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聚焦鲁迅书籍封面设计中对传统书名题签的传承与创新,从去除标贴、直接题写,保留标贴、变更字体,创新标贴、改变题写三种传承创新形态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传统书籍的现代转型找寻清晰的依据和思路。
【关键词】鲁迅;封面设计;书名题签;传承创新
在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形式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转变中,鲁迅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倡导者和启蒙者,在探索现代书籍装帧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重要实践,不仅为后来的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设计视野,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理论的构建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书名题签,是中国传统线装书封面书名的典型呈现形式,历史悠久。传统书籍的书名多竖向题写在纸条或布条上,再粘贴于封面恰当位置,大方、简洁、素雅,鲁迅先生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早期实践中,将这一传统的书名题签方式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可以说,鲁迅对传统书籍封面中书名题签形式的传承与创新,饱含启蒙色彩和现代意义,开创了独特的设计范式。
1 探究鲁迅书名题签传承创新设计的必要性
书名题签是书籍装帧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中国传统书籍封面中极其重要。众所周知,传统书籍的书名文字多以书名题签的方式呈现,封面上除了书名题签几乎没有其他设计。因此,书名题签成了传统书籍封面的视觉焦点。在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向现代书籍装帧范式转换的过程中,书名题签的现代性变革是最为显著的。透过书名题签的变化,可以洞察传统书籍形式向现代书籍形式过渡的清晰轨迹。其中,最早身体力行参与变革探索的是鲁迅,其所开创的现代书名题签形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既承纳了传统书名题签的优秀基因,又融入了现代的印制技艺和审美观念,最终形成了时代特征鲜明的书名题签形态。这不仅为书名题签设计由传统通往现代构筑了桥梁、铺设了道路、树立了榜样,也为人们了解、研究传统书籍的现代转型找到清晰而具体的解释依据和思路。鲁迅的书名题签传承创新形态对当代的书名题签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有必要对鲁迅书名题签的传承创新范式进行探究,剖析其传承与创新的设计思想和表现形式,这不仅对当下书名题签的设计,对整个书籍装帧设计也是大有裨益的。
2 鲁迅对传统书名题签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2.1 去除标贴,直接题写
中国传统书籍书名多竖向题写在方形条纸或布条上,再粘贴于封面恰当位置,一般贴于封面左上角或封面正中间,形式优雅,具有强烈的典籍仪式感。鲁迅继承了这一古典的书籍名呈现方式,并进行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表现。比如,去除传统题签的标贴,将题写在稿纸上的书名直接印刷在封面上,改贴为印,实现了新旧范式的转换。这既迎合了现代书籍封面文字的印刷呈现方式,又开阔了、解放了传统题签在封面空间里的表现维度,使书名文字更活泼、灵动,与封面有机融为一体。这种做法应该是鲁迅基于现代书籍封面印刷技术的首创,对后世书籍封面书名的呈现影响巨大。比如,他题写的《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书名题签(见图1)。通过笔法、章法、墨法的艺术表达,凝聚出高度规范的审美标准,再应用到封面设计中,书法题签赋予标题审美意义。[1]这些表现方式发挥了笔画的经营组合、布局的疏密松紧和墨色的干湿肥瘦等书法艺术,具有独特魅力,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购买欲望。鲁迅淳朴的题签虽源于传统书籍的书名题签方式,但并不一味刻板摹古,而是大胆去除标贴,同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新见解和审美表达,体现出形似直接题写书名于封面的效果。和千篇一律、缺乏生气的印刷体书名相比,去除标签、直接题写的方式具有引人注目、引发共鸣的功效,至今都是书名题签设计参考的经典范式。

