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方程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融媒体大潮方兴未艾,作为学术出版中重要力量的青年编辑,面临着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其主要包括:编辑技术学习的长期性与书籍销售环节的时效性之间的冲突,营销手段的市场偏好与学术出版的内容导向之间的分歧。对此,编辑工作的评价制度可能需要重新调整,而青年编辑需要在营销技能与学术精神之间进行必要的调和。
【关键词】融媒体;学术出版;青年编辑
初入学术出版行业的青年编辑在审阅和编辑书稿的过程中,与编辑前辈交流编辑知识和经验[1],依据自身的学术专业知识,不断积累、总结和体悟,提升对内容质量的把控能力。这一夯实业务基础的能力训练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在融媒体潮流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入挖掘甚至形塑读者的品位和需求为核心的营销技巧逐渐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出版行业在应时转型的过程中,很难给予青年编辑在基础技能方面宽松的成长空间。同时,传统的学术编辑也由单一身份向集学术、传媒、出版于一身的复合型编辑转变[2]。而对以“内容为重”为基本认同的学术出版行业来说,也不得不开始思考市场效益对其自身提出的要求。由此,如何平衡基础编辑技能学习与出版效益之间的冲突,怎样在内容为本和市场效益之间有所权衡,不仅对编辑自身的职业成长至关重要,而且对眼下学术出版所面临的形势也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
一、学术出版青年编辑的困惑
1.基础学习与效益追求的冲突
对于初入出版行业的青年编辑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与行业的历史和当下勾连在一起。一方面,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出版行业的发展态势并不乐观,编辑职业的社会地位面临冲击。在20世纪80年代,编辑的社会地位较高,资深编辑与后辈之间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而如今,在融媒体浪潮下被倒逼的出版行业也采取了改革措施,但却在守住“文化人”的人生价值[3]和职业尊严上感受到了隐痛。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出版行业的“工匠精神”遭遇挑战。有研究者指出,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具有较真与追求完美的群体特征,他们对内容上的“精耕细作”有一种近乎信仰的虔诚。稿件编辑过程,就是“实战”和学习并在的过程。资深编辑的经验为青年编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所以在编辑的职业发展初期,资深编辑们更强调夯实编辑技术,并重申端正编辑态度的重要性。一位资深编辑述及自己作为青年编辑时的经历:在没有便捷网络通讯的时代,作者与编辑之间经由书信往来讨论书稿中的问题,从写信、寄送、等待和收到回信,这来来回回的工作沟通有时渐生出书稿之外的笔友情谊,编辑与作者从公事公办的工作程序发展出因共同的文化兴趣而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但是市场的效益追求打破了这种浪漫的记忆。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契机,越来越多的纸质媒体转向了网络渠道[4],以更为灵活的自媒体传播手段打造出版品牌。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转型的过程中,阅读变得愈发碎片化,快餐式信息浏览使人们很难坚持长时间的书籍阅读。
不同时代的“做书人”所面对的阅读需求市场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伴随互联网在中国普及成长起来的青年编辑来说,他们既需要以行业传统的经验规范作为专业信念的基础,还要适应以经济收益衡量文化产品的价值倾向。职业早期的青年学术编辑仍处于学习基本编辑技能、熟悉所在出版社已有书目的出版风格的阶段,并且书稿完善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书稿的责任编辑从选题申报、合同签订、到稿、稿件三审、发稿、校样核查、付型到拿到样书,线上线下的流程都需要全程负责,稿件三审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很多有经验的编辑将之视为评判审稿专业性和严肃性的重要指标。为了对稿件质量和读者负责,责任编辑会在稿件修订过程中不断地与著译者进行沟通,著译者通常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稿件中的疑问进行复核。此外,对于目前的学术出版领域来说,从国外出版社引进的书籍仍然占据很大部分,这个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关涉到多方配合的程度。因此,稿件出版进程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并非能够完全按照责任编辑设定的进程推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体的出版效率。对于学术出版来说,长期以来坚持以学术内容的质量为核心,而书籍的装帧设计和营销推广往往并非重点,但如今,将书籍作为市场商品进行包装和品牌化营销,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的显见趋势,这对出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效率与质量两方的“拉扯”让青年学术编辑被迫成为了焦虑人群中的一份子,编辑的文化心态也成为编辑人关注的焦点[5]。
2.市场偏好与内容导向的分歧
