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研究我国制造领域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需求。利用InCites、ESI等数据库,对2010—2019年全球制造领域的英文科技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国作者在制造领域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较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现有的制造领域科技期刊数量非常少,远不能满足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发表需求。指出我国创办更多高质量制造领域英文科技期刊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我国制造领域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造领域;科技期刊;InCite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无一不彰显制造领域的重要地位。强大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本、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纳入国家战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制造领域的科研成果日益丰硕,论文产出量稳步增长。据InCites数据库统计结果,中国大陆2019年全年共发表 3692篇制造领域的英文论文。
科技期刊是促进科学传播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直接体现了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1]。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2019年8月16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同年,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3]。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英文新刊入选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制造领域的科技论文数量在逐步增加,但该领域的科技期刊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关于制造领域科技期刊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缺乏。
InCites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是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权威数据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主要用来对某一学科进行学科发展和热点分析,或分析某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和产出等。除此以外,它们还可以被用来研究分析我国一些学科期刊的发展态势和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学科需求等情况[4-6]。本文借助InCites、ESI等数据库对2010—2019年全球和中国大陆制造领域的期刊和论文等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统计日期为2020年8月1日),并根据分析结果剖析我国制造领域科技期刊的发展需求,期望能够为我国制造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全球制造领域的期刊分布情况
据2020年6月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英文缩写JCR),全球制造领域的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收录期刊总计为50种,主要来源分布如图 1所示。其中,英国SCIE收录的制造领域期刊最多(18种),其次是美国(17种),中国大陆只有1种。从数量上看,我国制造领域的期刊与全球差距较大,显示出紧迫的发展需求。

图1 全球制造领域期刊来源分布
二、全球发表的制造领域论文情况
在InCites数据库中,研究领域选择“Engineering-Manufacturing”(工程-制造),年份选择“2010—2019”,搜索结果见图 2。在过去的10年内,全球共发表 144 518篇制造领域的论文,中国大陆最高(60 546篇),其次是美国(16 679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有足够的论文来支撑制造领域期刊的发展。

图2 2010—2019年全球及各国制造领域论文发表情况
三、中国大陆发表的制造领域论文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大陆制造领域SCIE收录的论文情况,本文通过InCites数据库对论文发表的机构和论文发表的期刊进行了分析。图 3列出了2010—2019年中国大陆制造领域研究发文量Top10机构,可以发现,这些机构基本上是工科较强的高校。已有研究表明,高校主办的英文期刊被SCIE收录后,可助力本校的ESI学科建设[7],进而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