a)《中国小说史略》封面设计

b)《热风》封面设计
图1 鲁迅设计的书名题签
2.2 保留标贴,变更字体
沿承传统书名题签标贴形式,创新变更书名字体,字体从书法体变为印刷体,再融入标贴中,这种做法也是鲁迅封面题签设计中颇具传承与创新特色的形式。中国传统线装书印刷、装订后,再将题写妥当的书名纸条或布条贴于封面上,这就完成了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工作。鲁迅设计封面时沿用并发扬了这一形式,在保留传统书名标贴形态基本不变时,将书名字体由书法体改为印刷体。比如,鲁迅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花边文学》封面书名题签字体均改为印刷仿宋体,标贴的位置和形式都略有别于传统书籍之型制(见图2、图3)——前者标贴置于封面右上角,后者标贴边缘设计成花边形,均具有现代书籍的视觉范式特征。在当时,书名字体以印刷字体代替书法体是非常具有初创意义的,这种书名标签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明显迹象,也是为适应现代书籍印刷技术批量化生产的必然,开创了书名题签标贴表现的新范式,为后来者提供了直观的启发和借鉴。

图2 鲁迅设计的《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书名题签(1931年)

图3 鲁迅设计的《花边文学》书名题签(1933年)
2.3 创新标贴,改变题写
鲁迅在设计封面时,喜欢将书名标贴由传统的竖向长条变为横向方块,书名的题写也由传统的竖向排列变为横向排列,或以其他更灵活的方式排列。在书名标贴方寸范围内加入作者姓名和其他信息文字,延展了传统书名标贴的功能和形式,使传统书名题签所载的信息更丰富、功能更完备。在字体上,除了书法体之外,鲁迅还采用了美术字,使书名标贴彰显出既古典又现代的气息。比如,他为《呐喊》设计封面书名标贴时,运用了略带隶书意味的黑体美术字,黑色的横向方块标贴视觉醒目,极富张力,契合了《呐喊》的思想精神和艺术基调(见图4)。鲁迅也常将书名、作者姓名等文字用方框框起来,形似传统题签标贴。比如,他与景宋的通信集《两地书》(见图5),将书名、出版社名等文字放入横向的方框内,既规范、整齐、实用,又具有装饰性,不难看出其对传统书名题签标贴创新的痕迹;再如,他设计的《木刻纪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封面题签标贴(见图6),大多预先将书名等文字题写在一张小方形稿纸上(见图7),再交由印刷师傅制版印刷。在程序上,创新标签、改变题写类似传统书籍题写、粘贴书名标贴,只是过程更灵活,题写、编排的形式更丰富、现代。这类横向方块标贴式的封面设计与传统线装书题签相比,不仅仅是形态上从纵向长条形标贴转变为横向方块形标贴,视觉上信息集中、简洁大方,更符合现代书封面的阅读习惯,实用方便。鲁迅这种传承创新设计处理手法是传统书籍设计范式向现代书籍设计范式过渡的阶段,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影响深远,被后来书籍设计者奉为设计书名标贴的圭臬。

图4 鲁迅设计的《呐喊》书名题签(1923年,北京大学新潮社出版)

图5 鲁迅设计的《两地书》书名题签(1933年,上海清光书局出版)