由市场导向而来的还有以“抓痛点”为“杀手锏”的书籍营销手段。在书籍内容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责任编辑可以基于自身对书籍内容的把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书名、封底和腰封文案进行设计,并开展各种线下活动,如读者见面会和读书会等。在此过程中,学术书籍营销手法逐渐成为一种回应甚至反向塑造读者阅读兴趣的策略。例如,为了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在书籍正书名的设定上,责任编辑可能会选取更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具有更宏大的涵盖能力并且能够在情感上与读者产生共振的词句和话题,腰封设计则更倾向于利用已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学者或作家来为书籍背书。当下,书籍营销已经成为决定书籍市场命运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最具可塑性的部分,内容成书只是一本书在形式意义上的诞生,甚至对很多编辑来说,营销能够让书在话题意义上得到重生。如今很多出版社已经设立了专门的书籍营销团队进行书籍的包装、推广和宣传,所有的编辑都会参与书籍营销的图文设计和推广活动的具体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整个编辑团队的凝聚力。
营销话语的限度需要关照学术出版的特征。通过营销深度挖掘甚至创造一本书的卖点,是出版行业顺应融媒体时代的一种选择,这也是学术出版需要直面的学术传播使命[6]。各种电子阅读形式抢占了部分纸质书市场,在更为有限的纸质书籍市场,营销竞争也愈发激烈。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出版社面临向企业转型的改革压力。2018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财政部下发了《中央文化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这也意味着出版行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负盈亏的企业发展阶段。为此,如何让读者有兴趣拿起书,并最终买下这本书,读者的购买心理成为了营销战略中最为关注的要点。在这一趋向下,以市场为导向的书籍营销呈现出最大程度地挖掘、暴露甚至滥用人性弱点的倾向,而在当下的社会转型阶段,这或许会与学术出版所承载的严肃知识传播责任形成一定的分歧。例如有些文案的措辞往往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法以吸引读者的注意,读者很可能在购买书籍之后发现文不符实,并由此体会到被“欺骗”的感觉,继而对编辑水平形成不好的印象。因此,市场营销手段应关注不同类型出版物的特点,即需要考虑书籍所面对的读者群体的差异性。
二、学术出版青年编辑对实际工作的反思
1.编辑工作的评价制度的再审视
编辑工作中存在很多无法量化的内容,而这些部分又往往直接影响着读者与出版物之间的互动体验。目前,对学术出版编辑的绩效考核多按照审稿量核定,设定工作标准以确保必要的工作效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编辑的日常工作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实际的稿件处理过程中,这种常规的量化工作激励往往在长周期的书籍制作过程中被隐匿或消耗。
通常而言,刚进入学术出版行业的青年编辑在入职初期,由于仍处在熟悉基本编辑技术的阶段,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稿件的体例、结构、翻译和政治敏感问题等方面的把控,这是最为基本但也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后续的审稿环节往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能更容易受到初审深入程度的影响。因此,初审多力求编辑能够细致地在审稿意见中指出稿件中的核心问题。而这些在编辑环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和著译者进行确认,在等待信息确认的过程中,编辑要对后续的编辑内容中可能需要作出调整的内容保持敏感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编辑不仅应该专注文本细枝末节的规范性,又要在结构和内容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上有所把握。并且在此期间,著译者可能会临时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有时可能会影响书籍的整体版式和布局,这些都会对成书进度产生直接的影响。类似上述这些无法以审稿量来衡量的工作内容都是编辑需要完成的,但目前编辑工作的评价制度并没有包含这些项目,这些内容的核算在客观上也确实存在困难。
由上述趋势可见,作为职业的编辑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编辑工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商也成为了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媒体时代给予了出版行业很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打破了行业原有岗位的职能界限,文字编辑的工作与策划、营销和产品开发等互联网行业相关的工作概念相互交叉,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编辑与审定只是编辑工作最为基础的要素,一名优秀编辑的评价标准可能不再是基础要素完成度的高低,而更多地导向了成书在书籍市场的反馈效果。因而,从制度层面而言,当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编辑和策划编辑之间不再有清晰的分野,通过审稿字数来度量编辑工作绩效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其背后隐没的是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职业精神在工作中发挥的市场效益,以及对行业制度提出的改革启示。这意味着对编辑工作绩效的衡量方法和标准有待更新,编辑岗位内部的结构、职责内容和工作界限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适,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形势。
2.营销技能与学术精神的调和
