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交流视角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

2020-11-18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刘筱敏: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我国国际论文的学术贡献与学术借鉴的分析,展示中国科研论文国际化发展态势,以说明中国科技期刊融入国际出版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方法] 以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据为对象,分析论文的分布特征。[结果] 到2019年我国论文数量已排名世界第一,并主要发表在Q1区期刊上。Q1区和Q2区论文数量占比及增长速度远大于Q3区和Q4区,显示出较强的论文高质量特征。利用参考文献的数据,统计我国学者在科研活动中对国外成果的借鉴,发现对高影响力期刊的引用是较为明显的特征。[结论] 通过我国国际论文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借鉴的数据分析,认为我国科技期刊服务于我国科研工作国际化,需要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跻身国际顶尖期刊行列,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学术贡献;学术交流;国际化发展;期刊发展

  科学研究推动社会发展。科学研究进步一方面是来自自我的奋斗与创新,另一方面是交流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避免少走弯路,加快研究进展。期刊正是为了这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而诞生的。当前出版的学术性科技期刊有4.2万种[1],全球的科学工作者早已将发表论文作为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的发表不仅是研究成果首发权的认定,更主要的是实现学术交流、成果共享的目的。学术交流的测度可以通过发文量、阅读量、引用量等指标进行,其中发文量、引用量是一种显性的、可追溯的指标,更能佐证学术交流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以2019年SCI收录的论文数量统计,中国已是世界第一的论文产出大国。这些数据可以说明我国科学研究活动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利用SCI、CSCD数据库的数据,从论文发表和引用文献的角度分析我国科研活动的学术交流特征,说明我国科研成果对国际科研成果的贡献和借鉴,从学术交流与借鉴的角度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出建议。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年限为2015—2019年,数据来源为SCI和CSCD。除特别说明以外,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对象为第一作者机构来自中国的论文。统计的文献类型为研究论文(Article)和综述论文(Review)。在本研究中涉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皆为SCI-JCR的数据。由于SCI收录的期刊数量及各种期刊指标动态变化,为客观呈现每年度的数据特征,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的取值均来自当年JCR报告。5年中期刊名称变化,包括期刊分辑分化或合并、期刊名称改变等不作处理,一律以SCI-JCR为准。SCI论文的分区依据SCI-JCR数据库中各年度的期刊影响力平均百分位分值,采用四分法进行分区,数据依据和计算方法与SCI-JCR的分区方法相同。截至2020年8月底,SCI收录的学术期刊共9411种,约占全球科技期刊总量的22%。每年度的JCR报告中都会出现部分期刊没有任何计量指标或者缺失某几个计量指标的情况,因此这部分期刊无法分区,这些无分区的论文在本研究中不归入任何区域,因此分区论文数会小于当年论文总数。

  2 中国国际论文发表分析

  1995—1998年,师昌绪、邹承鲁等院士先后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等期刊上发表文章[2,3,4,5],鼓励科研人员、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发表高水平论文,展示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1986年,南京大学对博士研究生提出发表SCI论文的要求[6],这个举措成为我国科技论文走出去的政策先河,1995年Science的“中国科学”专栏中对此进行了报道[7]。随着国家开放政策出台,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各部委的绩效评估方案的加持,从科学家提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呼吁到各种政策促进国际论文的发表,中国国际论文数量不断攀升,自2009年开始,中国论文数量跃居全球第二[8],历经10年的发展,2019年我国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论文产出大国,可以明显地看出政策对科研产出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采集SCI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后,统计得到近5年中国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2015年SCI论文数量为25.22万篇,占SCI当年论文总量的18.22%,2015—2019年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19年为43.06万篇,占当年SCI论文总量的25.82%,仅仅5年的时间,中国第一作者的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了SCI论文总量的1/4,2019年的论文数量是2015年的1.7倍。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论文大国。不仅论文数量增加,并且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也逐年增加,5年中,中国作者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占JCR期刊总数的比例,从2015年的78.7%提高到2019年的83.13%,论文分布更为广泛,中国论文在SCI收录期刊上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表1)。


表1   中国出版论文总量及期刊分布
出版年 论文数量 /篇 发表期刊数量 /种 JCR期刊数 /种
2015年 252288 6928 8803
2016年 256312 6940 8880
2017年 306969 7160 9016
2018年 357860 7379 9158
2019年 430683 7790 9371

