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解决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认定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问题,通过分析现有学术不端判定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借鉴学术期刊检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对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认定时常用的学术不端判定模式进行了改进。在改进后的新型判定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以学术期刊为核心,构建新型学术不端认定体系的可能性。新型学术不端判定模式增加了“专业人员复检”步骤,形成“计算机审查系统初检-专业人员复检-专家判定”模式。与改进前的常用判定模式相比,改进后的新型判定模式可有效减少对复制比高的学术论文的误判,增加判定的专业性。新型学术不端判定模式的核心在于需要一批高度负责的专业复检人员,专业复检人员必须具备与待检测论文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学术不端判定经验。新型学术不端判定模式可增进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检测认定时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学术不端认定中心的构建,可使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的检测认定具备权威性,在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进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术期刊;判定模式;认定中心;认定体系
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不断涌现,给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判断一篇学术论文是否具有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期刊尤为重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和防范工作,有不少关于如何在论文投稿发表过程中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1-9]。但各科研与教育机构在对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进行登记时,检测认定一般交由科研管理部门、图书情报中心的工作人员完成。由于检测人员一般不具备与待检测论文相对应的专业知识,检测部门也无便捷丰富的审核专家资源,导致人工检测存在很大困难,只能以计算机审查系统的检测复制比作为最终判定依据。在唯复制比的判定方式下,被检测论文的作者无从解释论文复制比较高的合理性,而其他的许多学术不端行为却因为系统无法检测而能够蒙混过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公正性[10-11]。
此外,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登记时的检测认定大多由各科研与教育机构自行完成。当单位对自身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时,即便采取了合理的判定模式,认定结论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独立性而难以令人信服[12]。譬如,河北科技大学公布的韩春雨论文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即为“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这种模糊的认定结论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当事人都是极不公正的,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科研的国际声誉。
目前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从技术层面发现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13],对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在检测认定时遇到的困难、判定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的讨论较少。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学术不端判定模式的不足,研究学术不端判定模式的改进方法,解决过于依赖计算机审查系统而导致的误判问题;同时,在对判定模式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学术不端认定体系的可能性,以解决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检测认定时的权威性问题。
1 现有学术不端判定模式分析
目前存在3种学术不端判定模式[12]:专家判定、计算机审查系统判定、复合判定。专家判定常用于接到举报时,责任单位临时组建专家组对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进行判定。专家判断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且无法应对案例较多的情况。计算机审查系统判定操作简单、结果客观,被广泛应用于论文刊发、成果登记、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等过程;但计算机审查系统判定多以检测复制比作为判定的主要指标,无法区分抄袭与合理引用的界限,易出现误判[10-11]。同时,计算机审查系统对一些技巧性抄袭、篡改或捏造数据等隐形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能力也仍有不足[6]。复合判定综合运用了计算机审查系统判定和专家判定两种手段,在计算机审查系统检测之后,再由专家进行判定,即“计算机审查系统初检-专家判定”模式。该模式可以减少计算机审查系统的误判,但因为含有专家判定过程,所以依然无法应对案例较多的情况,在实际中很少得到应用。
从判定模式来说,计算机审查系统判定具备便捷性,但在专业性上有所不足,进而导致其公正性受到质疑。专家判定和复合判定具备足够的专业性,但不够便捷,无法应对大量案例。
2 新型学术不端判定模式
借鉴学术期刊检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我们在复合判定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计算机审查系统初检-专业人员复检-专家判定”模式。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检测认定时的常用判定模式(即计算机审查系统判定模式)流程和改进后的新型判定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a)常用判定模式

(b)新型判定模式
图1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检测判定流程改进前后对比图
改进前的常用判定模式中,检测人员的认定依据仅仅为复制比。对于计算机审查系统生成的检测报告内容,检测人员基本上不做进一步的阅读判定。而改进后的新型判定模式的复检人员不只查看检测复制比,还需阅读检测报告,并可对照参考相关文献。因此,专业复检人员必须具备与待检测论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学术不端判定经验。专业复检人员可分担审核专家的工作,减少原复合判定模式中专家判定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只要具备足够数量的专业复检人员和快捷便利的审核专家送审通道,即可在日常应对大规模案例,实现学术不端认定的便捷性。
改进前的常用判定模式中,通过检测的复制比数值设置较高时,容易出现大量漏检;数值设置较低时,又容易出现误检。而改进后的新型判定模式由于增加了专业人员复检和专家判定步骤,故而可以适当调低检测通过的复制比数值,将更多的学术论文交给专业复检人员和专家判定,这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检现象,又可有效减少对复制比高的学术论文的误判,增加了判定的专业性。对于学术论文成果认定时不易检出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如技巧性抄袭、篡改或捏造数据等,可在接到举报时直接进入专家判定步骤。审核专家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不需要机构再临时组建专家组。
