50%后,我认为这已经是我们编辑室能达到的顶点了。如果这个比例不能继续提高,也就意味着编辑只能依靠不断地做新书来维持,就像一头拉磨的驴,永远在转啊转,别想停下来。

  要改变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我看来,唯一的办法是离开出版社,自己做一个图书工作室。如此,我就可以继续根据我的选题原则,尽量选择可以长销的书,不断积累好的品种,再一直签约、续约,这些品种所产生的收益都属于这个工作室。“双又文化”这个图书品牌就是这种考虑的结果。经过五六年时间的耕耘,在编辑的工作量几乎没有变化的前提下,造货码洋逐年增加,到2020年,双又文化的加印和再版图书的码洋已占到全年总码洋的70%。

  《审丑:万物美学》《电影通史》都是再版书,而且再版当年就加印了。刚刚加印的《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是一个能够长期销售的品种,每加印一次就能贡献超过130万码洋。

  按照新书占总码洋30%来计算,三本新书占到了450万码洋,平均每本书150万码洋。如果以目前一般图书的平均定价50元计算,每本书当年销售就得达到3万册。实际上,双又文化出版的这些书很少当年销量能超过1万册,大多跟市场上的一般图书销量相当。只不过大多数品种几乎每年都会加印,几年后还会推出新版,不断改变每年新书与老书的比重。对码洋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另一个变量则是定价。

  双又文化的图书平均定价约200元,差不多是一般图书平均定价的四倍,所以,即使销量并不突出,其单品种所产生的效益也比一般图书多很多。平均定价200元的书,编辑工作量是否也会呈数倍增长呢?一个编辑可能一年做三本这样的书吗?这些问题我是通过选题定位来解决的。

  什么样的选题定位可以产生高码洋

  经过在出版社工作期间的数年观察与实践,我的答案是精挑细选的图文书。图文书与纯文字书相比较,增加了图片这个要素,也增加了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在编纂形式和产品制作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这些不同会增加一些编辑的工作量,但是与文稿编辑的要求相比,这部分工作可以分给美术编辑或设计人员。

  如果选题的选择得当,例如有些原版式引进的图文书,几乎无需增加任何编辑量。一本14万字的纯文字书,大概只能定价30元左右。而最新出版的《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一书,全书只有约14万字,定价却可以高达298元,原因很简单,因为书中的图片超过1500幅,占了全书版面的90%。中文版与英文版采用完全一样的版式,直接采用原版的排版文件,只是将文字部分替换为中文翻译,编辑工作量与一本14万字的纯文字书差别并不大。对于引进版的图文书,图片已经处理好,只需要支付相应的图片使用费,基本不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

  比如《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这本书拥有超过1500幅图,重量超过5斤。版面结构,图片占了90%。

  那出版纯画册是不是更好的选择呢?我认为不是。首先可供选择的纯画册并不多,其次绝大多数读者潜意识中相信书中是要有文字的,因此大部分纯画册的读者面非常窄。我们今年的推出的另外两本新书都是图片与文字的比例相当的,《时间图谱:历史年表的历史》(将在今年年底前出版)约16万字和291幅图,《电影海报艺术史》约15万字和579幅图。

  进入出版业的最初几年,我是负责版权事务的,工作的内容是服务于编辑,与国外的权利人沟通相关引进版图书的授权事宜。那些年,我经手处理过数百种引进版图书的版权事务,通常流程是这样的:编辑提出选题意向,我向国外咨询版权状况,协商授权条件,报价、签约、付款,以及合约的后续执行等。但是在这些基本的版权事务之外,我特别关心每一本经我手引进的书最后被编辑做出来什么样,卖得如何。

  我观察到,大部分书定价在30到70元之间,平均销量则在5000册左右,每本书也就是25万码洋。偶尔有两本书卖得比较好,销量三五万册,也不过200万码洋左右。每个编辑每年都要做十几本书,才能勉强完成任务。在我看来,一年编辑十几种书,其工作量是非常沉重的。即使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其效益也并不好,编辑的收入很低,甚至出现年终核算时奖金为负数的情况。

  在见证了数百种引进版图书的成败后,我也开始做编辑。在开始第一个选题的时候,我没有不切实际地要做能畅销的书,而是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定价要高,工作量要少,能够长销。这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但这个矛盾是有解决方案的。除去一些大型项目图书,定价高的主要是图文书。

  图文书中的文字量相对较少,编辑的工作量自然大大减少。所以,关键是选择能够长销的图文书,题材与内容要尽力避免时效性。文字书的优势是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而图文书的优势则是视觉效果,这让图文书可以拥有更广泛的读者对象。而适宜呈现视觉效果的题材主要是艺术、设计、摄影、建筑、电影、音乐、时尚、生活等,这些题材中可以产生大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图文书出版有哪些难点

  图文书的出版虽然有这些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难点。首先,图文书的成本比例通常纯文字书高,有时候还要高出很多,因此单本书的投入较大。虽然图片节省了编辑的工作量,但是会增加资金投入,相同版面的图片成本要比文字高。

  无论是原创还是引进,都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图片使用费。我曾经签过一本图文书,预付版税是1万美元,图片费却高达1.5万美元,但是这笔钱是一次性的,所以算下来,只要它的销量超过2万册,我认为依然是合算的。也有一些国外的出版方要求共版(co-edition),也就是由国外负责统一印刷,这种情况可能会比出版社自行印制的成本高出一截。

  还有一些则是国外出版方指定印刷厂,对于编辑来说,需要与印务沟通的事情可能更多一些。其次,图文书的版面通常比较复杂,文字部分往往很琐碎,并非一篇到底,这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图文书的编辑需要掌握排版软件的基本功能,还要具有较好的审美能力。目前,主流使用的排版软件是Adobe InDesign。最后一个难点是销售。图文书定价高,在书店中展示容易产生损耗,很多书店不能翻阅。这就对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的摸索,我对图文书的理解也逐渐加深:最好的图文书是作者在创作时就构思出的图文结构模式,图片与文字都是作者的创作元素,是整体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文书区别于插图本和画册的地方,除了图文比例适当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做到图文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而要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必须选择专业的作者,这样的作者不但是相应领域的专家,具有很强的文字能力,也要对图片素材的运用得心应手。其次对编辑素质和出版团队的配合也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有审美能力,能选择设计感好、拥有高品质图片的选题,也要具备较强的市场感受力,挑选出能够长期销售的品种。能够编辑图文书的编辑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美编能力。当然,印制环节的配合也是关键一环,纸张的选择、印色的调节、工艺的使用,这些都比纯文字书要复杂一些。

  图文书作为图书市场的中高端板块,除了高品质的内容与制作,还需要在系列的规划上做考虑。由于图文书定价较高,出现爆品的几率比较小,销售渠道也比较窄,露脸的机会偏少,容易被读者忽略。

  因此,从一开始,我就将所有计划出版的图文书归入丛书,相互关联,一方面是尽量不做无法归类的单品种,另一方面是将丛书名设计得宽泛一些。我策划的一百多种图文书都被归入三个图文系列:清单控、视觉系和图文馆。每次出现新的选题,我都要考虑能否将它纳入某个系列中。例如,《无法出版的60本书》可以纳入清单控丛书,《托尔金的世界》《玫瑰的故事》则可以列入视觉系丛书中。

  虽然图文书很难创造畅销书那样的销量奇迹,但是相比一般畅销书,成败的不确定因素也少一些。我觉得通过长期的实践,图文书的编辑策划能力是可以积累的,可以内化在编辑身上。双又文化将专注于图文书的出版,不断积累精品,给读者带来惊艳的视觉阅读体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