  从中国分区论文数量占当年SCI论文各分区论文数量比例的角度看,2015年中国Q1区论文数量仅占SCI Q1区论文总量的16.2%,Q2区论文数量占SCI Q2区论文总量的18.31%,Q3区占比为20.13%,Q4 区占比为20.19%,2015年,Q3—Q4区中国论文的比例略大于Q1区和Q2区。2019年中国Q1区论文数量占SCI Q1区论文数量的27.72%,Q2区的占比为25.06%,与2015年比较,Q1区及Q2区的论文数量占比快速提升,超过了SCI Q1—Q2区论文总数的1/4,论文分布趋向优质期刊。

  2015—2019年我国Q1区和Q2区论文数量之和均高于Q3区和Q4区论文数量之和。随着年度推移,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2015年Q1区和Q2区论文数量之和为Q3区和Q4区论文数量之和的1.78倍,2019年则为2.34倍(表2),中国更多的论文发表在SCI前50%的期刊上。从4个分区的论文数量增长速度看,2015—2019年,Q1—Q4区论文数量的平均增长比例分别为15.15%、13.78%、9.15%和4.02%。从分区论文数量的分布角度看,2015年63.32%的论文发表在Q1区与Q2区期刊上,2019年为70.81%,2019年发表在Q3——Q4区期刊的论文数量占比大幅下滑,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每年度论文数量增长主要来自于Q1区和Q2区论文数量的增长,再次说明中国论文数量的提升主要来源于Q1区和Q2区论文数量的增加。


表2   2015—2019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及分区   单位:篇
出版年 论文总量 Q1区论文数量 Q2区论文数量 Q3区论文数量 Q4区论文数量 未分区论文数量
2015年 252288 90202 69554 51928 38014 2590
2016年 256312 88364 75978 52386 37847 1737
2017年 306969 115041 88737 52925 41007 9259
2018年 357860 139284 109243 61363 44738 3232
2019年 430683 178770 126334 77629 44961 2989

  长期以来,对“以刊评文”的观点存有争论。绝对以期刊指标特别是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指标直接评价文章的价值有失偏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客观、公正引用的状态下,高影响因子、高被引频次的期刊是受到科学共同体高度关注的期刊,这些期刊在学者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在高影响因子的Q1区和Q2区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说明经过同行评议,论文已经符合期刊的学术定位和出版宗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至少有一半的中国论文水平处于全球前50%的位置。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论文的水平,本研究再次利用期刊分区对期刊稳定性进行计算。由于期刊分区受到当年期刊影响因子数值的影响,一些期刊所属区域不完全稳定,期刊分区在不同年份中会发生变化,根据数据观察发现优秀期刊的统计指标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力,故此计算连续5年JCR数据,5年中SCI有1386种期刊稳定在Q1区。从表3可以看出,2015—2019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的稳定Q1区期刊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为1161种,2019年已达到1254种,在期刊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90.48%。从Q1区论文分布看,稳定Q1区期刊的中国论文数量占所有Q1区论文总量的比例均在70%以上,高峰值出现2016年,为78.21%,之后逐年降低,2019年最低,为71.92%,尚未达到2015年的72.85%,一方面中国作者倾向于在更多的稳定Q1区期刊上发表论文;另一方面,稳定Q1区期刊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这种表现有待于深入分析。


表3   2015—2019年稳定Q1区期刊年度论文分布
出版年 Q1区第一作者论文量 /篇 占全部论文的比例 /% 稳定Q1区第一作者论文量 /篇 占Q1区论文数量的比例 /% 5年稳定Q1区期刊数量 /种
2015年 90202 35.75 65714 72.85 1161
2016年 88364 34.48 69111 78.21 1160
2017年 115041 37.48 89098 77.45 1184
2018年 139284 38.92 107385 77.10 1192
2019年 178770 41.51 128563 71.92 1245

