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期刊融合发展应把握和处理的几个关系

2020-10-30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任晓山:新湘评论杂志社

  全媒体时代融合发展是大趋势,是大文章。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传统期刊出版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日益加剧,融合转型已成为唯一的出路。可以说,融合发展是牢牢把握期刊舆论阵地的一个紧迫要求,也是深化期刊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国内期刊界围绕融合发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推动期刊向数字化、移动化、科技化转型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要清醒看到,期刊业融合创新步伐还较为缓慢,整体的融合意识还不强,融合发展盈利模式和路径尚不清晰,大多数融合还停留在表面,全媒体编辑人才极为缺乏,一部分人对期刊融合发展的前景还比较迷茫。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更凸显了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也折射出部分期刊社融合不够面临的窘境。事实证明,凡是融合基础好,线上生产和网上传播能力强的期刊受到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而那些忽视融合发展,线上生产能力弱的期刊相对就比较被动,一些线下业务受疫情影响甚至不得不“停摆”。

  大势所趋,迫在眉睫,不进则退,不改则危。疫情是一场全方位的大考,再次警醒期刊人,如果不主动融合,将来可能就会被别人融合。只有融合起来,期刊才能做强做大,才能贏得发展的主动。而在期刊融合发展过程中,光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科学审慎,找到与期刊社自身相适应的规模、技术、载体,形成自己的模式,避免走进误区。笔者认为,这方面尤其要注意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一、挑战和机遇的关系

  当前,移动新媒体已经成为内容传播的主渠道,对传统媒体形成直接挑战,读者流失,市场萎缩,发行份额和收益下滑,传统期刊出版的传播力影响力大大减弱,转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特别是经过融合发展前面几个阶段的布局发力,一些媒体已抢占先机,在移动传播主战场占据了比较优势,而大多数期刊因融合意识不强,融合发展的基础差、底子薄,人才、技术准备普遍不足,在当前风口期已过、机遇难寻的情况下再来谈融合、谋发展,就好比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更显艰难。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期刊业的出版发行多个环节遭受冲击,传统的内容创作、生产印制环节、线下营销等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如果不正视传统出版面临的挑战,不注重提升网上传播能力,在疫情大考后的重新“洗牌”中,一些期刊可能面临不断没落甚至出局的风险。

  也要看到,危机危机,从来都是危中有机。融合发展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一次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难得机遇。其一,信息技术迭代更新的速度极快,如果在下一个风口到来时期刊能抓住契机,就有可能另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后发赶超。其二,疫情发生后,客观上倒逼期刊界在办刊理念、内容生产、融合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加快布局线上业务,加快改造升级传统岀版经营模式,优化流程,实现全面转型,从而转入新轨道、跑出新速度。

  二、内容与技术的关系

  技术和内容是媒体融合发展之两翼。期刊融合既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注重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与信息内容的有机结合,又要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紧抓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内容生产力,守住内容这个核心优势。当前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对新媒体而言,现在是“后真相”时代,内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抓眼球、如何抢时间,如何搭平台、如何拓渠道。也有人简单地认为,融合发展就是把传统出版物的内容搬上网,忽视对内容的整合、挖掘、提升,搞“新瓶装旧酒”。期刊出版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递信息,没有优质的内容,传播手段再先进也是枉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舆论生态怎样变化,都要牢记内容生产优势、传播公信力优势、传统业务积淀的品牌优势才是期刊自身最大的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既不能陷入“技术崇拜”的误区,又不能轻视技术的作用。技术不只是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要素,更是引领要素。在做好内容、守住内容这个核心优势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技术的引领作用。5G时代已经到来,新技术、新业态正层出不穷。疫情的发生更是加速促进了5G技术应用场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线办公、线上教育、信息共享等应用更加广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期刊业带来了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也为期刊融合转型注入了蓬勃发展的新动力。期刊工作者应保持技术敏感、坚持技术引领,加强期刊信息传播技术应用研发,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推动期刊向移动化、数字化、互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发展,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媒体融合的最终成效要落到效益上,而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靠现有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将期刊的优质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扩大期刊影响力、提升期刊的社会服务功能,应该说只要认真去做了,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产生一定的效应。但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期刊的经济效益如何实现,价值链条如何延伸,如果全部“烧钱”,光做赔本买卖,这样的发展肯定是不能持续的。这对期刊界,特别是市场类期刊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融合发展中如何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期刊岀版是党领导下的宣传文化事业,毫无疑问,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是行业期刊还是学术期刊,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社科期刊,无论是时政类期刊还是市场类消费期刊,都要把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放在第一位,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始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不管是在传统期刊阵地,还是新媒体平台,都要坚持这一原则,都要实行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体管理,没有特殊和例外,不能出现舆论“飞地”和法外之地。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前提下,从被动的内容供应商变为主动的信息服务商,积极探索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方式,逐步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融合发展的内部组织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内部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盈利模式和路径,通过增值服务和知识付费等,走出收益困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关系

