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碎片化阅读重构出版链条2015-06-03 来源:河北日报 董立龙
■阅读提示 这是一组人们可能不知道的数据:在中国,逾200万人注册成为了网络文学写手,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网络文学的活跃用户,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到了46.3亿元。 这还只是截至2013年的数据。就在这一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三大互联网企业也先后进入网络文学领域,两年过去了,以上数据恐怕还要大幅更新。 当“互联网+”指向出版行业,无论实体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呈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在产业链最上游,“草根写手”蜂拥而起;在产业链终端,庞大读者群不再被动地接受;在链条的中间环节,按需印刷、移动终端阅读正在成为新的探索。 “草根写手”群体崛起,出版产业链上游生变 蔡忆云带着自己的小说和剧本,出现在了天津卫视4月21日播出的创业类节目《藏龙卧虎之创战英雄》中,她希望建成一家影视工作室,以40%股份换取150万元的投资,然后把自己的作品拍成影视剧。 “你曾经有哪一部剧本被拍摄过吗?” “没有。” “你这些小说发表过没有?” “发表过4个,在起点中文网上。” “那在网站上的点击率是多少?” “没有。” 尽管面对节目中导师的提问,蔡忆云连着回答了好几个“没有”,但这位小店主在镜头前却并不气馁,“我觉得人不是从娘胎里生下来就是名人,好多写手,包括郭敬明,他也是在网上游走了很长时间之后才有名气的,才被大家称为‘作家’,而我才刚刚接触网络文学。” 年届五十的蔡忆云曾在石家庄市邮政局工作,而今经营着几家小店,包括在省会裕华路和青园街交口的一家乡村烤鸡店。开店之余,她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去年她把其中的4部放到了网上,一年时间过去了,到目前虽然总点击量只有27次,但蔡忆云决心在网络上追逐自己的作家梦,而支撑蔡忆云敢于追逐这个旁人看起来难以实现的梦想的最重要因素是互联网。 不过,她可能还不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国内的网络文学作者注册量已超过200万人。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几乎所有的文学爱好者,不管身处什么样的阶层,都能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壤,用文字去播种和耕耘。 但耕耘未必就会有收获,这也是一个呈现金字塔结构的群体。200万名网络文学作者中,有10万名坚持在写,并且有了经济上的收入,而其中只有两三百人成为了顶尖的知名写手。至于“大神”级人物,据说10万名写手中才会产生一位。 互联网是容易创造神话的。2014年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三甲,“唐家三少”、“辰东”、“天蚕土豆”的版税收入分别达到了5000万元、2800万元和2550万元。这样的神话持续激励着更多写手进入这个领域。 但这个群体仍旧习惯被视为“草根”,甚至为了与传统文学的作家相区别,他们更多的时候被称为网络写手。不过,近来有些情况似乎也在发生改变。 2014年共有24位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协,加入各地作协的网络作家超过100人。在中国网络作家协会紧锣密鼓筹备之际,有些省份瞄准机遇先行一步。浙江、上海、广东等地的作协率先成立了网络作家协会,北京、江苏、河北等地作协也建立了网络文学专门的工作机构和部门。 5月15日公布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中,中文在线等网站申报的《战长沙》、《江湖凶猛》、《战起》、《太太万岁》和《文化商人》共5部网络长篇小说入围。 这个群体的崛起,已经并且还将进一步改变出版行业的生态,他们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上游,他们中很多人拥有着传统文学作家难以企及的读者群,他们甚至创造了新的出版形式。 由起点中文网于2003年首创的收费阅读、与作者分享收益的赢利模式,尽管只是千字2至3分钱的价格,但已然成为世界数字出版广为认可的商业模式之一。 碎片化阅读盛行,阅读软件大行其道 5月28日下班时间,等公交车的间隙,省内某报的编辑朱女士又掏出了自己的电子书——这位爱书人士,正在以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每天能有2小时用来读书。 像朱女士一样,电子阅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选择。来自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网络文学活跃用户达到4.3亿人。 而2013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6亿人,这意味着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阅读网络文学。以网络文学用户年均增长约20%的速度来看,该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15年年底,网络文学活跃用户将达到6.2亿人。 业内人士认为,网络文学最主要的创作群体和内容来源于“草根文化”。因此,网络文学能迅速获得草根群体认可并发展起来。同时,在创作和阅读的交互过程中,更多草根群体的生活、消费甚至心理诉求,被反馈并吸收到网络文学中,形成了供给闭环。由此,个体的草根诉求经过艺术加工和群体创作后,更容易获得共鸣,进而更广泛地影响着越来越大的阅读群体。 数据显示,网络文学读者主要为18-35岁的年轻人,其占比超过80%。同时,随着智能机向低龄用户渗透,18岁以下网络文学用户占比较之前有所提高,2013年占比已接近10%。 “现在的时间完全碎片化了,只有通过超长篇的作品才能把我们的碎片化时间整合起来。”一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认为,“不论是500万字、700万字还是1000万字的小说,只要有时间我就拿出来看,这样一整天的所有碎片时间就有效化了。” 各种手机端网络文学应用软件的出现,为这种碎片化阅读提供了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这类软件的使用率已达到46.5%。“我从2014年起,看电子书的比例超过了实体书。”