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媒体不是青春的专属

2015-05-07 来源:辽宁日报 王研
 
  人到了76岁时,生活将是怎样一番图景?能聊天的人越来越少,对潮流越来越陌生,渐渐感知不到社会的变化,也不清楚年轻人都在干什么……这些是我们能够轻易想到的答案,但其实,还有一些是意料之外的。
 
  常上豆瓣网的网民大概都听闻过一位叫“撇撇”的豆友。不久前,她的日志登上了豆瓣首页。而她被关注的最大原因是,她今年76岁了。
 
  76岁还“泡网”,这颠覆了许多人的固有印象,也让“撇撇”突然变成了网络红人。
 
  “撇撇”是奶奶级网民,但却有一个孩子般的可爱网名。在4年的豆瓣生涯里,“撇撇”写了100多篇日记,她的主页有6000多个粉丝。笔者随机读了几篇“撇撇”的日记,看到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与众相同但又与众不同的晚年生活。相同的是,她也跟其他同龄人一样,喜欢唠家常、遛弯、看电视;不同的是,她热情地拥抱时代的每一处变化,学电脑、上豆瓣,还会网聊。
 
  今年4月,“撇撇”在主页留言说,想在豆瓣上成立一个小组。此言一出,获得大批豆友点赞。有的豆友笑说:“奶奶,你是在找小伙伴吗? ”“撇撇”回答:“我不愿老了老了就离开年轻人。 ”一段简单对话流露出动人的小温馨,让人心下一暖之余,也禁不住重新思考新媒体的受众定位问题。
 
  在我国,新媒体基本上被标签为年轻人的专属品,或者说,习惯于将新媒体的主要受众限定为年轻族群。即便有“撇撇”这样的例子存在,依然会有人说,那是特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思考,老年人都不可能也不会成为创造新媒体文化的主角。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维的主导下,“撇撇”成了“另类”,同时也具有了新闻价值。
 
  “撇撇”的“走红”折射出一个问题:我们对新媒体文化的认知存在盲区。因为,我们总是喜欢用年龄、代际来规划新媒体的发展方向,自觉不自觉地将老年人遗忘在规划之外,结果使当下中国的新媒体文化被塑造为 “惟青春主义”的文化。
 
  据笔者所知,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普遍有介入新媒体领域的经验,他们非常频繁且熟练地使用新媒体。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83%的老人会借助互联网来收集数据,还有45%的老人通过互联网安排旅游行程、订购机票等。反观我国,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作的调查,截至2014年6月,60岁以上网民规模只占网民总数的2.1%。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悬殊的对比?是中国老人太笨,学不会上网,还是我们的新媒体文化天平已经失衡?笔者认为,问题在于后者。
 
  希望新媒体不要再扮演“丰盈青春、淘汰衰老”的角色。所有年龄层的人都需要新媒体,都渴望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媒体文化不是单一的青春文化,请为更多的“撇撇”创造融入的机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