  对于这一点,过去许多人认识上有误区,传统媒体“唱衰论”“消亡论”不绝于耳,期刊界的一些同仁也莫衷一是。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已作了明确回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同样,融合发展不是顾此失彼,而是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到相融,实现1+1>2,从物理捆绑到实现化学反应,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回避,无可回避。不顺应这个大局乘势而兴,传统媒体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但期刊要占领网络这个主阵地,绝不是要放弃自己真正的优势和主业,“弃刊转场”,另起炉灶,而是“一支队伍打天下”,依托传统刊物中生产优质内容的主体力量,赋予其新要求、新任务、新能力,将“主力军”转移至互联网“主阵地”,最终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相互强化。因此,必须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着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这里的关键,就是要从“一”字上破题,尽快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五、业务融合与机制融合的关系

  融合发展是一场全新的变革,是力量、资源的重新配置组合,如果没有创新的体制机制与之相适应,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相融。过去在融合发展中,一些单位之所以出现“动作大、效果差”“融得不深,合得不来”的现象,就在于在融合的过程中搞“拉郎配”“急就章”的简单融合和表面融合,忽视体制机制的内在融合、深度融合。目前在大多数期刊社,传统内容业务板块和新媒体业务板块还是处在“两张皮”“两股道”的状态,采编人员在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等方面缺乏互动沟通,融合发展的壁垒、障碍较多。

  媒体融合既不是简单混合,也不是机械结合,更不是生硬捏合,必须把握好媒体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保障。除了搭平台、建渠道、做产品的具体举措,更要重视人员机制的内在相融。要把融合发展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同步推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吸纳资本、吸引人才,构建管理扁平化、功能集中化、产品全媒化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适应融合发展需要优化人员配备,实施传播体系一体化和组织结构一体化的统筹推进;进一步升级改造内容生产流程,进行流程再造,建立适应融媒体生产的策采编发网络和流程;根据“移动优先、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原则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让考核这根“指挥棒”释放出更大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六、“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的关系

  期刊出版单位与新闻媒体单位相比,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普遍存在体量较小、资源不足、队伍不强等诸多短板和弱项,特别是在技术手段上比较滞后。在推进融合发展中,期刊单位搞“闭门造车”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形下,必须学会“借船出海”,善于借助市场上已有的成熟技术模式,善于运用适合自身的成熟平台和渠道,加快发展速度,缩短融合周期。

  但如果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一味依赖外力,忽视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把鸡蛋都放在别人的篮子里,是十分被动的。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自主可控的平台,就没有用户,就没有真正的渠道和阵地,也不可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期刊融合要在“借船出海”的同时逐渐学会“造船出海”,通过自主创新,逐步搭建自己的平台、开发自己的应用、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融合发展是关乎期刊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期刊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牢牢把握主动权,不断增强信心,应势而动,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大踏步赶上融合发展的滚滚潮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