朱女士向记者推介了一款电子书阅读器,这款使用电子墨水技术的阅读器售价仅499元,而且不像手机屏幕那样刺眼。 她认为,自己手上的阅读器,也许将是实体图书的未来新载体。 网络文学读者的职业主要有哪些?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读者的职业以工人、服务员、营业员以及学生居多。这样的读者群,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作者的观念。 “网络文学作品创作,需要有代入感,需要不一样的互动。”一位知名网络作家这样解析网络文学创作秘笈,“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生态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文学中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所谓代入感,就是读者喜欢看与自己相近的人物逐渐成长,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读者从底层挣扎向上的感受。” 另有网络文学作者介绍,会为读者改变情节设计。他说:“实体小说是一个人在写,网络的小说是我们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很可能10个人、100个人、更多人在写,所以从内容的丰富性上和贴近性、现实性上要高。” 实体书电子书双选,按需印刷时代降临 曾几何时,让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是很多人的梦想。 因为实现了这样的梦想,《明清易代》的作者吕向辉日前受访时,依然能清晰回忆起当初的惊喜。 在省直某事业单位工作的他喜欢明清史,他一边读史一边做笔记,最后写成了百万字的社科类“科普读物”——《明清易代》。 “好的出版社门槛会高,次的可能要花钱买书号。”当感觉直接找出版社无望时,吕向辉把作品陆续放到了网上。大概过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找过来了,说:“停吧!别发了,我们给你出版!”2012年年底,吕向辉的著作面世了,还被列入了这家出版社历史小说馆的系列作品之中。 吕向辉执着于出版实体书,河北作家何常在也在向实体书回归。5月29日下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书他不一定先放到网络上。 从青春文学作者到网络“大神”,再到畅销书作家,何常在已经具备做这种选择的实力。5月15日公布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中,他的长篇小说《胜算》一并入选。 2014年,何常在连续出版了《运途》、《交手》、《高手对决》、《前途》、《胜算》、《武动苍穹》等12部实体书。 和部分网络文学作者不同,何常在的作品印成实体书之后,依然受到读者欢迎,其中的《问鼎》上市以来,销量已突破60万册。要知道,在实体出版中,一部传统文学作品销量达到3万册就已经算是畅销书了。 面对何常在这样的作家,出版社也能做到心里有底。因为对于出版社来讲,库存是一项重大困扰。 据报道,2013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历年累积的库存已经达到了884.05亿元。同期对全国40家出版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存销比达到了惊人的8∶2。 当“互联网+”指向出版产业,根据作品的所受关注度实行按需印刷,被认为是出版社要做出的选择。 业内人士指出,按需印刷可以实现订单式销售,变先印刷再发行为先发行再印刷,可有效减少库存风险。同时,一些断版书的市场需求、专业书籍的窄众特性,都可以借由按需印刷来提供。 在一家已经开展按需印刷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按需印刷的生产链上,他们其实只是一个中间机构:对上,获得出版社的图书授权;对下,接受读者的订单,然后就做一本令上下都满意,自己也能获得收益的定制版图书。 ■访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常在: 网络文学最大好处 是与读者互动 何常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腾讯文学及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原名崔浩,曾写小品文及美文,2009年触网写作。作品《胜算》入围日前公布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新闻纵深:有报道称,您成名于自己的第一部网络小说《人间仙路》,是这样吗? 何常在:这是我的第一部网络小说,但第一部是失败的。我采用了半文半白的写法,大概写了160万字,很飘逸,但这不适合网络读者,他们需要的是爱恨情仇,是非常痛快的那种表达。 我的第二部作品《官神》,后来以《问鼎》为名出版的实体书,才是我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至于成名,我最初是写诗歌的,三大诗歌刊物中的两个刊登过我的作品,我20多岁就加入了河北省作协。后来,写小品文及美文,还成为了《读者》杂志社首批签约作家。 新闻纵深:相对于以前您所从事的传统文学,在网络文学领域,您觉得读者对您的创作影响大吗? 何常在:有人说,网络文学是在讨好读者。那么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自己放得太高了。传统文学是不会考虑读者的存在的,只要闷着头写就行了,因为有人养着作家。但网络文学不一样,首先是生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讨好爱人也好,孩子也好,都是一样的,你对他好,他才会对你好。 网络文学最大的好处就是与读者互动。一部作品出来之后,即便得到再多的奖,如果没有读者看,那也没用。 我的作品《官神》曾经两次杀入起点文学网“月票榜”前十名,那可是真金白银啊,是读者心甘情愿掏钱把你推到那上边去的。对人来说,最难得就是掏钱,你必须写得好,把读者感动了才有这样的可能。 新闻纵深:据说,有些网络写手会根据读者的要求改变剧情设计,您有过吗? 何常在:我不会的,我不会为了几个读者而忽视更多读者的需求,要知道,大部分读者是追随着你的情节走而不会发出声音的。 因为有了与读者的互动,网络文学情节的设计需要比纯文学写作更具智慧,因为如果被猜中了,那也就没有意思了。为了让情节的发展处于读者意料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写作需要不断和读者较量智慧,也可以说在不断角力。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