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梁靓:鹭江出版社
【摘 要】主题出版要在新时代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社会主义文化更强的影响力,势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人民需求。新时代,主题出版要打造凸显人民性的精品,首先要正本清源,厘清“为谁创作”的问题;其次要戒除浮躁,扑下身子深入人民生活;最后还需要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渗透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新时代主题出版人民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正因如此,新时代出版人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的同时,应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2]。
原新闻出版总署自2003年以来实施的主题出版工程,在经历初始期、发展期和快速成长期之后,由自上而下的号召变为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代出版的重要形式。主题出版要在新时代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社会主义文化更强的影响力,势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人民需求,因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3]。目前,出版界关于主题出版的论述颇多,但关于主题出版如何坚持和凸显人民性的论述鲜少。本书通过鹭江出版社策划出版以时代楷模廖俊波同志为原型的长篇报告文学《县委书记》一书为例,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浅探新时代的主题出版如何打造凸显人民性的精品。
一、正本清源,厘清“为谁创作”的问题
一个世纪以来,有关“人民性”,别林斯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皆有论述和强调。因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实践活动的原则和依据。但是关于文艺创作中的“人民性”却始终定义模糊,“总体而言,历史上有关‘人民性’的各种经典认识,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语义在流变过程中会有调整和改变。这也使‘人民性’这个范畴被人熟知,经常提及,却又不易准确定义”[4]。
过度僵化、泛化或者狭窄化地理解人民性,都不利于客观地理解这个概念,然而“人民性”也不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它具有明确的理论背景和价值立场。因而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和出版工作,只要牢牢把握“人民”这个核心,厘清“为谁创作”“读者对象是谁”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导向性的偏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学艺术创造“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文学创作与主题出版更应正本清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推动精品出版和主题出版的规划和实施。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提速,在推动出版大繁荣大发展的过程中却遇到两种脱离人民性的情况:第一,主题出版的内容高深晦涩,不接地气。在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已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主题出版若选题陈旧、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最终必然很难让人民接受。第二,文艺作品被市场和资本“绑架”,内容粗制滥造、旨趣媚俗虚无。随着我国国民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高,只有深入探讨人性、关注社会脉搏的律动、有大格局观的作品才会最终被人民认可并流传。迎合市场、内容浅薄的作品虽会让读者得到暂时的轻松愉悦,但这种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多了,最终还是会被人民甄别和厌弃。
基于以上情况,在《县委书记》选题策划之初就明确: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读者,廖俊波同志是“时代楷模”,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但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草根干部”,他的经历、他的人生,既有优秀共产党员的闪光点,也有新时代干部的创新性,更有我们普通人身上的温暖人性。所以,这部作品要用优秀的文本和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让读者在高质量阅读的同时了解英模、涵养精神、提升价值观。
“高度重视现实题材,坚持小切口折射大题材、小故事反映大道理,回答时代之问,回答现实之问……主题出版不仅仅要‘上情下达’的‘转译’,更要创新理论,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讲大道理,做到接地气、沾雨露。”[5]这是《县委书记》在选题策划阶段所坚持的人民性的初衷。
二、戒除浮躁,扑下身子深入人民生活
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6]124浮躁,可谓是一种时代病,但是国家大力推行主题出版的初衷之一就是戒除浮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
“文艺创作的浮躁大致呈现出几种倾向:迎合市场的低俗创作;缺乏独特创意的跟风创作;揣摩评委口味的奖项创作;快速海量码字的网络创作;主题先行的应景创作;追求形式的空心创作。”[7]这几种不良倾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若肩负“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启迪人”重任的文学作品都不能摆脱“浮躁”这种时代病,那么全社会要脚踏实地地向前发展就更加任重道远。所以,戒除浮躁是创作出文艺精品的关键一环。
只有好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而要创作出一部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作品,没有捷径可走,唯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谦虚心态,扑下身子扎根一线,才能深入观察到真实的生活,最终,也才能赢得读者。