  开放获取是当前论文出版的一种新形态,2002年,科学共同体倡导开放获取,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认为开放获取是指某文献在互联网的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检索、超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获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准确接受和引用[9]。自2002年开始,开放获取的理念逐渐转变为行动,国际出版商、各国的学/协会期刊出版逐步采用金色OA或绿色OA模式出版论文,其中金色OA由于APC及其定价问题更受到关注。根据SCI来源期刊的标注,选择金色OA(以下OA均指金色OA)的选项进行统计:SCI共收录1486种OA期刊,2015—2019年间,我国学者(以第一作者统计)在1312种期刊上分别发表了42528、36105、55819、75933、102219篇论文,OA论文数量占年度发文量的比例分别为16.86%、14.09%、18.18%、21.22%和23.73%,呈逐年增长状态。

  为进一步分析中国发表OA论文与其他国家的OA论文的情况,本研究利用WoS平台进行检索,因检索条件的限制,无法精确统计第一作者数据,因此采用全部作者进行统计[10]。选择科技发达并倡导、响应OA行动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7个国家,统计其2015—2019年的论文发表情况,发现自2015年以来,7个国家的OA论文数量所占比例均超过了1/3,大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表4)。2018年达到43.31%的最高值,2019年OA论文占比有所下降,OA论文占比下降与巨型OA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减少有一定关系。2015年我国OA论文占比为26.7%,2017年达到峰值32.79%,2018—2019年论文占比有所下降,但保持在接近论文总量1/3的水平。总体而言,我国OA论文占比与上述7国OA论文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同,2015—2018年呈上升状态,2019年略有下降,可以看出在出版模式的选择上,我国OA论文的发展趋势与国际同步,既没有表现出在OA出版选择上激进的状态,也积极响应了开放共享的理念。


表4   中国与国外OA论文占比(以全部作者统计)   单位:%
出版年 7国OA论文占比 中国OA论文占比
2015年 38.50 26.70
2016年 41.69 30.05
2017年 42.26 32.79
2018年 43.31 32.12
2019年 39.75 32.07

  以上数据从国际论文总量、Q1—Q2区论文数量、稳定Q1区论文量的上升状态、我国OA论文数量变化与国际科技发达国家趋同等角度,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更为积极地贡献着科学研究成果,并在更为优秀的期刊上占有一席之地。优秀期刊的价值之一是拥有重要的传播渠道,受到更重要学者的关注,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增加展示了中国科学的研究状态和工作进展,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学者深度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圈。在开放获取方面,中国学者响应国际出版模式的变化,自主选择开放获取模式,支持用户免费获取,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利用概率。

  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全球第一的表现以及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的高占比,表现出我国科学研究强劲的活力。这种表现状态的基础是我国庞大的科研群体和我国持续增加的科研经费投入。如果从人均发表国际论文数量的角度看,我国的论文产出是否是全球第一?根据日本科学文部省2020年8月出版的《科学技术指标2020》[11]的统计数据,2019年美国科研人员数量为143.3万人,中国为186.6万人,日本为67.8万人,以SCI论文全部作者统计,2019年美国、中国、日本的论文数量分别为40.66、48.72、8.85万篇,3个国家的人均发表论文数量为3.52、3.83、7.66篇,我国人均发表论文量略高于美国,但远低于日本,日本的人均论文数量几乎为我国的2倍。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人均对国际学术贡献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全部作者论文的基础上,统计国际合作论文占该国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2019年我国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25.57%,美国、日本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分别为34.77%和32.44%,我国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的占比明显偏低。论文数量排名第一是国际学术贡献的一个侧面,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体现我国科研活动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参与度。

  3 中国论文引用国际期刊特征分析

  科学研究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前人的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自然科学的历史是一部反映人类世世代代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是科学知识积累、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否认了继承,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12]。引用参考文献是科学研究积累、继承的实证,通过追踪参考文献,可以梳理出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参考文献也表现为作者对前人知识产权的尊重,只有尊重前人的工作,才使得科学研究活动有序进行。通过对参考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者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学术借鉴特点。

  本研究统计了2015—2019年发表的160.4万篇SCI论文,其文后参考文献为8780万余条。把2015—2019年发表论文引用的期刊与同年度SCI收录期刊进行映射,得到我国学者各年度引用的SCI期刊总量(表5)。我国学者引用SCI收录期刊的频次占每年度SCI来源期刊总被引频次的比例(RC-TC/JCR-TC)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5年仅为18.94%,2019年为26.30%,2019年SCI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有1/4的施引行为来自中国。该比例与我国发表论文数量占SCI年度总论文数量的比例25.82%十分相近,占全球总量1/4的论文贡献了略大于1/4的被引频次。


