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葛卉、方明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
【摘 要】出版评论作为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出版行业以及从事出版研究的学者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新旧媒体互融转型的背景之下,出版评论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与此同时,在媒介转型的过程中,出版评论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传播更为便捷。因此,需要以新的目光去审视转型语境下的出版评论。
【关键词】出版评论、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
一、再议出版评论的概念
出版评论作为围绕出版物而展开的出版活动,其评论的对象与内容与出版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也间接导致业界对于其概念无法形成完全一致的认知。对于数字化转型浪潮之中的出版评论,需要对其重新作出界定。
内涵与外延作为组成概念的要素,当概念的内涵增加,其外延越小。因此,对于内涵概括程度的不同,对同一个名词的概念解释也相应的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丰富出版评论的内涵所指,厘清当下出版评论的评论对象,可以通过探求当下出版评论的外延,列举出版评论的评论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其概念进行概括总结。
(一)外延。
出版评论以出版物为评论对象,因此出版物的界定与划分将影响到出版评论所涉及的对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纸媒作为出版物的主要载体形式,出版物的种类也较为单一。而此时出版评论的主要对象便是附着于纸质载体的书籍、报纸、期刊等纸质出版物,同时还包括对出版事件、出版人物和出版政策的评析[1]。但信息载体的变革以及出版技术的进步,出版业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宽广,这也使得出版评论的外延日益扩大。为了充实出版评论的内涵,下文列举了应当属于出版评论的几种评论类型。
1.电影评论。
在我国《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电影的作品属性,并且根据我国现有的关于“出版物”的概念,正式发行的电影作品应当被纳入出版物的范畴之中。因此,电影作品虽然有别于以文字符号承载信息的纸质书籍,但是其同样具备出版物的属性,加之数字电影技术的迭代更新,电影作品与数字出版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作为以出版物为活动对象的出版评论,其外延也应当包含电影评论。
2.游戏产品评论。
游戏作为当今人们的主要娱乐工具,融合了众多的计算机技术,按照其属性可划分为计算机软件作品,但是由于其强娱乐性以及商业化,使得很多普通用户无法将其与出版物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同时,随着各大游戏平台的出现,各类游戏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此时,以文字和视频为主的游戏体验、游戏推荐内容开始出现。关于游戏产品的推荐也可以理解为关于游戏产品的画面感、真实性、可操作性、自由度、平衡性、整体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对游戏产品的体验性或推荐性评论,也可以纳入出版评论的范畴之中。
电影与游戏产品是时下常见的两种出版物形态。虽然电影评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颇具专业化,但是究其本质依旧应当属于出版评论的范畴。与此同时,游戏产品的推荐性评论在泛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之中,出版评论应有的文学性价值被淡化,在文体以及表述上与传统中规中矩的出版评论有所不同,但是作为新兴的数字化出版物的一种,从其出版物的属性层面来看,也应当归属于出版评论。
(二)内涵。
从上述内容可知,出版评论的对象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新型出版物出现。因此出版评论也应当具有时效性和动态化,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在出版业以及媒介转型的背景之下,对出版评论的内涵可以做如下规定:
出版评论是贯穿于出版工作始终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总结出版环节的工作规律,探析出版事件的发端与走向以及对具体出版物做出评价,为出版活动的具体实践提供案例分析、产品情报以及政策指导。其主要内容包括出版物评论、出版事件评论、出版政策评论、出版人物评论以及与出版事业相关的其他活动的评价。具有时效性、大众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
二、出版评论的呈现方式
(一)出版评论的文体。
关于出版评论的文体形式,在崇文书局编订的2015版《出版专业实务》一书中,将出版评论归纳为编辑应用文,但是对于其具体的行文要求没有过多的论述[2];曾建辉则指出在出版评论的长期实践中,人们创造了出版评论文体的多种体裁,如论文体、随笔体、对话体、新闻体、书信体、文学体、序跋体等[3]。厘清出版评论的文体形式有利于评论者根据评论需求,选择合适的体裁撰写评论文章。由于出版评论的发展演变,加之人们阅读习惯以及语境的变化,曾建辉认为新闻体、论文体、文艺体占据了当下出版评论的主体地位。因此,现就这三种文体的内容特点以及适用情况进行分析。
1.新闻体。
