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关于做好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0-10-31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马元珍:河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图书编校工作对图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整个图书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品牌图书是出版机构的竞争核心,要提高出版机构的竞争力,无疑要从出版机构和编校人员两方面入手,首先出版机构要注重对编校人员的全面培养;其次,编校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学识并在工作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实用的工作技巧;此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创新精神,出版机构想要做好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提升行业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创新。

  【关键词】图书编辑;专业学识;选题创新

  1 全面加强图书编校工作,为图书质量保驾护航

  当下,图书出版行业正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中前进,如何做好图书编校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图书质量管控,已成为各出版机构在竞争中必须积极应对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经验,分别从出版社和编校人员两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从事编辑工作的同行们共勉。

  1.1 出版社应重视对编校人员的培养

  近几年,随着出版行业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图书出版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出版业如何发展,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编校工作都是不容忽视的核心环节。因此,加强图书编校工作始终是出版社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出版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编校人员的培养。

  1.1.1 对编校人员专业学识和文字功底的培养

  近些年,出版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面对行业内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地不断探索,图书编校工作日益多样化。然而,编校人员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面能手,他们只有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跟得上作者的思路和意图。比如,理工类的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学术名词和专业术语等,这就对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他们需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挖掘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度,尽最大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相较于理工类编校人员来说,文史类编校人员则更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做基础。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加文学常识上下功夫,做到有备无患,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1.1.2 对编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技术能力的培养

  科技的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甚至影响着出版业的前途和命运。随着出版技术不断地向数字化发展,出版物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很多教材和工具书之类的出版物早就不再局限于纸质版,基本都配有课件、素材等数字光盘随同出版。编校人员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和掌握这些先进的出版技术,才能更好地胜任编校工作。例如,我们接触到的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籍,在编校的时候,虽然难以做到精通各种软件的制作和熟悉各类程序代码的编写,但是起码对这些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懂得基本的操作原理,不至于看半天摸不着头脑,落得个“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因此,出版社要经常对编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与时俱进。

  1.2 编校人员应注重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简单来说,编辑的工作就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查漏补缺”“锦上添花”。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编校人员,首先要有充分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2.1 把好图书的审稿关

  审稿一般是编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原始稿件进行总体的审读、评价,决定删减和存留,并按出版的质量和标准审查把关。具体来说,初稿中不乏一些不合时宜或者有悖出版原则的内容,这时候,编辑要有坚定的立场,要大胆删减;对可以保留但需要修改加工的地方则要提出初步的修改意见等。当然,稿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编辑应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主动从中汲取新的知识源泉,做到取长补短。

  1.2.2 重视书稿的加工整理

  稿件进行初审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地反复审核、加工,包括细致的修改、润色和规范化处理等。以理工类书稿为例,稿件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符号、公式和图表等,这就涉及量、单位、符号及专业术语的正确、规范使用,那么编辑加工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理工类书稿的加工重点应放在正确使用量和单位,注意化学反应式、数学公式与计算的细节问题,规范图表线型及编排格式等这几方面。

  1.2.3 做好付印前的校样处理工作

  图书在付印前,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校样审读,主要是检查付印清样的排版是否过关,这一步关系着成书的质量。比如,公式格式是否统一;编号顺序是否错乱;图、表清晰度如何;版心位置有无偏移现象;等等。此外,还要查看封面、版权页等结构部件以及各种辅文的内容是否齐全,全书内容上是否一致等。所谓“细节决定品质”,一本好书,每一个细节都要禁得起推敲。

  2 图书编辑应掌握灵活的工作技巧

  2.1 编校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书稿问题

  我们在编校图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具书。由于篇幅大,标题层次多,图表罗列频繁,公式和计量单位更是遍布全书,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发现很多琐碎问题。一个经验丰富的编校人员此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编辑在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知识盲区时,先要稳住阵脚,可以借助网络搜索、查证;如果网络解决不了,就查阅图书资料;如果相关文献资料较少,仍然得不到准确答案,这时候就直接请教作者。尤其是一些编辑拿捏不准的专业术语和行业专有名词等,一定要放下身段,向作者虚心请教,以保证书稿质量。

  2.2 编校过程中要善于做记录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用在编校工作中再合适不过。我们知道一般通读一遍书稿的时间较长,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那么在通读稿件过程中,除了一些能够当即编校的内容,还有一些需要编辑去进一步核实、查证的内容。这时候我们有必要将其随时在稿件上或者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这会给后续核实工作带来很大便利,而且一旦后面编校过程中再次遇到同类问题,可以随即翻阅出来进行参考,如此一来,就节省了大量时间。

  3 图书编辑应注重选题创新

  图书是出版社的最终产品,体现着出版机构和编辑人员的水平和实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家出版机构能否拥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品牌图书,是否可以推出系列富有竞争力的出版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对选题的创新能力。那么,图书编辑如何做好选题创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面对图书市场,深入调查研究

  简单来说,图书市场就是广大的读者群体。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满足读者的正当需求,责无旁贷。因此,编辑一定要深入图书市场去做调查研究,认真发掘读者的内心需求。具体来说,首先要调查自己准备开发的选题与市场上现有的图书是否存在重复现象,如果不重复,就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调研。比如,可以听取一些从事该类图书营销工作的人员的看法和意见;然后再深入读者群体,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征询他们关于此类图书的需求意见。然后将收集到的各方意见汇总到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去和作者商讨写作思路和方案等。总之,选题方向力求做到新颖、独特,这样才能提升图书的竞争力。

  3.2 面对出版机构的能力,分析归纳选题方向

  任何一个出版机构都有它的出版范围和出版优势,我们要以此为出发点,努力做到选题新颖、富于竞争力的同时,更要符合出版机构的发展方向。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出版企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旨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富含正能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编辑人员应结合国家要求、社会责任、单位能力,以及市场正当需求提出更多拥有创新意义的图书选题,为国家、社会、企业、读者服务,同时也是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

  4 结语

  出版社的发展需要整个出版流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分工密切协作,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出版经历,都凝聚了编校人员的汗水和心血。要做好图书编辑出版工作需要编校人员不断地去探索未知、提升自我,每时每刻都做到尽心尽力。一本书稿,从最初的生涩难懂到最终顺利出版、修成正果,赋予了编辑人员莫大的成就感。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工作,不断地编辑出版更多高质量的图书,日积月累,勤勉奋进,才能搭建起作者和读者心灵沟通、良性互动的桥梁,才能不负众望、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焦桂花.浅述教研室图书资料的管理[J].南方论刊,2010(10):95-96.

  [2]孙晔.责任编辑关于书稿审读加工的八项基本原则及其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7(3):10-13.

  [3]牙韩彰.数字出版对编辑实践的新要求[J].出版广角,2010(12):62-63.

  [4]张雪丽.工匠精神在编辑加工中的践行——兼谈书稿资料核查的工匠之术[J].出版参考,2016(12):25-26.

  [5]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