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通信简史》 聚焦未来通信新思想

2021-01-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顾翀

  当前,全球信息界可谓凯歌高奏,但在通信领域面临着两大关键难题。其一,香农的信道容量极限即将被逼近,这意味着当前通信网络传输信息的能力将抵达“玻璃天花板”。至少可以说,若再无新的理论突破,通信的金矿就会被挖完了。其二,摩尔定律也将失效,这意味着信息存储能力的增长速度也将抵达“玻璃天花板”。若不及时解决这两大难题,那么互联网的全局性智能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它将受到记忆力不够和反应速度太慢的双重影响。那么,如何找到未来通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呢?这一切需要从通信的发展历史中寻找答案。

  一说起通信,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电话、网络、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这一切的核心都是通信,准确地说都是电子通信。但是,远在电子通信等人工通信手段出现之前,自然通信就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可以说,自然通信造就了如今物种极其多样化的生物世界,其中当然也包括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离开了通信,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破解未来通信发展密码的钥匙就隐藏在这数十亿年的通信历史中,我们需要从本质上重新认识什么是通信。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通信简史》一书通过丰富的资料详细介绍了通信发展历史。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为“自然通信”,主要介绍过去38亿年来生物通信过程的演化,希望它们能为未来的人工通信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鉴;下篇为“人工通信”,主要介绍过去数千年来人类有意识的通信过程的演化。

  这部著作由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和钮心忻教授历时数年编写而成。杨义先教授是全国知名的通信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同时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科研、教学及全民科普工作。钮心忻教授是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杨教授曾说过,优秀的科普图书应让外行读来不觉深,内行读来不觉浅,这就要求作品兼具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通信简史》正是体现了这一写作宗旨,通信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拓展视野;其他专业的读者可以从中把握通信的本质,开辟通信技术发展的新途径。本书在写作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创作方式,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不失趣味性,普通读者亦能从中受益。

  两位作者是我社的优秀作者和老朋友,长期以来对于出版社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人民邮电出版社在1953年建社伊始就把通信图书的出版作为立社之本和重要发展方向,紧跟通信科技发展趋势,通过出版这个平台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建社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通信界如果能在前面提到的两大关键问题上有重大突破,将不仅造福于全人类,而且必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促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但愿通过阅读这本书,大家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了解通信的过去,更能从全新的高度去展望通信发展的未来。人民邮电出版社希望携手专家学者,发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助力国家通信事业的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