在我国,新闻与出版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二者都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新闻体的出版评论,在形式与内容特点上与新闻评论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真实性、客观性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两条准则,要求编辑和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需要注重语言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就事论事,不掺杂个人观点。但是新闻评论的出现,让编辑和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得以见诸媒体。新闻体的出版评论与新闻评论类似,都是在论述具体事件的过程中,发表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这种借用新闻评论文体进行表述的方法,通过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的事件或数据去佐证自己的观点,容易提升所述观点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新闻体的出版评论,标题直接明了,从标题便可以看出作者所持的观点。然后通过列举具体事件和相关数据,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表述自己的观点。此类文章由于需要具体事件和数据等材料作为支撑,并且行文要求严谨。因此,一般适用于出版事件、出版政策和出版人物的评论。例如,半月谈2020年第11期发表的《粗制滥造、内容失格!部分童书奇葩多,“儿童不宜”》一文,从文章的标题便直接指出了对当前童书出版现状的评价。在正文中,作者对内容不当的童书进行了列举,并附加了儿童家长的观点,增加了观点的可信度。在分析成因的部分,作者不光引证了行业数据,还援引了业内专家的观点,从逻辑和材料,都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严谨性。在整篇评论中,作者并没有使用具有主观色彩的词汇,而是通过事实和他人的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保持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同时,还能让读者理解其中的评判意味。
2.论文体。
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展示途径,除了具有新闻体评论要求的真实性、严谨性以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体的出版评论是业界和学界对于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业内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以严谨的论证逻辑作为保证,以期有所创新,为出版学术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支持。正是因为论文体出版评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于其写作主体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是深谙出版规律和出版市场的业内专家或者是从事出版研究的高校老师和学生。
3.文艺体。
文艺体的出版评论不同于新闻体与论文体,在语言的要求上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以散文、记叙文甚至诗歌的形式行文。文艺体的出版评论较多见于图书评论和人物评论,通过对书籍内容或者出版人物生平的描述,将其中蕴含或表露的含义提炼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文艺体出版评论的写作对于作者的文学水准要求较高,一篇好的文艺体出版评论不光可以让读者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可以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观点与读者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虽然出版评论的文体可以根据语言风格和行文要求具体选择,但是出版评论究其本质是以评论为主的文章。对于事实或者内容的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论证文章中所述的观点。因此,无论选用何种文体都需要处理好“论”与“述”二者的关系,做到述论结合,切忌头重脚轻,论大于述。
(二)出版评论的内容呈现形式。
5G时代的到来,优化了各类媒体平台的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进一步推动了媒体融合的进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开始融入互联网元素,加之新兴媒介形式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提供了途径,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呈现方式。
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出现前期,出版评论通常通过报纸、期刊等纸媒平台见诸于众。因此在《出版专业实务》一书中,将出版物评论直接定义为针对各类出版物所写的评论文章。孙立军和杨帆也认为出版评论在包含评论活动含义的同时,还应包括评论文章这层意思[4]。从中可见,二者均将出版评论的内容呈现形式与评论文章相关联,或者可以说出版评论应当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记载并向公众传播。但是,值得反思的是,出版评论的主要目的是对出版相关的事件和作品作出评价,只要可以抒发己见,不管是通过何种内容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出版评论。因此,在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之中,对于出版评论的内容呈现方式,也应当有一个新的认识。
1.“读”文章。
传统出版评论大多依托于报纸、期刊等纸媒进行传播。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拓展了传统媒体内容的呈现渠道。虽然出版评论的内容表述离不开文字,但是承载文字的载体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只需要在手机、平板等移动内容终端,便可以获得各类资讯信息。例如,著名出版人周百义开设了同名微信公众号“出版人周百义”,除了在公众号中定期推送出版业界相关资讯,受众还可以阅读周百义以业界专业人士撰写的出版评论。由于微信公众号所依托的微信平台,有着庞大的用户基数,受众在关注公众号以后不仅可以自己阅读,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分享给其他用户,无形中增加了文章的阅读数量以及影响力,这种成本低、效率高的内容传播方式是传统纸媒难以做到的。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蜻蜓FM、得到、百道学习App等内容应用的出现,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文字内容的在线阅读,还可以以有声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有声阅读,让出版评论文章以音频的形式加以呈现,迎合了当下人们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2.“看”视频。