在融媒体浪潮之下,很多研究者提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必要性,如以“互联网+”的思维培养学术出版经纪人[7]。但在此之前,我们可能需要思考学术书是否有潜力成为在内容质量和审美意趣上都具有潜力的市场书,以及这些努力是否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读者对传统学术出版物的既有认知。
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成为大众可接受读物的可能性。学术内容并非天生疏离于普通民众,它根植于生活,即使是抽象的理论也必将与实践互动。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学术也有一套自身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和规则惯例,这些规范是学术领域进行对话的基础,也是确立自身价值和树立威信的重要依凭。同时,学术书籍所代表的权威意义也有进入大众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现代生活充斥着各种不安全因素时,人们期待并信赖学术所代表的权威力量来指引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向。由此,在守住学术核心力量的基础上,想要把更好的内容传递给读者,就需要著译者和编辑做好内容的“转译”工作。但是这种“转译”不只是学术出版物对知识内容的简单传递,因为眼下的互联网内容生产已经非常丰富,个体往往会面对过量的信息而非优质而有效的内容,所以学术出版不能在繁杂的融媒体信息流中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要将学术写作者所关注的学术问题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关切彰明出来,凸显出学术研究成果的人文关怀。
在此意义上,营销策略可以与学术严肃性取得一定的平衡。学术的严肃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排斥营销中一些过于脱离书籍实际内容的手段,并且一些被过度包装的书籍可能确实获得了销量上的好成绩,但这并不能直观地说明读者是对书籍的核心内容产生了兴趣而发生了购书行为。因此,编辑自身需要具有对公众生活进行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主动意识,让学术严肃性能够以更为读者所喜爱的方式纳入公众日常阅读的范畴。在有关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探讨中,有研究者强调加强青年编辑个人修养的重要性[8]。对于专业性更强的学术出版编辑来说,除却编辑技能的提升,编辑自身对特定学科的学术发展脉络应有清晰的把握,及时跟进学术发展的动向,从而对选题的价值有相对精准的判断。有编辑从业者指出,编辑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特质,进行行动研究,以学者型编辑为实践目标[9]。研究型编辑是将专业优势与编辑能力结合起来发展的职业方向。
三、结论
在融媒体浪潮下,我们很难完全无视市场营销在出版领域的运用。让可能被“束之高阁”的学术作品成为能被大众接受的读物这一目标,成为对学术书籍进行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理由。不过,如何避免在营销中对书籍内容的夸大甚至扭曲,怎样防止因过度营销而导致的对思想价值的亵渎,当营销手段过度利用趋利和娱乐化的心态时,大众对严肃内容可能会产生更为激烈的反感情绪,这些都是需要审慎考量的问题。
学术出版应该形成一个多方参与主体共构的良性循环体系。对于学术出版编辑来说,一方面,学术出版应该坚持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另一方面,学术出版还要扮演好“桥梁”的角色,明确自身服务者的身份。此外,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读者对学术书籍的态度和看法,则需要著译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国外很多知名出版社的教材作者非常擅长撰写切合真实教学场景同时又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教材。对著译者来说,通过某种“转译”方式改变读者对学术过于严肃的刻板印象,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对读者来说,通过阅读提高鉴赏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编辑以书册丈量时间,出版人对时间的感触代表了一种切磋琢磨的钻研精神,开发选题的计划则体现了他们对时间的掌控。在还未开启未来时,就要打造出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优质内容。而出版行业曾经的“慢工细活”或许不再是作为一种经验性的规范被刻意复兴,它已转化为一种时刻提醒编辑从业责任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媛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研究诉求透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58-662.
[2]吴朝平,张海生,蔡宗模,杨慷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编辑的角色与修炼[J].中国编辑,2019(2):48-53.
[3]周永斌.新时代学术出版编辑培养的若干思考与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9(3):126-129.
[4]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5]高亚森.青年编辑的文化心态及其他[J].编辑之友,1996(2):43-44.
[6]童根兴.博士论文如何成书——一个学术出版社编辑的视角[J].出版发行研究,2019(7):66-72.
[7]陈未鹏.学术出版经纪人:“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新定位[J].出版科学,2017,25(1):56-59.
[8]刘莉.学术编辑职业修养浅析[J].中国出版,2015(16):75-77.
[9]张恰.论学者型编辑专业成长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编辑,2019(5):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