图3 2010—2019年中国大陆制造领域研究发文量Top 10机构
表1列出了2010—2019年中国大陆作者制造领域研究发文量Top5期刊。可以发现,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是英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其最新影响因子(IF)为2.633,位列Q2区,是Springer旗下的期刊;Top 5期刊中有3种位于Q1区,占比较高,表明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获得国际认可。
表1 2010—2019年中国大陆作者制造领域研究发文量Top5期刊
期刊名称 | IF | 分区 | 国家 | 中国大陆发表论文数量(篇) | 全球刊登论文数量(篇)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2.633 | Q2 | 英国 | 5 257 | 12 435 |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 4.669 | Q1 | 瑞士 | 1 329 | 3 624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 4.577 | Q1 | 英国 | 1 141 | 4 622 |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71 | Q3 | 美国 | 1 112 | 1 303 |
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 6.444 | Q1 | 英国 | 846 | 3 088 |
表2对制造领域位于Q1区的Top5期刊在2010—2019年发表论文总数、中国大陆作者在这些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等情况进行了分析。IF最高的期刊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发表论文总计990篇,中国大陆作者发文436篇,排名第一,从中可以反映我国制造领域科研工作者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表2 2010—2019年制造领域Q1区Top5期刊发表论文分析
期刊名称 | IF | 国家 | 发表论文总数(篇) | 中国大陆发表论文数量(篇) | 中国大陆发表论文数量全球排名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 8.019 | 英国 | 990 | 436 | 1 |
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 | 7.310 | 英国 | 141 | 19 | 3 |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7.002 | 荷兰 | 869 | 64 | 5 |
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 6.444 | 英国 | 3088 | 846 | 1 |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 5.673 | 美国 | 2159 | 632 | 1 |
高被引论文是过去10年被引频次排在ESI学科全球前1%的论文[8]。通过登录ESI数据库,对全球制造领域Top 10期刊2010—2019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进行统计(见表3),可以发现,中国大陆作者贡献了较大数量的高被引论文。
表3 2010—2019年全球和中国大陆作者在制造领域的Top 10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
期刊名称 | 全球(篇) | 中国大陆(篇)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 24 | 10 |
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 | 6 | 1 |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23 | 1 |
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 22 | 13 |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 37 | 28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 91 | 27 |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 9 | 2 |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 17 | 8 |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 8 | 2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 58 | 16 |
四、中国大陆现有制造领域期刊及其发展需求
1.中国大陆现有制造领域期刊
根据最新版JCR,中国大陆现有制造领域期刊仅有一本被SCIE收录,即创刊于2013年、由上海大学主办的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进制造进展》),这远不能满足我国制造领域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已有新的英文刊陆续面世,如天津大学2018年创办的Nano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纳米制造与计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2019年创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极端制造》)等,期待未来有更多制造领域优秀期刊出现。
2.创办高质量、高影响力制造领域期刊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1)紧迫性
根据InCites等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我国作者在制造领域的论文产出量比较高,但这些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评价体系的因素外,也有我国该领域的期刊数量较少的客观原因。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平台,目前,我国制造领域学术期刊的发展远落后于该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亟需打造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制造领域科技期刊品牌,让我国作者的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增强我国的学术话语权。
(2)可行性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过去10年全球发表的制造领域研究论文中,中国大陆作者占比最高,在其发表论文Top5期刊中,有3种位于Q1区。同时,全球制造领域Q1区的Top5期刊中,中国大陆作者的发文量在3种期刊上排名第一。此外,中国大陆作者对全球制造领域高被引论文的贡献同样非常大。我国作者发表的制造领域研究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为未来该领域的期刊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日益重视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2013—2018年中国科协等组织实施了两期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9—2023年中国科协等组织开始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其中“制造工程”属于高起点新刊项目中优先建设的领域。202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增材制造前沿》,成功入选该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这些均体现了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与大力扶持其发展的决心。
制造领域的期刊发展历史较短,尚处于初级阶段。相较而言,化学、材料、生物等传统优势学科的期刊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在办刊、期刊运转等方面经验比较成熟,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等更是已经在全球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虽然学科领域不同,但办刊的理念和思路是可以参考借鉴的,因此在办刊过程中,可以对这些期刊进行积极的调研学习,吸取他们良好的办刊经验,运用到自身办刊实际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制造领域学科的特色,争取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展建议
(1)期刊的创办
通常情况下,期刊创办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新创办期刊,从无到有,如201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创办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极端制造》),现已被Scopus等数据库收录。或者是以已有期刊的姊妹刊或子刊的形式出版,如《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增材制造前沿》是同一主办单位的已有期刊《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的子刊。同样,2020年季华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器械研究所共同主办的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光:先进制造》)是Light:Science & Technology(《光:科学与应用》)的姊妹刊。第二种是期刊改版。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期刊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如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进制造进展》)正是由其前身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改版而来。无论采取哪一种创刊方式,目的均是通过挖掘优质的稿源,创办高质量的制造领域期刊。
(2)期刊的持续发展与服务提供
稿件的学术质量是期刊发展的灵魂,也是期刊能够持续不断进步的源动力。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有足够的优质稿源,但如何吸引这些稿件发表到我们主办的期刊中,尤其是新创办的期刊中,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已有一些政策陆续出台或正在调研中,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9],对在国内和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同等对待,鼓励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期刊上发表。这是一种导向,国内期刊应努力抓住契机发展。从期刊来说,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加强期刊自身内涵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
期刊是一种学术交流媒介,是为读者、作者等服务的学术交流平台。面对作者,期刊需要第一时间发表其科研成果并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平台;面对读者,期刊需要第一时间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推送到其面前,并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潜在作者。将面向读者和作者的服务有机结合好,期刊的发展指日可待。
五、结语
虽然我国拥有较多高质量的制造领域科研成果,但与其他领域优质期刊相比,制造领域的科技期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亟须创办高质量的制造领域科技期刊,充分利用该阵地,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高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EB/OL]. (2018-11-14)[2020-8-11].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4/content_5340391.htm.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 (2019-08-16)[2020-8-11]. 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央广网.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EB/OL]. (2019-10-10)[2020-8-11]. http://www.cast.org.cn/art/2019/10/10/art_90_102818.html.
[4]杨畅, 翁彦琴, 马建华.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2):215-22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KQ202002014.htm
[5]王贵林, 董少华, 孙陆威, 等.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6):649-65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KQ201906014.htm
[6]张晓宇, 翟亚丽, 朱琳, 等.基于WoS分析我国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学科需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 29(11):1148-11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KQ201811015.htm
[7]丁佐奇.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 29(7):722-72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KQ201807011.htm
[8]科睿唯安.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快速使用指南[EB/OL]. (2019-03-05)[2020-8-11]. https://solutions.clarivate.com.cn/wp-content/uploads/2017/11/ESI_guide20190305.pdf.
[9]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EB/OL]. (2020-07-16)[2020-8-11].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cfg/SYzhengqiuyijian/zq_zyjsrygls/202007/t20200724_38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