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潘丽媛:长安大学
【摘 要】新兴技术的繁荣发展下,学术期刊也加入了媒介融合的浪潮。在媒介一体聚合、多元形态和内容服务的协同发展下,学术期刊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开始产生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研究,通过分析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中的传播特征,更加深入地探析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媒介融合;学术期刊;出版模式
1 媒介融合下的媒介发展特征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由尼葛洛庞蒂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是基于技术和媒介形式的汇集”。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媒介发展特征从平台、内容、服务、终端四个方面都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1.1 媒介发展一体化
媒介融合是多种信息发布平台集各种媒介的功能与特点为一体的一种发展模式,即各种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这点在喻国明教授所著的《传媒经济学教程》中有所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受众对各式各样的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的一体化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的传播平台,在媒介的边界模糊的同时,一体化的优势逐渐浮出水面。
1.2 信息生产高速化
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下,信息的生产、传播速度与效率飞速提升。技术越来越先进,信息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面对日益多样化的信息要求与受众需求时已明显乏力,融合发展是其必行之路。但如果传统媒体只是单纯叠加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进行发展融合,这样的融合虽然加入互联网元素,但只是换了传播形式而已,带有明显同质化色彩,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资源重叠浪费。
1.3 传播方向双向化
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效果研究的成果在媒介融合时代进一步得到了凸显。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喜好对从媒介获取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回应,而各类媒体后台根据对受众的信息进行分析,为其制定出符合用户喜好和习惯的信息,这样传播才更具有针对性。在这个意义上,区别于以往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如今的用户可以进一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反馈。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受众单向接受,渐变发展成为媒介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受众的主动性地位大大提升。
1.4 传播形式多元化
媒体融合有赖于多元化的信息传输渠道,将传统媒体通过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链接,衍生出多种信息产品。互联网新媒体的诞生为媒介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传播形式具备多元化的新特征,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单一,信息呈现方式略显呆板枯燥,而如今音频、视频、H5、全景等传播形式层出不穷,信息在各种形式的媒体中相互渗透共享,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使得信息实现了可视化,从而加强了传播效果。
2 媒介融合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特征
学术期刊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它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传播过程也和媒介发展特点息息相关,平台、内容、服务、终端四位一体协同发展。
2.1 期刊平台聚合化
在媒介发展一体化背景下,学术期刊的传播主体也将产生相应的革新,追赶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浪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学术期刊建立规模化的集群化发展规划。学术期刊的平台聚合化,通过多个期刊的资源、人才、研发技术的凝聚,有利于凸显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期刊的品牌价值最大化,并且可以提升学术期刊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若从出版产业出发思考这个问题,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通过形成集群化的期刊群,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结构调整,各类期刊带着自己的优势抱团取暖,通过平台聚合提升凝聚力。
2.2 出版内容同质化
在信息生产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讯息可以快速便捷地收集;与此同时,学术期刊出版的内容很容易呈现出拼盘式特征,同质化现象突出。同类期刊的编辑方针、选题策划、探讨热点问题,甚至连版式、装订等方面都呈现趋同特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应该探索新的产品运营和内容呈现模式,从同质化向特色化发展,在内容为王的潮流中坚守使命,找到自身的发展命脉。
2.3 读者需求多样化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用户即读者,用户思维要求我们时刻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感受。但是,长期以来,学术期刊按照传统的生产链条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内容的生产,并未对用户需求这点引起重视。事实上,大部分受众对学术期刊的主要需求第一点就是阅读。先满足阅读需求,读者对期刊这类精神文化产品才会从一般的知识性需求向更深层次的精神品质需求转化。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读者的需求将变得愈发多样。
2.4 出版形态多样化
从媒介终端角度来说,传统的纸媒端和PC端显然无法应对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只有多种载体齐头并进,才是全媒体出版繁荣发展应有的形态。此外,还有移动端采编平台、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等多种载体和渠道向读者提供更具针对性、更便于阅读和检索的入口。从出版形态的角度来看,出版呈现和运营模式多样,如开放获取模式、PPP出版模式、淘宝模式、众筹出版模式、社交出版模式等各种新兴的和潜在的形态。
3 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模式选择
3.1 智库合作模式
在学术期刊平台聚合化发展的前提下,学术期刊应该立足自身的内容体系和专家资源,形成智库合作型产品体系。首先,在凝聚了专家资源后,可以举办一些论坛活动,邀请专家参加演讲或分享,以此服务读者。其次,创建政策交流和沟通平台,搭建政策制定者与经营决策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这项举措不仅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和实施政策,更方便经营决策者对政策进行解读与落地,更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多优质的精品内容。除此之外,期刊经营机构还可借助专家资源开展专业团队建设,针对读者的需求提供服务,提升团队的专业性与用户黏性,使资源整合和知识服务相结合。
3.2 发展内容特色出版模式
首先,针对上述学术期刊出版内容发展特征,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学术期刊要想摆脱内容同质化问题,急需寻求自身特色,找到准确定位;其次,重视期刊内容,就要严格审慎把关内容,重视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建设学术期刊出版人才队伍;最后,贯彻内容特色战略就需要发挥编辑的创造性,在选题策划和栏目排版上争取独辟蹊径。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异军突起,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更吸引读者眼球。因此,学术期刊在设计装帧等外在特征上也应该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些设计上减弱学术期刊严肃枯燥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增加期刊特色的同时也能增加读者兴趣,促进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
3.3 转变用户服务模式
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至上的用户思维被认为是核心所在,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往往没有真正贯穿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或理念。还有部分学术期刊依然奉行传统模式,不能做到锐意进取,导致大量的现存与潜在用户流失。因此,期刊编辑团队除了要在内容上尽力满足读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注重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重视用户的反馈意见,以此为依据为读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互联网技术是重点,如在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时,可以依靠数据分析技术提供精准服务,还可多次开发内容,以适应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此外,可以通过用户社区建设的模式,积极鼓励期刊读者与期刊开展互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用户的地位大大提升,学术期刊团队更应当从生产模式转向服务模式,贯穿用户至上的理念。
3.4 数字出版模式
在传播形式和出版形态的多元化发展的前提和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数字出版模式产业发展的势头正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使得更多的读者可以看到并加入学术期刊的发展与传播,不仅发展了读者群,也提升了学术期刊的综合竞争力。从出版产品的形态来看,纸质期刊不再是期刊出版发型的主流产品,目前全国大部分期刊都开展了数字网络出版业务,数字化产品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图片、音频、视频组合的形式,VR、3D等沉浸式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数字出版的形式,还能增强期刊的阅读体验。
3.5 AI(人工智能)出版模式
3D模型库、AR编辑器、输出展示系统、智能盘点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推动了出版领域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多数出版工作可以直接由人工智能完成。例如:在出版物的营销过程中,就可以利用AI技术进行检索和定位,对产品进行精准的定点营销。即使目前出版行业对这项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一股力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出版工作,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出版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以人工智能为统领,将大数据、AR(增强现实)出版、VR(虚拟仿真)出版、智能机器人等多项高新技术进行恰当使用,将会重新塑造全新的出版业态。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新技术浪潮扑面而来,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丁汉青.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初景利,韩丽.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J].科技与出版,2018(5):13-19.
[3]郭沁,徐枫,黄宝忠.从相加到相融:中国学术期刊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J].科技与出版,2018(5):6-12.
[4]彭芳,董燕萍.社交出版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启示[J].期刊研究,2017(9):116-121.
[5]徐顽强,王剑平.人工智能嵌入出版业的优势、逻辑与路径[J].中国出版,2019(1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