a)《木刻纪程》书名题签

b)《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书名题签
图6 鲁迅设计的书名题签

图7 鲁迅题写的《木刻纪程》《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书名标贴原稿
3 当代书名题签设计现状及问题
在书籍设计发展成熟的今天,丰富的设计手法和印制技艺,成就了骄人的超级设计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书籍设计过度依赖网络图库素材、电脑字库字体,滥用印刷工艺。同时,一些书籍设计者不能将自己的独特创想和理解融入书籍设计,存在设计浮躁、混乱的现象。突出的问题是用字的不讲究、设计的不合艺术规矩、形态上的粗糙、精神上的懈怠,最终效果是缺乏文化意蕴。[2]尤其在书名题签的设计上,多有视觉信息传达不畅、设计魅力暗淡无光的作品。第一,部分书名题签设计花里胡哨、玩弄技巧,与书籍内容和整体风格毫不相关、不伦不类,这种现状一般出现于中低端商业出版物的书名题签设计中。其问题是没有从书籍内容思想、书籍整体出发去设计,这是应该避免的。第二,很多书名题签设计形式虚张声势、创意单薄,不简洁实用。在大众娱乐、休闲类读物的书名题签设计中,这种现状比较常见,是不应被提倡的。第三,书名题签存在滥用印刷技艺的现象,如一些作品集、单位年鉴等,为显高档,盲目运用特殊印刷工艺,既浪费出版费用,又显庸俗老套,这些问题应该避免。第四,过分注重书名题签的艺术个性而忽略易读性、大众性,由此造成书名题签信息的传达不畅。以上是当代书名题签设计中较为常见的现状,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4 鲁迅对传统书名题签形式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鲁迅为后人提供了对传统书名题签形式的传承与创新的经验和范例,为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和启示——书名题签形式的传承创新设计,使读者迅速而准确地掌握书名信息,同时兼具清晰、直观、优美的文字表现形式,可提升阅读效果。[1]当代书籍设计应继续发扬鲁迅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经验和理念。
4.1 立足书籍内容,观照整体设计
鲁迅提倡对传统书名题签形式的传承与创新要立足书籍内容思想,观照书籍整体设计,使书名题签设计与书籍封面、版式、插图、扉页等协调一致、有机融合,注重书籍整体价值的建构。当下,设计师在书名题签传承与创新设计之前,应在仔细分析调研书籍主题内容、了解书籍整体脉络、把握核心思想精神的基础上,再探寻恰当的书名题签传承与创新的外在形式。比如,《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的书名题签形式就非常贴切书的内容思想和整体风格(见图8)。该书记录了渐行渐远的民间老手艺老行当,整体设计朴素,具有浑厚的民间气质和岁月感,这种气质与元素渗透到纸张、装订、印刷和手工的处理中。其书名题签设计采用楷书题写的形式,丝网印刷的书名题签类似古老的印章,与书的整体气质相匹配。除此之外,该书封面几乎不着笔墨,精简至极,简约而不简单,传统中又显现代,注重书名题签设计与书籍整体设计思想和风格的融合表达,恰如其分,颇有鲁迅书名题签设计的风骨。

图8 周晨设计的《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荣获2018年“中国最美的书”、2019年“世界最美的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
4.2 强调易识别性,提倡简朴实用
鲁迅在书名题签传承与创新设计中提倡简约、朴素、实用,注重题签的易识性,这对当下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屏幕阅读时代,书的价值与意义正在改变。[3]民众生活的快节奏、阅读的快餐化成为普遍现象,纸质书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由此,设计简约、实用的书籍封面成为时代潮流与需求。朱赢椿设计的《设计诗》(见图9)、潘焰荣设计的《汉诗昆山》(见图10)等封面作品,书名题签设计简朴、实用,辨识度高,没有过多的形式渲染,将书名等文字信息置于方形框内,信息传达集中、便捷,迎合了当下大众对书籍封面信息快速阅读的需求和审美趋势,也是对鲁迅开创的简约、朴素、实用的书名题签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的发扬。成功的书名题签设计,不仅需要设计者有一流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设计者应准确把握当下书名题签追求简朴实用、快速识别的设计趋势。当下,我国图书装帧设计师应力求对书籍的设计做到既简单大方又赏心悦目,运用自然简洁的设计手法,还原书籍原始的阅读功能,将书籍装帧的材料与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达到书籍装帧设计与资源消耗的平衡。[4]笔者认为,应践行鲁迅书名题签传承创新设计的简朴、实用精神,拒绝过度包装设计,提倡绿色环保设计。

图9 《设计诗》封面设计(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10 《汉诗昆山》封面设计(荣获2010年“中国最美的书”,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4.3 注重技艺创新,突出个性审美
技艺可以为书名题签传承创新设计提供支持,有利于形成个性独特的审美趣味。鲁迅设计书名题签时会尝试各种技艺,如毛笔题写、美术字绘写、木刻制作等,以产生风格各异的书名题签。当今,先进印刷工艺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书名题签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丰富的形式和多元的风格。比如,可通过印刷工艺中压凹凸、烫印、模切等技艺,表现书名题签,呈现粗细、凹凸等层次感,从而突显书名题签个性。以获得“第六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金奖、“中国最美的书”奖的书籍《姹紫嫣红——马得昆曲画集》为例(见图11),其书名题签设计采用先进印刷工艺压凹书名标签位置,再将印制讲究的书名标签贴于凹槽内,精致耐看,个性独特。《艺术是生命的密码》封面的书名标签(见图12),同样通过压凹凸工艺,将方块书名标签压凹,凸出文字,使其犹如石碑之凝重,发挥了现代印制技艺的特性,给观者带来神秘又新颖的视觉感受。这些是较为成功的通过技艺来传承创新书名题签的范例,既合理利用了技艺创新,又突出了个性特色。

