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韬光养晦 奋斗不懈

2021-02-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黄国荣(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邹韬奋先生也是如此,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与认识,同样经历了不了解、误解,到认识、觉醒,立志加入的过程,最后成长为一名为祖国、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韬奋先生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的若干笔名中最具影响力的笔名。他曾向人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不懈的奋。”这个笔名取代了他的真名。

  韬奋先生年轻时,是个单纯、有志向、有追求的青年。1926年10月他接手《生活》周刊主编,追求的风格也不过是“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这样一种情趣;期望知识阶层多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节。因为不了解和误解,他还曾在刊物上写过拥护国民政府批评共产党的文章。

  促使韬奋先生思想立场转变的是“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我东北,他深感国破之痛,遭外族欺侮之屈辱。他迅速将刊物的内容从城市中产阶级的趣味转向宣传抗日救国,由“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转变为“就民众的立场对政府对社会,都以其客观的、无所偏私的态度,作诚恳的批评或建议论事论人,以正义为依归”。

  面对日军侵略,国家危亡之际,他发现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团结一致,积极抗日。韬奋先生把报道中国军民愤怒抵抗,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罪恶,抨击不抵抗主义作为刊物的核心内容。

  卢沟桥事变彻底暴露了日军的侵略野心,蒋介石虽发表了《告全国将士电》,但心口不一,抗日只是应付,反共却是真实。他毫不留情发文揭露:“全国民众都信以为真,结果都被委员长蒙了。”“委员长慷慨所言仅是做给各派势力看的,骨子里他早就认定了‘攘外必须先安内’的大政原则。”

  《生活》周刊的正义之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渐渐成为全国救亡运动的舆论阵地。

  韬奋真正明志确立信仰,是1933年6月被国民党暗杀计划逼迫流亡海外。他在大英博物馆阅读了马克思著作,在苏联实地考察了社会主义建设,撰写了20余万字的文章,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他在美国与中共留美的徐永煐交流了自己的感受,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表达了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1935年8月,韬奋从《芝加哥文坛报》上看到国民党政府查封《新生》、杜重远被逮捕入狱的消息,再无心在国外考察,决定立即回国。回国后他当即创办新刊《大众生活》周刊,继续高举抗日大旗,为抗日救亡鼓与呼。《大众生活》周刊出到第十六期又遭封杀。蒋介石盯上了邹韬奋。先派胡宗南到上海劝韬奋改变立场,拥护政府,韬奋先生明确表示,“在‘政府’没有公开抗日之前,我们便没有办法拥护。”继而又派韬奋同学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携宣传部长张道藩和复兴社总书记刘健群再赴上海劝说威逼。张道藩要韬奋看清时局;刘健群则鼓吹“领袖至上”,还恐吓韬奋,“今日蒋介石杀一个邹韬奋,绝对不会发生什么问题。”韬奋义正辞严地回击:“我不参加救亡运动则已,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接着又让杜月笙“亲自陪送”韬奋到南京,蒋介石要和他“当面一谈”。韬奋不畏权势,直接向杜月笙表明,“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他毫不退缩,先后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书籍,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韬奋与沈钧儒等“七君子”因为救国被逮捕入狱,他们绝不妥协,坚持救国无罪。他们被羁押243天,在全国声援中,国民党政府无奈将他们释放。韬奋出狱后,把生活书店总管理处转移至武汉,经张仲实联系,先后见到了董必武和周恩来。韬奋郑重地向周恩来正式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周恩来跟他说:“你现在的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要比你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更能发挥作用,党需要你留在党外。”韬奋愉快地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坚持在党外跟国民党政府展开斗争。

  生活书店总管理处转移到重庆后,为积极宣传抗战、宣传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他轮番请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秦邦宪等中共领导到生活书店作政治报告,积极宣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

  皖南事变爆发后,徐恩曾利用同学关系,软硬兼施逼他加入国民党,说“不参加国民党就会是共产党。”韬奋气愤地回击:“我就是这样,看你怎么办!”

  国民党在韬奋身上招招失灵后,1939年7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强迫生活书店与国民党官办的正中书局、独立出版社合并,再次逼韬奋加入国民党,韬奋坚决拒绝,愤然辞了参政员。国民党政府当即下手查封生活书店各地分店,逮捕经理,55家分店只剩下3家。周恩来安排他和一些文化人士去香港,蒋介石命王世杰以参政会主席团名义,给桂林的李济深发电,要他截住邹韬奋。李济深收到电报已是下午三点半,韬奋和张友渔已于两点一起登机飞往香港。

  韬奋在广东梅县隐蔽,国民党政府对他发出通缉令。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安排韬奋转移到苏北根据地。先绕道武汉至上海,再与人假扮夫妻送岳母回苏北老家,离开上海到达苏北解放区。新四军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的新景象,让韬奋想起广东5个国民党新兵逃跑被抓回,当官的把士兵的心肝挖出来,当场吓死了老百姓,两支军队天差地别。

  韬奋先生在解放区到处演讲,他要讲国统区的生活和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本质,讲他对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感受。在演讲中,他高喊:中国的命运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身上!

  韬奋忍着耳病的疼痛给官兵演讲,晚上一边吃德国的狮牌止痛药,一边备课;转移行走中,痛得蹲到地上。贺绿汀将情况报告了师长黄克诚,陈毅军长指示“速派同志重新护送韬奋回上海治病”。黄克诚师长拿出五千元伪币做路费,粟裕师长给韬奋一张两万五千元的支票做医药费。韬奋先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表示治好病之后,一定还要回根据地来。

  韬奋回到上海,为躲避特务追查,只能化名住院,4次转院。韬奋的病已很严重,党组织派人到桂林接沈粹缜,邹家骝和邹嘉骊都在上中学,沈粹缜无法离开,只好让14岁的邹家华回上海看护他爸。邹家华看父亲忍着病痛在写作,心痛地劝父亲不能太累。韬奋耐心地跟儿子说:“大宝,爸爸的时间太宝贵了。《患难余生记》还没写完,我还要写《苏北观感录》和《各国民主政治史》两部书,不抓紧时间,怕写不完。”沈粹缜带着女儿赶到上海,邹嘉骊已认不出父亲。韬奋的一只眼睛已失明,他仍坐床上趴在小桌上写作。

  1944年6月1日,韬奋病情加重。6月2日,徐雪寒代表陈毅军长前来看望。见面时韬奋先把一篇刚写好的《对国人的呼吁》交给徐雪寒,让他带回去发表。他请徐雪寒代写一份入党申请书,请党中央审查他的一生,若够得上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死后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7月24日,韬奋在上海病逝,年仅49岁。

  9月28日,中共中央电唁韬奋逝世,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盛大的追悼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都为他题了词。周恩来的题词是:“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韬奋生前没有入党,可他在党外为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是一位名册上没有的、真正的共产党党员,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楷模。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