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丛书五卷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在2020年5月出版,由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樊祖荫教授担任总编撰,由其带领的团队历时数年完成。樊祖荫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等职。
出版缘由
安徽文艺出版社在音乐艺术图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社内设有音乐编辑室。作为音乐编辑团队中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的出版全过程。
最初是编辑部主任王士宇2015年在贵州参加学术会议时得知了樊祖荫的项目,当时的项目名称为《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已被列为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王士宇具有敏锐的选题嗅觉,她抓住机会与樊祖荫进行了交流,并表达了安徽文艺出版社想要参与此项目的态度,那就是发扬社会担当,尽心尽力将樊祖荫和其团队的优秀学术成果以专著的形式呈现出来,也算是为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樊祖荫被王士宇的真诚和我社的实力打动,同意将这部著作的出版事宜交给我社。后社领导带领音乐编辑部的成员几次去北京拜会、交流和沟通,樊祖荫在2018年将所有成稿交至安徽文艺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为了打造好这一重要学术成果,成立了以社领导为组长,音乐编辑、文学编辑和音乐校对人员共同组成的项目组,明确出版规范,统一各册版式,制定出版进度并严格执行,严把出版质量关。
严把质量
整部著作共分五编,总论、民歌、器乐与歌舞、戏曲和说唱,每一编根据体量由两到三位编辑负责,基本上是以“音乐编辑+文学编辑”的模式合作进行。音乐编辑负责把握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而文学编辑则对文字表述、遣词造句等进行细致的打磨。组员之间保持良好且顺畅的沟通,每两周开一次碰头会,汇报书稿的进度,并与先前制订的进度计划进行比对,将编校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提出并商讨解决,日常处理稿件时如有拿不准的问题也可随时在项目组的QQ群里进行沟通交流,遇到存疑且无法考证的问题时就会与作者团队进行联系沟通并确认。
我与何健承担的是第一编总论的编辑工作,总论主要论述的是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定义和类别、产生和发展、历史和现状、形态特征和思维特征以及研究的方法和目的意义。可以说这是后四编的总领,是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了解和认识。相对后四编来说,本册篇幅略短,约有20万字。
首先由何健对稿件进行整体梳理,对字里行间的错误、遣词造句的不妥之处等进行修改,对文中出现的参考文献和页下注在知网上进行查找核对,一一找到出处,对找不到出处的引用之处标红,单独列成文档发给樊祖荫进行逐条确认。之后我再对文中的专业音乐知识进行审读,查阅知网、专业音乐图书等;对本册中出现的82个谱例逐一核对原稿,因为原稿中的谱例体例不统一,有些是从别的出版物上复制引用,有的是手抄谱,还有的是油印谱,也有用打谱软件自己制谱,可谓形态万千,所以排版时将所有谱例全部重新制谱,以达到全书的和谐统一。
重新制谱,出现错误的概率也就增加了,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一个音一个音仔细核对,力求无误。书中例44(P105)《挑担号子》一曲中有大量拟声词,在用汉字记录这些词的时候,因为记录者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大量同音不同字的现象。在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和其他4本书的责编协商,将同音不同字在整套书里改为同音同字,套书做到整体统一。
融媒展示
总论中的82个谱例,相比于后四编,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其中部分内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抢救性保护。我们和社里的融合发展部门通力合作,在经过音量修复、降噪、剪辑、转格式等数字处理以后,将内容上传至数字平台保存,读者扫描书后的二维码即可进入播放程序,欣赏书中的音乐素材。这样能使读者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能更加立体、多方位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图书的封面设计上,经项目组共同协商,采用了布面精装的形式,5本书分别为咖啡、深棕、正红、深蓝和墨绿色,显得典雅、厚重,书中前后衬纸为浅米黄色,坚韧又不失温度,全书以80克东方书纸印制,摩挲起来颇具质感,让人不忍放下。
对于编辑来说,这部著作的编辑出版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编稿中我们不仅积累了编辑方面的经验,也增长了文学和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再学习,努力更努力,让我们在未来的出版道路上不忘初心,打造精品,为坚定文化自信、构筑强大中国力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