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出版是由编辑、出版和发行构成,出版印制是传统出版流程的中间环节。转企改制后,出版印制部门的职能也有所变化,从以往图书生产的辅助部门逐渐与经营管理相融合。本文结合笔者十多年出版印制部的从业经验,对出版部门的服务职能、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周期管控和经营管理等职能进行分析,期望对出版行业的相关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出版;印制部;职能;成本控制
在新媒体逐渐兴起的环境下,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对出版印制部门的认识和定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传统出版中,出版印制部门是将精神文化内容物质形态化的重要部门,对出版物的形制设计、印制质量、用料选择以及成本控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图书印制生产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也日益凸显。
一、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沟通协作
出版社的组织结构一般将出版印制部门划为行政职能部门,是服务部门之一。出版印制部的特点也很明显,它对内与编辑部门和发行部门的衔接比较频繁,如编辑的校样流向及付印下厂,发行人员数字报印与送货地点方式等都会同印制部门密切沟通;对外与图书的承印企业及印制原料企业沟通交流,确保图书的印装质量和供货时间。出版部门应当将编辑、发行人员以及读者放在心中,端正工作态度,以为他们服务为工作宗旨,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图书质量的同时,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出版社在图书生产的流程管理上日益精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逐渐完善。出版印制部作为图书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非常重要。书稿在责任编辑经过多重编辑加工之后便可下厂印刷,在此期间,印制部门的图书责任人需要与责任编辑充分沟通,针对图书的形制设计和物料选择等进行实际考虑,选择合适的装帧设计及物料,尽可能地增强图书的市场竞争力。对发行部门报印的数字进行复核,采取合理的送货方式,从而使图书尽快地面向读者。
出版部相关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不可避免地与编辑及发行人员因工作而产生交集。如发稿和校对杂乱无序,使得图书的安排印制周期没有计划性;一些作者经常会因评职称、评奖、参加订货会等突击要书;图书教辅发行部门提印的时间短,重印的频率高,要的又太急;等等。这些都经常使出版部门的工作处于一个矛盾的中心,一些正常的工作计划被打乱。尽管如此,出版部的工作人员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解决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当有人不理解的时候,要受得了委屈、耐得住性子。
同时,加强与印厂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在印制安排上使其优先确保本出版社的图书印制,特别是在教辅集中印制期间,保障图书的上市时间;另一方面对印制中的图书增加抽检频率,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二、加强印制成本的控制
图书的印制成本(印刷装订和材料)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是图书出版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印制成本控制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印刷装订和物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是出版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首先,选择合理的形制设计,避免过度装饰。适当的工艺设计是吸引读者的手段之一,但一本图书过度设计,不仅起不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增加图书的成本的同时还有可能因过度装饰而突出不了重点,引起读者的过低评价。而这些工艺设计的制作成本一般都是比较贵,例如凹凸、烫印、UV、模切等,这些工艺在需要的情况下选取一种即可,没必要重复选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
在图书的开本设计上,尽可能地选用常规的开本,合理地设计版心尺寸,利用合理的字体字号以及间距行距。如一本40万字的书稿,做成正度16开,常规排版是每面38行、每行39字,这样全书17印张左右。如果做成每面39行、每行40字,则是16印张左右。这样排下来,对读者的视觉影响非常小,但印刷费、装订费、纸张等环节都能节省不少成本。
其次,选择科学的印刷方式,减少印刷成本。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在印刷上的应用逐渐成熟,印刷质量、印刷效率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版部的人员应当对当前通用的印刷设备性能、型号和效率等有较深的认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承印厂,选择合理的印刷方式,尽量地控制印制成本。例如,同样一本15印张、成品尺寸为170*240毫米16开的彩色图书,印刷5000册,采用传统对开机印刷和小全张机印刷的成本差异非常明显。如果上版费同样为80元/色块,印工为20元/色令,小全张印刷的上版费用和印刷工价比传统对开印刷分别能节省4800元和4200元。
在印刷装订环节,影响装订费用的因素较多。如印张的多少、附件的多少、开本的大小、工艺的运用等。目前常用的装订方式有骑马订、无线胶订、锁线胶订等,常规的教材教辅多选择骑马订和无线胶订,能有效控制成本。精装图书一般制作程序烦琐,工艺较为复杂,周期较长,成本自然就高。选择合适的装订方式是减少印制成本的方法之一。例如印数为100000册、6印张、正度16开的学生教辅用书,采用胶订和骑马订的价格分别为14000元和9100元,相差较大,而且骑马订的装订效率一般较快。
再次,选择合理的纸张开料,避免浪费。在图书出版中,纸张材料的成本费用占了近30%的比重,是图书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纸张的价格会因市场的供求变化而变化,因此纸张的批量采购显得十分重要。纸张的采购需要根据出版社的图书品种及销量来做计划,例如中小学生教材教辅的纸张用料一般都是常规开本,这类纸张用量大,需求集中,单价相对较低。而一般的大众读物类图书很多都采用异形开本,对纸张的等级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特殊采购,单价相对较高。出版部门的相关人员应当同责任编辑及时沟通,根据实际情况给责任编辑提出合理的建议,运用合适的纸张开料,做好图书的纸张成本管理。例如,同样是80克的双胶纸,设定80克双胶纸的吨价是6500元,不同纸张幅面的令价相差明显,如表1所示:
表1 80克双胶纸不同幅面令价表(单位:元/令)
