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人物》微信公众号人物报道叙事技巧

2021-04-12 来源:《传媒论坛》
  【作 者】官其玲:湘潭大学

  【摘 要】近年来,各大报刊的微信公众号报道成为了报纸杂志最重要的报道形式之一,这也是数字报道的一种形式。大多数的杂志选择使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来进行新闻报道。而在形式上,对一些人物的采访和简介成为各大报纸杂志的固定专栏。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和文本,对于《人物》这本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人物报道进行分析,在总结国内外叙事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物》微信公众号人物报道的叙事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数字报道;人物报道;叙事技巧

  最优秀的新闻报道应该把人物放在主要地位,从而来进行整篇的叙事。但是这种叙事也是需要技巧的[3],如果没有技巧只是空用这种形式,也谈不上是优秀的新闻报道。本文从《人物》微信公众号2013年-2020年发表的人物报道入手,来总结《人物》微信公众号人物报道叙事技巧,如果能把总结出的技巧用于新闻写作中去,就能够创造出有价值并且有新意的人物报道,在受众中受到欢迎。

  一、研究的角度

  (一)叙事学角度


  叙事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叙事的科学,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初,托多罗夫是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个概念的学者,托多罗夫认为在叙事学所研究的领域下,文本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中心,无论采用何种媒介来传播,文本都是永恒不变的研究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叙事学体系也渐渐兴起,其对经典的叙事学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从研究普通受众的认知框架和叙事体验入手,更加关注文本如何产生意义以及对于读者的重要性和读者的接受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叙事学不断地发展壮大,开始与其他主流学科结合,新闻叙事学就是叙事学与新闻学的交叉融合。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和叙事方法,是作者根据主观意图虚构的文本。新闻叙事学要求记者不能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必须客观、真实地为读者报道最真实的事件,新闻叙事学是以事实为基础,把新闻叙事作品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文本中总结并归纳出新闻叙事的一般原理,研究新闻叙事的规律、方法、原理及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人物》微信公众号人物报道叙事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仅仅只是对新闻报道的一个基础写法的分析,并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阶段,所以我们只是简单地利用经典叙事学来进行相关的分析,不对其报道之后的一些互动与背景进行探讨。

  (二)用叙事学研究人物报道

  有人也许会问,“叙事学不是叙事的吗,能不能用来研究人物报道?”答案是肯定的,人物报道实质就是一种文本,而正如上述叙事学的概念所说,叙事学研究的核心就是文本,无论是研究目的是什么,永久不变的就是对于文本的研究。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叙事学完全可以用于研究人物报道。

  本文利用叙事学作为一种工具来分析人物报道的叙事技巧是合情合理的。本文将采用经典叙事学的分析方法,对《人物》微信公众号人物报道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距离和叙事策略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和归纳。不过,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人物报道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够按照既定的模板来分析归纳,而是应该深入探讨,这种技巧为什么用在这里?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换一个技巧可以不可以?不用这种技巧会有什么影响?

  二、新闻叙事

  (一)我国新闻叙事的研究[6]


  新闻叙事即上述在介绍叙事学时所介绍的,是新闻学和叙事学的结合,所以它的起步比较晚,导致它的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相关学术理论比较少。我国研究新闻叙事学的著作只有将索绪尔的话语分析和叙事结合起来的《新闻叙事学》以及主要从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四个方面进行叙事学研究的《新闻叙事学》,前者除了提供对新闻本身的描述之外还将记者个人的认知、社会环境等这些客观的因素也加以考察。这两部著作是在研究新闻叙事领域的两部重要的作品,对于我们进行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对人物报道的新闻叙事研究

  对于人物报道的新闻叙事研究一般都用于典型人物的报道上,有很多经典的报道都是利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典型人物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南方人物周刊》和《南方周末》这些杂志的人物报道分析上,而本文却是从《人物》入手,因为《人物》在后期的发展中联合了《南方人物周刊》等一些杂志,所以具有代表性,其次我们还从它的微信公众号入手,能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紧跟潮流,让受众更加能够接受。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2013年到2020年《人物》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人物报道入手,对其叙事技巧进行归纳总结[2]。其中我们选取了我们认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北京零点后》《顶多读完这面墙,你就死了》《返璞归真》《于是之前往可以开口说话的世界》《我终将离梁庄而去》《北京零点后》《查建英的国家》等等一些文章,在选取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比较具有重大性和影响力的文章,尽量涵盖《人物》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人物报道的各个类型。虽然在选取上会存在一些偏差,对于最终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是仍能在大体上反映出《人物》微信公众号人物报道的一些叙事特征。

  四、叙事结构

  (一)因果线性结构


  因果线性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叙事结构,它是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主要动力来推动整篇报道叙事的进程,其叙事线索是以线性时间展开的,它关注的是一个或者一系列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1]。因果线性结构是人物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特别是在要表现人物特殊的故事的时候,这种叙事结构可以不停地向读者抛出原因,吸引他们读下去。

  在《人物》微信公众号的人物报道中,使用这种叙事结构非常频繁,如在《于是之前往可以开口说话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于是之的病,在医学上叫“弥漫性脑血栓”,通俗的叫法是“老年痴呆”,严重时,他嘴角总在不停地动,像嚼着口香糖。他总觉得口腔一侧有东西,像含个橘子瓣儿似的,需要不断用舌头把它拱开。这种手法非常的巧妙,既写了所报道人物最重要的故事,又在叙述中用人物的性格的线索把它们连了起来。这使得读者在读这篇人物报道的时候,不仅仅是了解到报道任务的生平信息,而是切实地感受到这个人物。这类叙事结构在《人物》微信公众号的人物报道中很常见,还有些报道不是从性格入手,而是从人物的其他方面入手,比如欲望、习惯等等,这样使得报道的人物更加立体,让读者感受深刻。

