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期刊人才的培育——多维视角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思考之三

2021-03-12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武晓耕: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韩俊:哈尔滨工业大学《节能技术》编辑部

  【摘 要】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十分重要。我们不仅需要优秀的办刊人才,也需要能够在国际科技期刊领域具备话语权的中国期刊人。同时,我们还需要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加入期刊队伍,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科技期刊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一流科技期刊;人才;国际话语权

  1 前言

  2019年8月5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科技期刊,也要有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期刊人才。在讨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都注意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林鹏认为,人才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我们需要建设一支世界水平的科技期刊编辑团队。[1]张理茜、刘鑫等也将培养建立一批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归结为《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成功经验之一。[2]金琦、王书亚等则梳理了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提升青年编辑的途径和方法。[3]这些专家都注意到了人才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家对于科技期刊人才的理解似乎局限于办刊人才和编辑人才。我们不否认编辑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体力量,但科技期刊人才并不完全等同于办刊人才。张昕、王素、刘兴平等就认为,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市场人员等顶尖业务人才的稀缺大大限制了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步伐。[4]笔者认为,科技期刊人才是“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顶尖科技期刊人才也应成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科技期刊人才的国际化培育

  当前,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办刊人才,更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行业领军人物。如何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潮下,推进顶尖科技期刊人才建设,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1 增加中国在国际期刊学会的影响力

  2011年,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部张月红编审被聘为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商协会(ALPSP)理事,成为该协会理事会9名正式成员中的一员。这是ALPSP理事会自1972年成立以来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委员。2015年,张月红还曾入选国际出版链接协会(PILA/CrossRef)董事会成员。原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主任颜帅编审先后担任过ORCID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2012—2014)、ISO标准《期刊编排格式》修订工作组成员(2016—2019)、ISMTE亚太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2015—2019)等职。颜帅于2018年也曾代表施普林格·自然参加ALPSP理事会。

  笔者查阅了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商协会(ALPSP)、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ISMTE)、ORCID国际指导委员会、PILA/CrossRef国际出版链接协会的理事会、ISO期刊编排格式修订组的理事会或委员会名单。在这些国际组织中确认代表中国大陆地区的仅有2位个人和1个集体,其中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担任过ORCID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委会主任委员任延刚目前担任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ISMTE)董事会董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担任ISO期刊编排格式修订组成员(未列具体人员姓名)。从这些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地区在国际期刊协/学会中担任职务的人数明显偏少。这也反映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担任国际期刊相关职务,借以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

  国际相关的期刊协/学会是期刊领域的重要阵地,中国期刊人需要积极地参与国际期刊学/协会的建设,要有人在国际科技期刊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要着力推荐优秀的国际化科技期刊人才进入国际科技期刊学/协会的管理层,需要他们向世界宣传中国科技期刊的理念和做法。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国际上对中国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期刊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2 充分依托国内资源

  国内期刊人要获得国际期刊组织的职务,必然需要依托各种国内资源的支撑。

  首先,国内一些相对较大的出版社和高水平的期刊编辑部可以向国际组织推荐人才。其次,通过国内的期刊学会向国际组织推荐人才。国内的期刊学会组织也需要加强与国际相关学会之间的交流,适时推荐国内优秀人才参与国际期刊组织。第三,借助中国的市场向国际期刊学会推荐人才。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势头迅猛,国外期刊出版商也在积极谋求在中国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中国期刊人担任国际组织的职务,以更加积极地态度参与各种国际期刊活动。最后,我们还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去年,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的法国EDP出版公司在STM协会等国际组织均有任职。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依托EDP出版公司的既有资源,推荐国内优秀人才在国际期刊组织担任职务,参与国际期刊事务的讨论,宣传中国的科技期刊政策,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期刊领域的影响力。

  近些年,我国科技期刊水平不断提升,多种期刊已进入JCR的Q1行列,部分期刊甚至已经进入相关学科TOP3。科技期刊水平的快速提升不仅可以支撑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应该使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具有更多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直接表现就是有更多的中国代表进入国际期刊协/学会。

  2.3 主动参与国际科技期刊事务

  国内科技期刊编辑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期刊话题讨论和国际科技期刊秩序的构建。国内外科技期刊界的关注点并不完全一致,要成为国际化人才,就要跳出国内的范畴,从更宏观的角度参与国际科技期刊事务。

