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成为热词已有一段时间。作为新闻出版界的一方新土,很多的期望、很有价值的设计,已然积聚在这里,可说是成了不乏梦想的境地。
大数据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专家通俗的解释是,获取10%的信息量,预测剩余的90%,这是小数据;而掌握90%的信息量,预测余下的,则是大数据。也就是说,大数据并不在于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数据覆盖的全面性。
当下能够运用大数据进行新闻出版活动的单位,尚不多见。作为单个新闻出版人士,有能力直接把大数据转化为作品的更是稀缺。在探究其原因的时候,无论业界还是管理层都认识到,原因并不是技术困难,而是开放度不够。
以小农的方式,每一个数据都靠自己去采集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开放的业态,共享的机制,这些是大数据社会化运用的必要条件。
从新闻出版业界最为需求的数据类型来看,显然对真正的核心数据——政府所掌握的数据最为需要。可是,这一类数据恰恰是常态化地处于“屏蔽”或“死机”状态。于是,出现了新闻出版界人士守着宝山不能砍柴,非得自己种树伐木不可的现象。
上海在这方面开始了探索:建设数据交易所。政府打算把那些并不涉及保密的数据,首批推入可交易和资产化的状态。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资产的做法,完全符合政治经济学的需求创造市场、市场反哺需求的原理。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这种对新型资源市场化的开发,具有战略的意义。
开放不仅是政府的事,作为业界,也具有相当强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能力。但是,一个个“孤岛”式的数据库,恰恰与互联网的共享秉性相悖。在这方面,能够做的事很多,应当以市场的方式,平等和互利地交易,届时,其综合能力释放的结果,将刷新一个全新的业态。
社会现在普遍接受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对我们这个传播文化与新闻的业界来讲,最重要的并不是用互联网加上什么更多新颖的硬件,而在于首先要加上开放的观念。有了开放,就有了空间,也有了基于数据与信息之上的竞争力,也有了与自媒体竞争的一种核心生产手段。
(作者为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