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有不少人第一次看到《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广西教育出版社)这本书的时候,都会有这个疑问。
乌英苗寨坐落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与贵州从江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素有“一寨两省区,五姓为一家”的说法。在苗语中,“乌英”指的是“美丽的新娘”。这里的苗族同胞热情友善,一家事百家帮,喜欢吹芦笙,爱唱山歌,擅长织布,亮布是他们的传统手工布料。
然而,受种种因素限制,乌英此前还未能挣脱贫困的枷锁。2016年,140户家庭中有92户还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在60%以上。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来到乌英蹲点报道。在驻村蹲点的3年多时间里,他累计按动快门15万次,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标本记录”,在新华社“苗山脱贫影像志”专栏共发表图片组稿70多组700多张,吸引了大量的点赞和转发,《人民日报》等媒体采用量共达2万多次。
在乌英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他以百余幅充满泥土气息的照片和数万字真诚动人的文字,将乌英这个苗寨山区的旧与新、变与不变,都浓缩在《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这本书中。
一开始,黄孝邦只是一位蹲点的记录者。在长期驻村的过程中,他融入了乌英,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知不觉间,我已成为苗寨的一员。面对乌英的发展,我不应只是观察者;面对群众的苦难,我不应置身事外。”
他帮忙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种树。山苍子是乌英特有的野树,可以观赏,可以榨油,做药材,做调料。大家都觉得种树好。就这样,他和村里干部都积极动员村民们种树。他就一边采访、拍摄,一边帮忙种树。村民们和他打招呼都会很自然地问起“你种了几棵”。就这样,村民们由不清楚为什么种树,到达成共识,一共栽种了5000多棵树,从而深刻意识到团结一心可以干成一件大事,他们有能力给这座古老的苗寨带来新面貌。种树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脱贫需要遵循当地的生产生活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脱贫。
此外,黄孝邦还与村干部一起举办了100多期面向老一辈乌英妇女的“双语双向”普通话培训班,创办亮布节,创作亮布舞,筹建蜡染坊,发掘芦笙文化……点点滴滴,都是努力在振兴古老的乌英文化,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黄孝邦擅长以小见大,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用镜头语言记录了跨省区联合党支部引领乌英群众,尤其是乌英娘子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其中《手的震撼》《我叫妈妈讲普通话》《“有车的感觉真好”》等系列组图,既让人感到震撼,又让人对勤劳坚强的乌英人心生敬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黄孝邦和村民们一起种下的树苗,必将茁壮成长;黄孝邦的蹲点报道之树也在茁壮成长。他以“笨方法”对乌英苗寨脱贫战进行了耐心、细心的图文报道,就像一颗颗石子投进了湖中,在平静的湖面上荡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将乌英的声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