  张月红当年能够被提名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商协会委员,除了浙江大学出版社强大的学术出版支撑,其个人对于国际科技期刊话题的主动参与也是重要原因。她先后在国内外期报刊发表文章近80多篇,其中SSCI&SCI英文论文16篇,包括3篇《自然》通讯,出版专著2本,还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特邀报告。颜帅能够进入国际期刊组织,也是因为他能够持续参加国际期刊学会的各种活动,并不断代表中国在国际期刊界发声。任延刚则是在连续三年参加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ISMTE)北美年会后加入ISMTE会员,后来又竞选成功,成为该学会12名董事中唯一的中国人,也是亚洲地区的唯一代表。所以,中国期刊人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国际科技期刊的事务之中,只有获得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和认可,才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国际科技期刊组织。

  3 科技期刊人才的多元化培育

  我国科技期刊要实现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的目标,必然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期刊人才,而且这些人才应该覆盖科技期刊的方方面面。

  3.1 战略人才培育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领域亟须能够统筹全局的战略型人才。本文所指的战略型人才不仅要制定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还要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思考和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科技期刊要在国家、地方的战略规划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例如,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建设属于文化强国的一部分,科技期刊理应为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定在2035年,这与“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的目标时间高度吻合。在这种大背景下,科技期刊如何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为科技期刊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这需要战略人才积极参与和深入分析。再有,“双一流”建设是各个高校的关注重点,而高校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办刊力量,那么,科技期刊是否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起到切实的支撑作用?这对于提升高校期刊编辑部地位,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同样需要相关专家站在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另一方面,科技期刊还应主动关注、分析和参与国家战略和相关学科发展动向。例如,王淑华建议,将科技期刊纳入“丝路书香”工程之中,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5]再有,近期关于设置出版学一级学科的讨论十分热烈,出版学如果能够成为一级学科,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总之,战略人才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科技期刊的发展,并能从现有的国际趋势、学科动态、国家战略、部委政策中寻找和挖掘能够推动科技期刊进步的各种资源,使科技期刊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3.2 管理人才培育

  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一套高效的管理机制,而管理机制的运行则需要高水平人才的推动。一方面,我们需要持续发掘期刊编辑的潜能。沈天舒就认为,高校学报编辑应该扮演学术经纪人的角色,除了传统的编校工作外,还需承担高水平成果发掘和营销方面的工作。[6]这就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我们也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参与科技期刊建设。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尝试聘用期刊领域之外的专业管理人才。这种跨行业的流动其实在企业界早已司空见惯。著名的苹果公司前任高级副总裁安吉拉·阿伦茨在任职苹果公司之前就曾是英国奢侈品牌巴宝莉的CEO。笔者曾经提出,要对编辑进行专业的精细化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7]当时的分析更多还是在期刊编辑的范畴内进行,随着产业发展,现在可以尝试跳出科技期刊编辑的范畴,让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科技期刊管理中来,以此拉近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同行在管理机制、考核方式、团队协同等方面的差距,助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3.3 技术人才培育

  近年来,科技期刊领域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例如OA出版、DOI、ORCID、Publons等,这些新技术几乎都是由西方出版公司所推动的。中国科技期刊依然没有改变跟随者的角色,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目前,正是中国科技期刊在技术层面实现超越的好机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并且已经应用于期刊出版实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技术不是对期刊出版的“小修小补”,而是颠覆整个产业格局的革命性技术。例如,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条件下的一种去中心化数据库和分布式记账系统。根据这些特点,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投审稿、专家评审、学术诚信等各个环节,或许可以依托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对期刊产业链进行一次深入的解构,以此向西方学术期刊出版巨头发起挑战,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产业的崛起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遇。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同时具备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熟悉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这需要我们加大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的激励,提高科技期刊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也需要一批有一定技术背景的期刊同行参与新技术的开发,设定更多适合科技期刊发展的场景,让更多的新技术能够在科技期刊领域真正“落地”。

  3.4 研究人才培育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经成为科技期刊界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很多同行都投身于该项研究之中。但是,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伟大目标,这不仅是科技期刊界的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敞开大门,让更多的相关学科、行业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一起参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讨论和研究。

  目前的科技期刊研究项目似乎更多集中于科技期刊编辑队伍,部分项目还对申报资格有一些限制,这在无形中抬高了行业外人士从事科技期刊研究的门槛,不利于科技期刊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该打破机构、地域、行业等方面的限制,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科技期刊研究的队伍,共同助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

  4 科技期刊人才的多圈层培育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我们在加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将视野放得更宽广一些,让更多的群体加入科技期刊建设。

  4.1 提升编辑的自身能力

  现有的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力军,很多编辑同行已经开始参与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编辑同行所在期刊并未进入各种所谓“核心目录”,貌似离“一流”较远。这部分编辑又该如何发展呢?