图11 卢浩设计的《姹紫嫣红——马得昆曲画集》封面(2004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12 袁银昌设计的《艺术是生命的密码》封面(荣获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
4.4 发挥书法优势,延伸书籍影响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有着强烈的书卷气、文人气,向来是中国人所共有的审美感知。书名的书法题签一般由善书者或名人题写,在彰显书籍主题、激发读者共鸣方面有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象征意义。关于书法题签的创作设计,鲁迅进行了颇多探索和实践,为后人提供了重要启示。相比印刷体、美术体题签,书法体书名题签更具独特性、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书名的书法题签往往一气呵成,较难重复、修饰,具有先天的独特性。优秀的书法题签,在创写技艺和布局章法上有成熟的审美要求,严格规范。此外,书名书法题签者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书籍书名题签者的社会评价、名气等,会延伸书籍的品牌和商业价值。比如,获得2003年“中国最美的书”《无上清凉——弘一大师的墨宝舍利》的书名题签设计采用了旷世高僧弘一法师的墨迹,空寂恬淡的禅意氛围跃然纸上,大师的墨迹书名既渲染了本书的主题,耦合了内容,又提升和延展了书籍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见图13)。再如《徐悲鸿》的书名题签运用了徐悲鸿的遗墨,给平实无华的封面注入了恢宏的大家风范和艺术境界(见图14),不仅增添了书籍的艺术研究价值,也提升了书籍的收藏价值和商品价值。不过,在设计不同规格、样式的书法题签时,应当以对应的书法审美要求为指导进行构思创作。如果设计者、题写者一味地追求书法题签的个性而背离法度,题签设计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会使读者厌恶、乏味,与书籍产生疏离感。[1]尤其是在书法题签创作设计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书法的个性和情感表现而丧失了书名应有的可读性,尽量避免狂草、大篆等一般人不易识读的书体,如果必须要用,应在旁边添加印刷体书名,以方便读者。在这方面,鲁迅提供了诸多经典范例。

图13 谢定琨、安虎生设计的《无上清凉——弘一大师的墨宝舍利》书名题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14 卢浩设计的《徐悲鸿》书名题签(荣获2005年“中国最美的书”,江苏美术出版社)
5 结语
书名设计是书籍装帧创意的核心,是封面装帧艺术的“点睛”之笔,是封闭的书籍内容向外张望的双眼,封面设计者总是力求通过对书名独具匠心的设计来吸引读者。[5]书名题签设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书籍整体设计的效果,进而影响书籍的书卷气质和商品价值。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重要的信息往往被简化成符号化的标签,以便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大潮中争取最少的时间获得受众的关注。[6]设计简洁凝练、信息传达顺畅的书名题签,无疑更能快速、有效地引起大众的注意,并使其产生阅读和购买欲望。因此,对书名题签的设计应简练清晰、别出心裁,不断推陈出新。总的来说,既要积极借鉴传统,又要善创新改造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借鉴鲁迅书名题签传承与创新设计的思想和范式,正确指引当下书名题签设计乃至书籍整体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张,吴燕.论书法题签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J].创意设计源,2018(3):22.
[2]宋焕起.书名:装帧设计的灵魂[J].编辑学刊,2013(3):78.
[3]周志.设计的诗意:一位设计诗者的起承转合[J].装饰,2018(9):70.
[4]贾亦男.西方国家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及其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7(4):101.
[5]曹凌.论书名设计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J].装饰,2006(3):124.
[6]苏格兰,张文红.虚构类畅销书书名研究:以2011—2015年开卷虚构类畅销书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