  (二)复线交织结构

  复线交织结构是在因果线性结构上,同时安排了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叙事线索,这些线索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有几条线索是重叠的,在这种交织的线索中寻找文章的主题,会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并且不会让读者感受到索然无味。

  在《人物》微信公众号中曾经发表过的一篇人物报道《我终将离梁庄而去》中就是采用两条主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它幼年玩伴离开梁庄之后不同的生活轨迹,一条是在幼年玩伴去世之后,主人公到曾经工厂时的感受。这种写作手法,写出了在城市压力的挤压下乡村的落败情景,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时使用这种手法要注意,两条线索之间要有关联,而且要随时有关联,这样才能使得这两条线索更好地交织起来,不会让读者感到唐突。

  (三)聚合式结构

  聚合式结构就是我们平时所见有小标题的那种文章,由几篇小的文章组合成一篇大的文章。其实每个小标题下的文章都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并没有很显著的关联,但是这些文章又与总的大标题有关系,在主题意义上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这种写作手法是人物报道中经常使用的。在《人物》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人物报道中当然也有这种结构的出现。

  比如,在《北京零点后》这篇文章中,关注了一些生活在北京的一些人群,在凌晨12点之后的情况,这些人群包含了很多[5],有出租车司机、保安、医生等等,他们之间是单独的,所以每个小标题下写的都是一个独立的人群,但是它们又与主题——北京零点后,有明显的逻辑联系,所以把这些小的文章凑在一起构成一片大的文章,这类的题材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反映了某些人群的共同特征。

  (四)片段式结构

  片段式结构要与聚合式结构区分开来,上述所说聚合式结构是每一篇不同的写作对象的文章构成一篇大的主题下的文章,而片段式结构是作者把一个大的故事拆分成一个个零散的故事、情节、画面等等,把一切的细节打破,然后再利用自己的线索给它组合起来。这种手法通常不会使用小标题,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拆分和组合的,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想法。但是作者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乱拆分和组合,而是有理由的。比如在《查建英的国家》中就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这种写法能够使得整篇文章语言流畅、优美,能够在细节上更加感受到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如果使用得好,会使得读者认同作者的逻辑想法,从而感同身受。

  五、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在研究人物报道的叙事技巧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物报道离不开时间,叙事更加离不开时间。本文将探索《人物》微信公众号中所发表的人物报道的叙事时间方面的技巧。

  (一)顺序的写作手法

  顺序即叙事的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同步,从头到尾地开展故事的叙述。比如《不知死于何时》中写道:“7月21日下午1点多……夜里11点多的时候……但12点后,人就不见了。”这种顺序的写法会保留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从头到尾地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让读者可以一鼓作气地读完,并且更加有结构性和逻辑性。

  (二)倒序的写作手法

  倒序的写法即把某个故事的某个最精彩的部分提取出来,放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后边再利用顺序的写法叙述故事其他的部分。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者想要突出的部分更加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性,能够让读者一眼就看出来故事的重点是什么。

  六、叙事视角

  任何一篇人物报道的叙事方面都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叙事视角,不同叙事视角会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会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经过叙事来展现出来的,但是因为记者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写出来的人物新闻报道也不同,进而使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报道就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人物》微信公众号中所发表的人报报道在叙事视角方面的技巧,从中总结得出经验。

  (一)隐藏第一人称的记者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在叙事视角中是最常用的,而在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就是以记者为第一人称来叙事,但是这种第一人称是隐藏起来的,这种写作手法把记者的叙事者身份隐藏起来,同时给了他们其他的身份细分,比如观察者、评论者等等,相比第三人称叙述的人物报道,利用第一人称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把记者的身份隐藏起来会更加客观,使得读者愿意相信所报道出来的内容。

  在《人物》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人物报道中,通常都会使用这种叙事视角,虽然隐藏了记者的身份,但记者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被细分了其他的角色。使用这种叙事视角,对于记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如何分到一个除记者之外比较好的叙事者身份是关键的问题。

  (二)使用受访者角度叙事

  使用受访者的角度即固定性的人物视角,从受访者的角度去叙述整篇故事,其实有一点像自传[2]。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加透彻地展现出受访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敞开人物的内心,使得人物报道更加顺利地进行。但这种叙事视角是有风险的,因为我们前面所说新闻报道必须具有真实性,人物报道用受访者的角度去叙事我们如何保证真实性?不可避免,人在描述自己的时候会夸大自己的优点,所以这种叙事技巧适合用在一些具有良好表达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人身上[1],比如《人物》微信公众号之前所发表的一篇对于剧作家麦家的人物报道,就采用了麦家自己的视角来进行叙事,拉近了读者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

  七、结束语

  通过上述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篇好的人物报道背后需要用到很多的叙事技巧,上述只是从大的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其实叙事的技巧有很多,设置悬念等等都是《人物》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的人物报刊进行人物报道时很常用的技巧[4]。叙事技巧用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人物报道是不是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天挺.《人物》杂志人物报道叙事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2]方毅华,孙芙佳.人物类特稿叙事规律探析——以改版后《人物》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01):88-92.

  [3]杨君.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司熠.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的应用[J].传播力研究,2018,027(15):216-216.

  [5]赵泓,陆欣.群像式人物报道策略分析——以《人物》杂志为例[J].中国出版,2014(015):34-37.

  [6]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