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何自然、魏在江、戴仲平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年11月版/90.00元
关键词 语言 模因 论文
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探讨了基因如何通过自我复制及相互竞争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同时,他大胆提出人类文化传递过程中复制因子的存在,并模仿gene(基因)的拼写将其命名为meme——在词源上来自希腊语mimeme,意为“模仿”。现今,主要的英语辞典都正式收录了这个“新词”。其中,《牛津英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
“文化基因”这个概念自诞生起就引起各学科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memetics。在中国学术界,meme曾被译为“拟子”“幂姆”“觅母”“谜米”“仿因”等,更多的学者采用了何自然、何雪林的译法——“模因”,兼顾它“模仿”的特点以及类似“基因”的定位。自20世纪末以来,模因逐渐成为语用学新兴的研究方向。
通俗地说,模因可以理解为人类大脑中的信息单位,依靠复制和传播而生存。从广义上讲,现实世界的词语、音乐、服饰甚至建筑等都是模因。比如,2015年8月12日,中国天津滨海新区发生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所有人往外跑,而消防员第一时间冒着险情逆行进入火场,“逆行者”一词进入人们视野;在2020年阻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各行业保障人员以及志愿者等也被人们亲切而尊敬地称为“逆行者”;继而,人们也用该词来形容所有面对危险和困难迎头而上的人。“逆行者”即是一个强势模因,它被广泛传播并被复制,应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加快了社会文化中正能量的传播,还入选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活跃的、受欢迎的强势模因在人类交流活动中以极快的速度复制和传播;反之,有些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逐渐变弱,甚至消亡。语言作为人类文明传播、发展和继承的载体,而模因依靠语言完成复制与传播,同时促进语言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研究模因对了解语言文化的嬗变、提高文学翻译水平、改进语言教学乃至促进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为了梳理模因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总结研究成果,何自然、魏在江和戴仲平三位学者对近年来发表于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和文集的有关模因研究的文章进行遴选和分类,最终挑选出47篇极具代表性和时代性的文章,结集为《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全书分为“模因理论总论”“模因与语言”“模因与教学”和“模因与翻译”等四个篇章,就多方面、从多角度介绍了语言模因学及其理论发展,涉及语言、文学、社会、传播等领域,着重介绍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用大量的实例阐述了模因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并对模因理论在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的应用进行了新颖而有益的探索。
第一篇章“模因理论总论”介绍了模因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阐述了它与语言、文学、社会及现代交际等方面的关系。其中提到了1998年出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在全球刮起的模因“旋风”:Who moved my love?谁动了我的房价?谁动了我的隐私?“谁动了我的……”作为模因被复制,体现在形式上;又如:“谁动了职业新人的奶酪?”中,因袭的模因是“谁动了……的奶酪”这一结构,但“奶酪”一词则指称职业新人的利益问题。此例通俗地诠释了模因的概念和特征,同时揭示了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形式上或意义上的变异特性。
第二篇章“模因与语言”关注当今中国社会语境下社会互动中带有模因性质和特点的语言及语用现象,并基于中国的语用实践,极大丰富和完善了模因理论。如:“从模因论看网络语言词汇特点”一文结合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列举了大量读者所熟知的例子如“XXing”的变体“吃饭ing”“郁闷ing”“上网ing”等,展示了在网络语言作为当下文化重要领域的背景下,模因在网络交际上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篇章“模因与教学”对模因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张颖在“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提到:“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就是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对于听力和口语而言,模因是二者之间的桥梁。”李捷、何自然在“汉语教学的模因论谈讨”中也指出:“语言教学其实是传播语言模因的过程。”学者纷纷强调将模因理论应用在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中,发展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篇章“模因与翻译”将模因理论与翻译理论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出了“翻译模因”的概念,并对其功能、传播与嬗变、研究方法以及问题与现状作了详细分析,阐明了翻译理论的形成规律、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澄清了“翻译理论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同时,强调了模因理论在翻译教学、翻译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性,提出译者需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收集不同的用语和译文,加强翻译模因的积累,提高译者的语言水平和综合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和谐统一。
担纲该书主编之一的何自然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语用学家,从1959年起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外语教学,在过去30多年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概论》及专著、译著10余部。同时,他也是国内最先研究模因理论的学者之一。该书收入了何自然教授近年来有关模因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十余篇论文。魏在江和戴仲平两位知名学者的加入,更提升了《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入选论文的质量与影响。
毫无疑问,何自然教授领衔主编的《语用新论:语言模因论文选》是中国语用学界创新发展的又一硕果。总览全书,内容新颖、论述系统,所选论文均有较高引用率,集中体现了我国语用学界在语言模因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阶段性成就,展示了异域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