表5   我国学者各年度SCI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分布
出版年 引用SCI期刊频次 /万次 RC-TC/JCR-TC /%
2015年 926.3 18.94
2016年 1089.5 20.04
2017年 1265.6 21.25
2018年 1465.9 22.53
2019年 1836.5 26.30

  对SCI期刊分区后的期刊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可以明显看出,Q1区期刊的被引频次占当年所有期刊被引频次的比例大于Q2—Q4区期刊被引频次占比之和,充分说明Q1区期刊在科学共同体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从表6可以看到,我国学者对Q1区期刊的引用贡献也远高于对Q2——Q4区期刊引用的贡献,对Q4区期刊被引频次的贡献不到1%。我国学者引用Q1 区期刊的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比201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学者高度关注更为优秀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

表6   SCI各分区期刊被引频次的分布   单位:%
出版年 Q1⁃p* Q2-p Q3-p Q4-p Cq1⁃p** Cq2-p Cq3-p Cq4-p
2015年 64.39 22.62 9.63 3.35 12.59 3.97 1.57 0.49
2016年 62.55 23.97 10.07 3.41 13.07 4.46 1.73 0.51
2017年 62.25 23.91 9.99 3.79 13.79 4.75 1.74 0.59
2018年 60.94 24.90 10.08 4.06 14.54 5.13 1.80 0.68
2019年 59.64 25.63 10.46 4.27 16.77 6.16 2.16 0.78
  注:*Q1-p表示Q1区期刊被引频次占当年SCI收录期刊总被引频次的比例,以此类推; **Cq1-p表示我国学者引用Q1区期刊的频次占当年SCI收录期刊总被引频次的比例,以此类推。

  统计2015—2019年SCI收录期刊被我国学者引用的次数,取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种期刊(表7),均是全球知名期刊。计算我国学者引用某种期刊的频次占该刊总被引频次比例的5年平均值(RC-AvgP),发现在前20种期刊中,有6种期刊的RC-AvgP值小于25%,24种期刊的RC-AvgP大于30%,表明这些期刊5年总被引频次中至少有25%来自中国学者的引用,再次说明我国学者倾向于借鉴优秀期刊的科研成果。


表7   2015—2019年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前20种期刊
被引期刊名称 中国学者引用频次 /次 RC-AvgP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969590 36.34
Nature 762577 21.48
Science 750091 23.25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626541 40.68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545050 17.00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543717 25.26
Advanced Materials 539334 53.42
PLoS ONE 519282 18.11
Physical Review B 430631 24.20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01232 42.46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371354 56.57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370184 33.20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313733 17.27
ACS Nano 309934 45.7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309264 63.36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304755 38.01
Nano Letters 304184 40.09
Scientific Reports 302633 30.44
Chemical Reviews 301098 34.32
Nature Communications 298807 30.47

  在Top20期刊中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的RC-AvgP值高达63.36%,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的RC-AvgP值为56.57%,来自我国学者的引用占比均很高。分析其原因,发现我国学者在这两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的占比均不低,5年平均发文量占比分别为45.61%和56.67%。就此情况,提出一种推论,即如果某种期刊发表中国学者的论文越多,该刊可能被中国学者引用的概率就越大,中国学者引用该刊的频次占其总被引频次的比例就越高。因此,本研究用2015—2019年SCI期刊发表中国学者论文数量、中国学者引用期刊频次之间的相关性来验证这种推测。本研究计算得到两者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5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引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体现出研究活动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因此发表论文聚集程度越高,引用该刊的频次也越高;二是中国学者群体的互引,由于论文合作者之间的互引形成了论文数量与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性。无论是哪一种因素,都说明当中国的学者群体大规模进入国际学术交流圈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术贡献和学术借鉴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者对国际学术成果的借鉴在SCI论文中有充分的表现。在分析国内论文借鉴国际成果的情况时,采用CSCD的数据,统计2002—2019年文后参考文献的语种分布,发现外文文献的被引频次也处于高位状态,文后参考文献中外文期刊被引频次的年均占比为63%,17年的数据说明我国学者对国外期刊文献的使用是一种常态,我国学者在了解国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本国科学研究工作。对参考文献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科学研究活动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成果借鉴的重要性。

