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彭超:广东旅游出版社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国各行各业都有了飞速发展与升级。其中,旅游类图书作为社会大众的一类精神文化追求,不仅需要在内容上体现出版策划的创新意识,同时更需要契合时代发展潮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大众对旅游类图书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行业内的管理人员懂得融合多元化的工作理念,找准自身出版定位,以此来为人们提供更加专业、个性化的精品图书。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旅游类图书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旅游类图书;出版策划;发展趋势
一、引言
当前阶段,我国的旅游事业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效,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将业余时间用在旅游上,表明人民幸福指数正逐年提高。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环境下,在全民热衷旅游的前提下,图书是旅游文化传播的载体,出版社作为文化传播的先行者,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深入优化旅游类图书出版,打造更多受消费者青睐的高品质图书,争取跻身旅游类图书畅销榜。要想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果,必须依赖出版社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对旅游指南、自助游手册等实用性较强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和更新迭代,同时还要考虑旅游理论、经营操作等其他类型的图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相关的工作实践,分别从出版定位、中间市场、创新出版物等几个大方面来论述近年来旅游类图书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意见。
二、细分市场,找准图书出版定位
客观而言,近几年我国较为常见的旅游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事务性旅游,此类旅游一般都是提前做好计划,而且大多属于商务性质,主要目的是完成工作,旅游只是副属性,查阅的旅游书籍偏向于当地的交通、住宿等基本情况。二是报团类型的旅行社出游,此过程中提供的图书产品一般都是旅行社提前准备好的,主要偏向于业务营销。最后一种则是自助游,这类旅游方式所占比重较大,因为自由度非常高,无论是去往的旅游目的地还是时间周期,基本上都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进行把控。在自助游的旅途中,游客不需要导游的陪同与解说,需要阅读的旅游图书要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尤其是需要对当地的一些旅游景点进行详细的介绍。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出游方式,基本上都需要用到旅游类图书,这样才能使旅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加精准地获取有效信息。在事务性旅游、报团旅游以及自助游之中,最后一类对于旅游类图书更加欢迎,因为其定位更加精准,内容涵盖十分丰富,游客几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在书中得到满足[1]。
举例而言,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的《2012年中国自助游》已经连续畅销长达十几年,到目前为止依旧处于不断加印的状态。就图书的内容来看,将旅游市场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对图书的定位异常精准,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旅游景点,更没有用枯燥烦琐的文字来解说,主要是以“探索型旅游”作为切入点,表述在各处旅游的生动感受,同时还在其中加入了覆盖全国旅游咨询网络的内容,可以使消费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吸收各种有趣的旅游知识与体验,而且对各旅游地的住宿点、美食、娱乐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可以看出,此类定位精准的旅游类图书产品将成为出版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探寻中间市场——精神类旅游图书畅销
在读者的想法中,挑选一本心爱的旅游图书,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出游做好准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弥补自己无法出游的缺憾,可以看成是一种精神补偿,通过阅读来满足内心对多彩世界的向往。由此可以看出,未来的旅游出版不应该单一地以旅游指南型图书为主导,应该加入更多可以愉悦身心的精神文化,使旅游类图书成为日常休闲类读物。于是,近几年市面上开始出现精神类旅游图书[2]。举例而言,《梦幻旅游·极致之旅:人一生要体验的50个地方》这本图书在近年来的销售成绩非常不错,全书突出了“梦幻”二字,主要描述的是笔者在俄罗斯访学期间的一些体验,内容包括“泡咖啡—蓝山”“时间盗贼—普罗旺斯”“香艳—巴黎”等,单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作者的巧思,不仅满足了很多读者无法环游世界的遗憾,同时还加入了大篇幅描写出游者的心灵活动,讲述旅游的故事。每个人都存在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喜欢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的魅力,若一本图书就可以使读者徜徉在色彩斑斓又神秘感十足的精神世界,并能找寻自我,那么这种类型的旅游类图书无疑将受到大众的青睐,这也是《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中国最美的100度假天堂》《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等一系列精神旅游类图书能够常年占据畅销榜的主要原因。