各类视频应用的兴起,为出版评论的内容呈现提供了新的途径。视频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得出版评论不仅仅局限于文字阅读,丰富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同时,自媒体时代,内容的生产模式也因为参与的主体不同而分化为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OGC(品牌生产内容)三种形式,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视频内容的创作主体呈现出了多元化、大众化的特点,视频的内容质量也因为主体的不同而参差不齐。
目前与出版评论相关的视频内容创作主体数量较多,例如依托于抖音平台的新京报书评周刊,作为出版评论内容的专业生产者,不光以视频的形式对书籍进行评论,还会对出版活动进行简要的评述;又如有书共读App(品牌生产内容)作为一款阅读应用,在其为用户提供的视频阅读功能中,便包含了对于书籍以及出版人物的评论;最后,“出版人吴桐”作为依托于抖音平台的个人用户,其凭借多年的图书出版经验,在为受众讲解出版常识的同时,还会以直播和专题的形式,对图书的内容、装帧形式以及作者进行评论,指导受众如何选书、读书和购书。
三、出版评论功能分析
(一)创新编读交流方式。
由于出版评论创作主体的大众化,使得出版评论的写作主体不仅再局限于业内和学术上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对出版行业感兴趣的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出版评论的写作中。目前关于出版物的评论在评论的主体上,没有专业上的要求,也是大众参与出版评论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处理编读关系作为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出版物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编辑和读者的联系方式以书信和电话为主,以读者为写作主体的出版评论出现以后,读者不必刻意与出版社取得联系,交流看法,也省去了编辑联系作者所需的时间。
(二)促进出版物销售,提升出版单位形象。
出版物评论作为出版评论的一种类型,一般是在阅读、研究已出版的图书之后所写的评论文章,对图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论,向读者推荐质量上乘的出版物,揭露内容质量低劣的出版物,具有帮助读者鉴别图书的功能。因此,在一本图书营销中,为了提升书籍的营销效果,一般会邀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撰写出版物评论,利用公众人物意见领袖的作用,激发消费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
此外,出版评论还对出版单位形象提升以及品牌推广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出版社作为出版活动的参与主体之一,通过出版评论的形式,对出版单位社会贡献、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以及出版历史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评论,无疑会提高出版单位的社会知名度,塑造消费者认可的出版品牌形象。
(三)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发展。
出版评论为业界和学界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学者和从业人员均可以以出版评论的形式,对于出版事件、出版现象以及行业政策各抒己见。这种百家争鸣式的评论方式,虽然无法避免评论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话题重复、内容冗余等问题,但是为学界及时了解业界最新情况提供了途径,并倒推学界的研究内容跟上业界所需。同时,像周百义先生这样经验丰富的出版从业者,其对于出版业的某一领域或者整体的发展情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由业内权威人士撰写的出版评论,可以帮助学者和同行从业者认清某一领域出版现状,通过其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界和业界探究行业发展对策的思路,进而促进出版业的长足发展。
四、总结
由于出版转型以及媒介形式的更迭,出版评论的内涵与外延将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动态变化。就当前的出版评论而言,从其外延、呈现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转型时代也赋予了其数字化的特征。因此,不论出版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媒介形式如何变革,出版评论作为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业界和学界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维扬.编辑大手笔[M].武汉:崇文书局,2005:307,308.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初级)[M].武汉:崇文书局,2015:486,487.
[3]曾建辉.论中国现代出版评论的文体形态及特征[J].文化与传播,2020,9(01):4-9.
[4]孙利军,杨帆.大出版背景下出版评论的功能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3,35(10):1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