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人

2015-06-04 来源:新闻与写作

  汤计,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政文部主任、高级记者,是牛玉儒、呼格吉勒图案的最早报道者。2015年1月22日,中共新华社党组决定给汤计记个人一等功;2015年2月2日,经中宣部批准、中国记协专门召开会议授予汤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汤计“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给我出了一道命题作文:“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人?”我既不是中国新闻界的泰斗,也不是中国新闻界的权威,由我来做这样的文章题目有点大。但是,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记者,还真想留点寄语或经验给小同行们。

  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写、写什么?但凡喜欢新闻写作的人,八九不离十的都是新闻业内人士,我不能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更不能在一个强调“自我”的时代喊口号。

  在互联网时代,在自媒体时代,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已经使媒体人不能简单的以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报社记者、电台记者、电视记者等分类了。所有的媒体都进入了“复合”时代,所有的记者都讲“复合型人才”。

  但是,无论新闻传播手段如何多元,无论新闻采撷的手段如何多样,都无法改变 “内容为王”的新闻传播规律。所以,寻找、发现、采写、发布对社会最有益的新闻,是媒体人永远不变的定律。

  我思之再三,决定把正在编辑即将出版的一部书稿的“节选”,拿出来与新闻爱好者分享。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一个新闻“战例”,让大家从中体味怎样做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怎样做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媒体人。

  我与呼格案被人们广为传颂后,新华出版社决定将徐光、张永杰编辑的《至善至伟——一位功勋记者的新闻是怎样产生的》(暂定名)作为2015年的重大项目推出。该书涉及舍小我才能成大我——“草原好干部”牛玉儒和郝万忠;以法律为最高信仰:呼格吉勒图案始末;为人做官要保持初心秉持素心: 王木匠“神话”的破灭;“雾里看花”更要擦亮双眼:“万里大造林”案警示;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草原贪官众生相、厚德载物亦载权等内容。这些都是本世纪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在此基础上,加入我对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所感、所思、所悟编撰而成。震惊全国的“伊利5高管被捕事件”就是这部书的一个章节。

  关于伊利高管事件

  2004年,伊利集团原董事长郑俊怀等人违法挪用资金问题暴露;8月中旬,中国证监会派调查组进驻伊利集团调查有关问题; 9月中旬,调查工作结束。12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依法逮捕了郑俊怀等5名伊利高管。

  编者:伊利集团是我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股份又是我国A股市场上市的公众企业,多名企业高管被抓那是不得了的事件,新闻媒体一定会抓住这样的热点新闻不放,您当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介入到这个案件报道中的?

  汤计:2004年12月19日,南方的一家媒体披露了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等5名高管被抓的消息,因伊利集团是在A股上市的公众企业,这条新闻不仅把国内近百家媒体召唤到了呼和浩特,也把伊利股份在A股市场上砸到了跌停版。伊利集团危急,百万奶农危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受命迅速跟进这一突发事件,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引领舆论。

  编者: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引领舆论?近百家媒体的记者在呼和浩特展开新闻大战,您凭什么能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引导舆论?

  汤计:伊利集团的背后不仅有百万饲养奶牛的农户,还有千千万万以运输、销售伊利产品为生的工人、商户。伊利是一家“死不起”的公众企业。我当时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我牢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决心以“真材实料”引领舆论。在众多采写“伊利高管事件”的记者中,我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所以,我要以其他记者采访不到的新闻,我要以“新华社记者”的公信力,我要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权威信息,引领国内外舆论走向。我深入到伊利集团公司的各大事业部、生产车间,深入到办案机关,针对社会各界与股民关心的问题进行采访。

  最初的十几天,以发布权威消息为主。我通过采访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并说服检察机关领导,把可以公布的案情由新华社向社会公布。比如,郑俊怀等伊利高管为什么被捕?潘刚等伊利其他高管有没有问题?郑俊怀等伊利高管被捕后伊利的生产经营运转正常吗……诸如此类人们关心的问题。新华社每天发布的“伊利高管事件”的权威信息,成了各媒体报道“伊利高管事件”引用的核心内容。舆论被引向了正面,稳定了人心,增强了投资人的信心,进而稳定了伊利股份在A股市场的股价。