新型学术不端判定模式的核心在于需要一批高度负责的专业复检人员,他们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审查系统。
2)与待检测论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学术不端判定经验。
3)与相关领域专家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
在改进前的常用判定模式中,检测人员多为科技管理部门、图书馆、情报中心等机构的工作人员。由于需要检测的论文众多、专业繁杂,即便要求检测人员阅读检测报告和论文原文,他们也没有能力去判断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另外,检测人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联系并不密切,当检测人员无法判定论文是否为学术不端时,短时间内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审核专家进行判定,所以以其作为改进模式中的专业复检人员并不合适。
作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之一,学术期刊在应对学术不端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很多高校学报、期刊中心都已启用了计算机审查系统,期刊编辑经常利用其对学术论文进行检测,熟练掌握使用技巧。学术期刊编辑每天都要和各种学术论文打交道,熟悉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于工作需要,在如何发现论文中的学术不端问题方面,期刊编辑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另外,学术期刊编辑掌握了和本刊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家资源,可实现下一步的专家判定过程。所以,在经过规范化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后,学术期刊编辑有望成为合格的专业复检人员,确保新型学术不端判定模式的顺利运行。
3 新型学术不端认定体系
对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的检测认定还需具备权威性,才能为下一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提供依据。我们在新型学术不端判定模式的基础上,以学术期刊为核心,尝试构建新型学术不端认定体系,从组织化和制度化角度确保判定结果的权威性。新型学术不端认定体系的构架如图2所示。

图2 新型学术不端认定体系构架图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发展迅速,不同领域专业分类齐全,可以应对不同学科专业的论文检测。而且目前大部分的优质期刊都集中于各高校和研究院所,具有成熟的运行体制和稳定的人员构成。这些机构对学术不端防范的关注度原本就很高,也在有意识的建立自己的学术不端防范体系[2-3]。
以学术期刊为核心,在机构设置上略作变更,采取一定的运作模式,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包含检测机构、期刊中心、资深编辑、审核专家等在内的仲裁机构,即学术不端认定中心。学术不端认定中心以改进型判定模式为运行基础,负责组织培训专业复检人员,建设审核专家库,出具学术不端检测报告。
国家应设立相关学术不端管理机构,制定学术不端认定中心管理规范。专业复检人员、审核专家、学术不端认定中心均应向国家学术不端管理机构申请专业资格认定,确定其对应的学术不端认定级别,从而具备权威性。
认定中心的检测领域应以学术期刊对应领域为主,但不同认定中心的检测领域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覆盖,这有利于后期机构或国家委托认定时的选择性。当社会上形成大量具备资质的学术不端认定中心之后,对被举报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可以通过外部委托完成,从而具备独立性和权威性。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学术不端判定模式的不足,借鉴学术期刊日常防范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方法,对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检测认定时常用的判定模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新型判定模式在保留原常用模式便捷性的基础上,增进了其专业性和公正性。同时,本文探讨了构建学术不端认定体系的可能性。通过组建各级学术不端认定中心并向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资质审批认定,可使学术不端在认定时具备权威性。学术不端认定体系的建立,将在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进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该体系想要真正成功运行,还需要国家在政策和机构设置上予以支持。本文构想在细节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如何不影响期刊编辑的主要工作,如何建立学术不端认定中心的组织架构,专业复检人员和审核专家的资格如何确定,学术不端认定中心如何进行评估和分级,等等。希望能够抛砖引玉、集思广益,早日开展学术不端认定体系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雄勇,耿崇,申艳.学术不端检测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4-18.
[2]余毅,胡澜,张凌之.高校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3):110-112.
[3]邓瑶,洪青标,朱宏儒.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对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9):943-948.
[4]王育花,童成立.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认知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27-1135.
[5]王育花.利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AMLC鉴别可疑学术不端的方法[J].编辑学报,2017,29(1):60-63.
[6]张重毅,方梅.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判别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4-28.
[7]荣曼,董海原.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医学论文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15-219.
[8]朱银周.稿件中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结果的动态变化与成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30-136.
[9]余菁,邬加佳,徐杰.由采编系统登录密码辨别代写代投学术不端行为[J].科技与出版,2018(9):157-160.
[10]刘认军.别让“学术不端”成“学术不公”—学术不端检测软件使用浅谈[J].出版广角,2012(6):58-59.
[11]丁明刚.文字复制比检测的误区及其防范[J].出版广角,2015(1):95-97.
[12]谢小瑶,叶继元.高校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双重困境与制度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53(4):70-83,159.
[13]汪雨培,王东波.学术不端文献检测技术与系统研究综述[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