在创作《县委书记》的过程中,作者和出版社就践行了这一原则,作者李春雷先后4次赴廖俊波同志工作过的南平地区采访,其中最深入的一次,是作者和出版社的策划团队一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在廖俊波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不同地方,编创团队分别采访了廖俊波的妻子、父亲、同学、他曾经的领导及同事、他帮助过的企业负责人……采访工作经常是早上8点开始,到夜里10点才结束。
这样的一线采访调研工作虽然辛苦,但是随着这样不断深入的采访,作者和编辑也有机会重温了一遍廖俊波的成长历程,更获得了许多从新闻和报道中无法知晓的感人故事。比如廖俊波妻子讲述他们一起养鱼的故事,以及廖俊波给龙鱼做手术的细节,后来“龙鱼”就成为《县委书记》里的一条巧妙设置的隐形线索。再比如采访时张义建带来的那双廖俊波送给他的雨鞋,还有宋宏华讲述几个人在厂区哭祭廖俊波的故事……
事实证明,这些让人时时感动的细节,不仅感动了作者,充实了作者的写作素材,也在本书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所以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和人物变革,并揭示这些变革背后的情感、精神和心路历程的作品,才是格局宽广、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人民性”就在这一次次的深入采访中,在作品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中凸显出来,主题出版“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宏大命题与“反映现实、烛照民心”的具体要求通过“人民性”这一主旨,完美融合。
三、雅俗共赏,以工匠精神打造原创精品
文艺创作中“人民性”这一概念之所以难以界定,究其原因还在于“人民”涵盖的面广,新世纪文艺中人民性的研究和交锋也通常聚焦于:将人民性窄化为阶级性、将人民性泛化为公民性、将人民性虚化为审美性。学术界和文艺界对此的讨论和辩论层出不穷,这样的讨论固然有益,但“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文学应该是“人学”,抓住这一点进行创作,相信就可以突破人民性的阶级性、公民性等桎梏,因为人性是共通的。那么,深入一线观察、创作,拥有了众多感人的素材就一定可以创作出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作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报告文学具有反映比较重大现实题材的文学特性,面对太多宣传英模人物的题材,“高大上”的写法似乎成了一个套路,如何在现有定型题材的基础上,“在文本上更精致、文字上更精美、内容上更精妙,从而实现艺术性与真实性的统一”?[8]这是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主题出版面临的问题。
作为报告文学,其文学性才是根本。《县委书记》在谋篇布局上,通过九章五十个小节串联起廖俊波既平凡又不凡的一生,人物的成长经历是明线,辅之“龙鱼”和“熨斗”两条暗线,独具匠心。在架构上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这些故事有的惊心动魄,有的细碎暖人,有的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有的又令人抒怀大笑……生动性和可读性,被一个个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作为报告文学,更大的创新在于语言,本书行文以干净的短句为主,句子通俗,但洗练晓畅,像中国山水画一样留有大片的留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和品味空间。
当然,要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优秀出版物,除了高质量的书稿之外,审读加工、装帧设计、营销推广……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用心。在编辑加工环节,“准确”是保证出版质量的第一要义。例如为了确认文中关于“三江汇流”的表述,编辑通过地图和网络上的资料查证似乎都不够清楚和权威,最后又去《南平县志》查找,终于弄清楚了这条河流的前世今生。书稿上仅改了一个字,但编辑前后查找核实却用了大半天。
因为书稿的句子洗练,编辑要修改就得非常慎重,比如写廖俊波为了证明合成革园区的水质合格,当场从排污口接了一杯一饮而下,原文为“众人惊悚不已。项目正式落地”,可是“惊悚不已”用在这里词性总觉得有些不妥,经反复考量,尝试替换了数个词之后,最终改为“众人大惊失色”。《县委书记》里很多字词都是这样经过编辑和作者反复推敲才定稿的,十几万字的书稿,编辑清样改了十几遍。
为了让这部作品能以更广泛的方式传播,同时为了这部主题出版的作品避免成为“应景出版”“库存出版”,能真正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在作者还在苦心创作的时候,策划和编辑团队已开始着手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精心安排图书装帧设计之外,还结合书稿样文找插画师进行了线描插画的创作。同时还将采访过程中的大量视频、音频资料进行剪辑、加工,为融媒体出版做准备。在图书即将出版之际,也录制了同步的朗读音频,以期用更多元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和阅读这本书,走进廖俊波同志的大爱世界。
《县委书记》经过这样的精心打造,在文本上实现了“雅俗共赏”,在出版工作方面体现了“工匠精神”,同时也为新时代主题出版,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实践。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主题出版要打造出好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6]129。要践行这一原则,既要守初心,又要敢创新,还需要“扑下身子”的敬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到这些,凸显人民性的优秀主题出版物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0-28(01).
[2]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03-05(01).
[4]张丛皞.“人民性”与新世纪中国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5.
[5]李美霖.温度与深度助阵主题出版“走进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0-24(01).
[6]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C]∥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杨剑龙.人民日报文艺新视界:文艺创作当远离浮躁[N].人民日报,2016-01-26(14).
[8]李春雷.新时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长篇报告文学《县委书记》创作感言[N].中国艺术报,2019-0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