  4 从学术交流与借鉴看中国期刊发展

  国际论文数量、中国论文对全球论文的引用数据可以证明中国的科研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走进国际学术交流圈。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杰院士认为“开放交流是科研机构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基因……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顶尖大学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其自身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13]。从本质来看,科技期刊也具有开放交流的基因。回顾期刊的诞生与发展历史,期刊的存在就是为了传递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必然需要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学术期刊是承载学术交流的平台之一,因此从学术交流与科研成果借鉴的角度看,我国科研发展的态势对中国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承担从国内走向国际,承载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作用。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2号);2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国科发监〔2020〕37号)的通知。两文内容中有两个相同的关键词,即期刊论文和SCI。一个是研究成果的体现,一个是文献数据库,之所以SCI被反复提及,是因为近30年来SCI被过度使用在科研绩效评估工作中。两文力破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响应社会各界的呼声。文件发出后,不少学者认为“两文”响应了多年以来将我国学者的论文回归我国主办期刊的呼吁。两个文件公布后,教育部和科技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强调“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那么仅仅从不反对发表论文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回归期刊固有的传播科研成果的本质特征,必然考虑一个问题,即我国的科技期刊是否可以承载中国科研成果并在全球传播?根据本研究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在SCI 收录的1254种Q1区期刊发表论文的事实说明,我国的期刊需要适应这种科研成果承载的需求,打造全球顶级期刊,承担起中国科研成果传播的责任,当然一种期刊被科学共同体认可,不仅需要承载我国学者的论文,还应该有能力吸引国际顶尖的科研成果,当前我国期刊的状态与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个科学家最大的愿望不仅仅是将论文发表出来,而且能够借助期刊平台使其研究成果被同行知晓并大量利用,“按照历史发展过程系统地利用科学论文……能够推测出潜在的科学结构与文化结构……科学家能够使其他人任意利用其知识财富的范围越大,其财富得到公认的把握性就越大”[14]。因此,不是简单地将论文回归到我国出版的期刊上就能够促进期刊自身的发展,科技期刊需要得到全球的认可,必然是有一流学术的积累,在全球学术互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受到数据的局限,没有分析中国期刊被其他国家学者引用情况,缺少了学术互鉴的论据,但从以上的数据还是可以看到中国期刊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总之,中国科技期刊需要与中国的科技发展同步,融入国际学术出版体系,逐渐成为国际科研成果发表、交流的核心平台。

  参考文献

  [1]Ulrichsweb全球序列目录[EB/OL].[2020-08-07].http://ulrichsweb.serialssolutions.com.

  [2]邹承鲁.从改革开放后我在《自然》发表第一篇文章谈创新[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25(3):3-5.

  [3]邹承鲁.中国科学的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J].中国科学基金,1995,9(1):48-50.

  [4]邹承鲁,王志珍.立足国内走向世界-从吴宪教授六十四年前篇论文的重新发表谈起[J].物理化学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27(1):5-6.

  [5]师昌绪,田中卓,黄孝瑛,等.“科学引文索引(SCI)”:国际上评估科研成果的一种方法[J].科学通报,1997,42(8):888-894.

  [6]龚放,曲铭峰.南京大学案例:SCI对评价体系对中国大陆大学基础研究的影响高等理科教育,2010(3):4-17.

  [7]MervisJ.科学政策:科学发展的长征[J].科学,1995,270(5239):1134-1137.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EB/OL].[2020-08-08].http://image.sciencenet.cn/olddata/kexue.com.cn/upload/blog/file/2009/11/2009113010016871227.pdf.

  [9]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EB/OL].[2020-08-07].https://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

  [10]科学引文索引扩展[EB/OL].[2020-09-28].https://apps-webofknowledge-com.

  [11]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指标2020[EB/OL].[2020-08-07].https://nistep.repo.nii.ac.jp.

  [12]李国秀.发现发现经验的探索[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13]张杰.以高水平国际化推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大家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1-8.

  [14]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侯汉清,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