四、增加旅游类图书新意,打造创新出版物
旅游类图书的创新,首先就体现在图书选题上。除常规的景区景点、旅游资源等各种内容,旅游类图书还需要在购物、娱乐、美食、出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读者的深层次需求。近几年我国的旅游类图书诞生了诸如《故宫日历》系列和《我的川菜生活》这样的创新产物。《故宫日历》甄选藏于故宫浩瀚宝藏的文物,每日一张藏品图片,历代书画、器物交杂穿插。每张文物图片都配以短小的文字说明,还有十二生肖的个性化设计等,使深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以高雅却可亲近、通俗但不恶俗的形式和内容吸引读者,并由此加强了对传统文化和古代艺术的宣传普及,履行了博物馆教化育人的使命,实现了故宫文化的“延伸”。《我的川菜生活》不仅介绍了四川的一些经典旅游景点,同时还以美食作为切入点,增强了全书的层次感与吸引力,树立了新时代旅游类图书产品的创新典范。此类主题的旅游类图书,切入点非常独特,属于当前旅游市场细分的产物,同时还契合了时下热衷于旅游的读者的内心所感。针对这类需求,出版社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增加内容的丰富程度,导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理念,针对不同兴趣层次的读者进行内容把关[3]。
考虑到年轻人是“旅游大户”,那么在日后的旅游类图书采编工作中就要注意结合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以此来满足青年旅游者的阅读需求,比如可以运用手绘的形式。例如漓江出版社打造的《希腊手绘旅行》就非常受当下年轻人的喜爱,这本书将旅游途中的摄影与手绘画结合,艺术感十足,在当前的旅游类图书产品中可谓独树一帜。此外,在一些旅游类图书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比如通过扫描二维码播放视频或音频等。图书产品的创新不能只局限于主题创新,还需要在外观形式上有所突破,要敢于扭转当前较为传统的局面。例如《中国年》的立体形式开发,其既是玩具也是书,精美的插图搭配巧妙的立体、翻翻、抽拉、粘贴等机关,能与孩子产生精彩的互动,将春节的由来及民俗通过立体纸艺的方式呈现,生动详尽地展示春节前后的各项传统民俗、活动,使孩子更直观地切身感受团圆喜庆的传统中国新年,并通过动手动脑增添阅读乐趣[4]。
五、优化品牌建设,树立畅销品牌意识
旅游品牌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出版机构自成一体的专业体系,需要各级部门在工作中渗透品牌意识。品牌的树立绝不是空喊口号、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出版社都在不断优化品牌建设,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打造的LP(孤独星球)系列图书,包含国内各个地区的精品内容,历经多年的发展,一直在持续进行打磨,期间多次进行增订与文本修补,对各个信息点进行了动态的跟踪与全面的修订,同时还对各处景点的特色美食以及新开的住宿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增补,内容上还加入了各个景点的联系信息,深受读者青睐[5],根本原因就是贴心、专业的服务意识。而这些图书完善工作,其实都在无形之间加强了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市面上一旦出现了某某出版社出品的图书,读者往往会第一时间给予信任并为其买单,这就是品牌的力量[6]。
六、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了笔者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多年来积累的相关工作实践经验,从出版定位、中间市场、创新出版物、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近年来旅游类图书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旅游类图书不仅要满足出游者的实际需求,更需要在精神上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追求,各大出版社必须融合多元、创新的工作理念,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打造层次分明的精品旅游类图书产品,同时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反思和总结,补足自身劣势,确保国家旅游图书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梅.VR时代的旅游类图书出版发展前景及开发[J].新媒体研究,2018,4(11):96-97.
[2]郭正卿.基于三晋文化题材的旅游图书类文创产品设计理念[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04.
[3]刘建平,王昕伟,刘峰泰.新时代红色旅游图书出版创新发展探析[J].文化软实力,2020,5(2):77-82.
[4]董莹.“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浅谈文化旅游类产业的发展趋势[J].求知导刊,2018(36):34-36.
[5]王青.浅谈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时代的使命与创新[J].卷宗,2019,09(33):98.
[6]郭正卿.基于三晋文化题材的旅游图书类文创产品设计理念[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