纸张幅面 | 720*960 | 710*1010 | 787*1092 | 880*1230 | 889*1194 |
令价 | 179.71 | 186.45 | 223.45 | 281.42 | 275.98 |
最后,选择实用的纸张品种,节省纸张成本。一些学术类和大众读物类的图书对封面等附件的用纸要求比学生教材教辅的高,经常会选择特种纸张,这类纸张的规格型号不是常规的,因此单价较高,通常达到数元一张(全张),相同类别的进口纸张甚至达到数十元一张。部分精装书的封面用料是布面或胶化纸,这类材料的规格不是按张计算,通常是按卷计算,有50米和100米一卷,这样计算下来的封面用量容易造成浪费。例如4个封面的用量是90厘米,按整算多出的10厘米容易造成浪费,1000个封面就会造成25米的浪费量。所以出版部相关人员一定要同责编和装帧设计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能用常规纸就选常规纸,能用国产纸就不用进口纸,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
三、加强印制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出版物除了要注重内容质量以外,印刷质量也是影响出版社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出版社的品牌形象,给读者造成不好的影响,还会被行政主管部门处罚,轻则通报,重则整顿。所以加强印制质量管理是出版部的重要职能之一。
首先,选择管理能力强、机器设备先进的承印企业印刷。图书的印制质量主要取决于承印企业的机器设备情况和人员的管理配置,选择管理科学、设备先进的印刷企业是保证图书印制质量的前提。出版部相关人员在选择图书承印厂时,优先选择自动化程度高、后道工序设备齐全的企业,尽量将内文和封面的印制都安排在一家企业,这样可以避免环节多而出现质量问题。比如,一些重要的精装图书项目在下厂印制时,不仅需要考察印刷厂的印刷生产能力,也需要考虑后道的自动化精装流水线,如果没有后道精装流水线,在二次外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出版社的损失。
其次,加强和印刷企业的沟通,减少因缺少沟通出现的质量问题。图书的制作过程环节众多,除了印前制作,印刷和印后加工也比较复杂。及时有效的沟通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可以防患于未然。出版部相关人员在图书下厂印制的时候应当对图书的制作要求交代清楚,并提供责任编辑签字确认的付型样。一些彩色印制的图书还需要提供彩色打样,以方便印厂确认内容及色彩的一致。对一些要求相对较高的图书,印刷时相关人员还要上机看样,确保印刷出来的效果达到要求。
再次,选择合格的原辅材料,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出现。纸张的质量直接影响图书的印制质量,使用合格的纸张材料是提高图书印制质量的保障。例如,选用质量不过关的纸张印刷,可能会在印刷时起毛,导致印刷文字出现断笔。印制画册类的彩色产品时,如果选择不合适的纸张,印刷品呈现的图片可能不光鲜饱满,影响使用效果。所以在合理的成本开支之下,应尽量选择合格的、合适的纸张材料。
最后,加强样书的抽检和进栈签样,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印制抽检和样书进栈签样是避免不合格图书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口。出版部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图书印制时,不仅要加强进厂抽检,避免错印错装,还应当与印厂工作人员充分沟通,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图书装订完成之后,不能着急入库,一定要在出版部门专业的抽检人员检查合格签字确认后才能进入库位等待发货。
四、协调印制任务,缩短印制周期
大部分的出版物时效性很强,特别是教材教辅类,每一季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供货,而教材教辅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就造成了印刷的季节性也很明显,导致出现了时间紧任务重的现象。而出版部就要做好与印刷企业的沟通协调,保障出版物按时按量的市场供给。
首先,提高印前制作的效率,按时付印下厂。图书的印刷装订是图书生产的一个环节,印前制作同样对图书的生产周期有较大影响。出版部相关人员在图书发稿的时候就要和责任编辑沟通,做好出书计划。在印前环节提高编校速度、加快校样的流转,为图书的下厂印制预留合理的时间,这也是保障图书印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要了解印刷企业的设备情况及单位产能,合理地安排印刷任务。总体来说,印刷行业的自动化程度整体较高,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图书的印制周期缩短明显。平板印刷机的印刷效率、轮转机器的出纸率有较大提高,装订的联动线也大大减少了装订时间。但在教材教辅集中印制的季度,印刷周期还是相对紧张,这就需要出版部的相关人员在对印刷企业及其设备十分熟悉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安排,确保本企业的图书按时进入市场。
最后,维护好与印刷企业的关系,确保本出版社的产品优先安排印制。由于印厂的资金、规模限制等原因,印刷企业的单位产能相对固定,而在教材教辅集中印制的季节,出版企业之间图书产品的印制时间相互重合,加大了印制周期管理的难度。出版部的相关人员应当维护好同印刷企业的关系,不仅在业务上还要在情感上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确保本社产品与其他出版社产品的印制时间冲突时,印厂优先安排本社的印制,确保按时供货。
五、结语
北京印刷学院王彦祥教授在其主导编写的《技术编辑教学大纲》中,对出版部相关工作人员即技术编辑的职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其中就涵盖了出版的流程管理、稿样的管理、编校管理、版式设计管理、排版录入管理、印制管理、装订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在国内出版理论体系中较为全面。将出版印制部门的职能履行好,是出版部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保障图书完美呈现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伟群.图书印制质量和印制成本控制案例研究[J].出版与印刷,2019(2):70-74.
[2]金鑫.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出版科的工作[J].出版与印刷,2019(2):44-46.
[3]图书印制质量保持稳定 环保质量整体提升[J].印刷杂志,2017(4):74.
[4]袁申.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后如何拓展印制部的职能[J].今日印刷,2014(2):25-27.
[5]范剑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出版社的印制管理[J].出版与印刷,2006(4):11-14.
[6]陈小秀.谈新形势下出版科的职能[J].科技与出版,1998(5):3-4.
[7]马跃华.图书技术编辑职能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