  笔者认为,并不是只有进入SCI才是“一流”。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可以有更多的包容性和可能性。而探索这种可能性,在更多的维度上探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准,是我们每一名期刊编辑的责任。

  编辑要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第一,科技期刊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需要打牢基本功,夯实基础。第二,要深入相关学科和行业,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和资讯。第三,要积极参加期刊行业的活动,关注期刊行业的新动态和新趋势。第四,随时了解相关的行业政策和出版政策,及时做出反应。第五,关注国外出版行业最新进展,及时掌握国际大刊的运作方式和发展模式。总之,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无论所在期刊水平如何,都要强化自身要求,提高自身能力。

  4.2 加强对产业人员的关注

  科技期刊产业人员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力量,但这支力量往往会被忽视,因此,科技期刊行业不仅要为科技期刊产业人员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也要鼓励他们发声,在制定科技期刊发展政策或规划时贡献力量。那么,科技期刊产业人员都包含哪些人呢?

  一方面,国内从事与科技期刊相关的企业人员。中国知网、万方、玛格泰克、勤云、三才、仁和汇智、方正等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属于此类。这些企业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但是,在讨论科技期刊政策时,大部分企业却没有机会参与,这实际上是对期刊人才的浪费。就笔者了解,很多期刊企业从业者深耕期刊领域数年,甚至数十年,对科技期刊产业和科技期刊技术趋势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完全有能力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建议,以后在科技期刊相关项目申报、科技期刊相关问题研讨、区域或行业科技期刊发展规划论证等活动中给予科技期刊产业人员更多的机会和关注,共同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

  另一方面,外资出版公司的中国雇员也应该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推动力量。这部分人员深谙国外出版公司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而这恰恰是国内科技期刊最缺乏的。同时,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热潮下,国内亟须一大批有经验的高水平编辑。但是,国内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很难流动。而国外出版公司的中国雇员则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科技期刊的人才问题。国内一些科技期刊,特别是新创办的英文期刊已经开始出现人才回流。以后,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更加灵活的用人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加入国内科技期刊事业中来。

  总之,科技期刊产业人员大多已经具备一定能力,更需要的是行业的关注和关怀。

  4.3 为国际人才创造工作机会

  笔者认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该成为吸引国际科技期刊人才的一个契机。客观而言,国外科技期刊出版在管理、运营、技术等方面还处于引领地位,科技期刊人才的密度也明显高于我国。要想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宏伟目标,就应该让更多的国际人才加入进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会议、交流等机会,邀请国际优秀人才来到国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科技期刊的宏伟目标和蓬勃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编辑部或出版社也要持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为国际人才来华工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在政策、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为国际人才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其实,国内一些有规模的出版公司已经在招收和使用国际人才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优秀科技期刊人才能够参与到中国的科技期刊建设之中。

  5 结语

  人才建设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将很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宏伟目标。首先,科技期刊人才的培育不能只限于办刊人才,也应培养在行业内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国际级领军人才。其次,科技期刊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业化的战略规划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的全面加入。最后,在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方面,也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吸引全球的科技期刊人才一起加入我国科技期刊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鹏.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出版,2020(9):15-20.

  [2]张理茜,刘鑫,沙小晶.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战略研究:基于对《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SWOT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8):872-878.

  [3]金琦,王书亚,代小秋.打造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青年编辑素养[J]. 中国编辑,2020(7):89-92.

  [4]张昕,王素,刘兴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 科学通报,2020,65(9):771-779.

  [5]王淑华.“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科技期刊的先发战略: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策略思考[J]. 编辑学报,2015,27(6):528-530.

  [6]沈天舒.论高校学报编辑的经纪人角色[J]. 编辑之友,2013(10):92-94.

  [7]武晓耕.科技期刊编辑的精细化分工研究:以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背景[J]. 出版广角,2019(1下):18-2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