  编者:新闻的终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好记者一定要关注新闻的终极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传播性上。我们在编辑您的新闻作品时,注意到在2005年1月10日,也就是郑俊怀等高管被捕后的第23天,您才开始发表第一篇深度调查报道《从伊利“高管事件”看企业“英雄领袖”时代的结束》。新闻是有品格的,它不是猎奇的工具。从您的新闻作品中,我们感受到那种顶级记者与顶级新闻的气度和恢宏。郑俊怀倒了,伊利集团没有倒。

  汤计:一方面,伊利集团当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拥有稳定的组织管理架构,所以郑俊怀倒了伊利不会跟着倒;另一方面,自治区党委和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件案子时,本着“问题要查,企业要保”的原则,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伊利很快渡过了难关。清除了企业蛀虫,伊利的班子更健康,企业的经营业绩更好,记者要把伊利的好消息告诉公众。2005年4月26日,我又采写并发表了长篇通讯《伊利——还有多少“意外”让人等待?》

  编者:以郑俊怀为首的伊利集团公司5名高管因涉嫌职务犯罪被检察机关抓捕以后,全国人民在关注这个案子进展的时候,也一直心存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伊利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有中国“乳业教父”之称的郑俊怀怎么会落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汤计:伊利从一个资产只有几十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巨头,郑俊怀确实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没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伊利不可能在股份制改造中吃掉比伊利大得多的国有企业青山乳业。正是在呼和浩特市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伊利才能一路高歌猛进地完成兼并、重组、上市。

  同时,郑俊怀也因为伊利的大发展,收获了巨大的荣誉和利益。我们说伊利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郑俊怀等一班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艰辛付出,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伊利是国家的,伊利是公众的,伊利不是郑俊怀的,是党和政府为郑俊怀提供了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

  郑俊怀为什么会锒铛入狱?我以为他对自己没有清醒认识。一是他居功自傲,把伊利的发展和壮大归功于自己,对公司每年给付的800万元年薪和业绩奖励不知足,思想上总认为企业亏了自己。同时,他在担任伊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后,掌握了公司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助长了他的骄傲与跋扈。二是围绕在郑俊怀身边的,能够被他信任的,都是一些溜须拍马的“马仔”,而不是坦荡、正直、诚实、智慧的幕僚、同事。当初那些与郑俊怀共同打拼,敢于说真话报实情的班子成员,当他拥有了绝对权力以后,他对这些与之患难、与之创业、与之拼搏的兄弟,多了疑心、多了防犯、多了挤压、多了打击……最终,他在公司内部失德,造成了班子严重失和。在他即将从伊利董事长跌进监狱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有多达14位总裁或副总裁被其“拿下”。

  当一个个为人正直、为企业发展殚精竭虑的高管被郑俊怀排挤离开伊利的时候,郑俊怀实际上也挖好了掩埋自己的坑。自古以来,江山家国,德者居之。孟子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既是处世之道,也是为人之德。这种道与德,既非为周围人、小团体盘算的小恩小惠,亦非沽名钓誉的虚情假意,而必是为公之大德。为了把这一惨痛教训告诉社会警醒世人,我在郑俊怀于2005年12月31日获刑的时候,写出了《功臣罪人仅一步之遥 伊利前总裁栽于绝对权力》的长篇通讯,于2006年1月1日发表。

  作为一名老记者,我的寄语是:新闻报道,一定要关注老百姓利益,一定要着眼于社会效益。“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屈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人们常用这句话提醒记者下笔应谨慎。我对伊利高管事件的报道,始终坚持“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的原则,力求每一篇报道都经得起检验。伊利集团的兴衰成败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民族工业、关系国家利益,对郑俊怀等5名高管事件的报道,出发点与着眼点都要以有利于伊利的平稳发展为先,都要以减少社会对伊利的负面影响为先。在伊利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新闻工作者要帮忙不添乱,使伊利能够平稳度过这段非常时期。

  媒体人比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今天回过头来看伊利,2014年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为544.36亿元,比2004年的87亿元增长了多少亿?如今的伊利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美国有加工厂,在奶牛大国荷兰有产品研发基地,中华民族不应该为有这样的民族工业而自豪吗?新闻工作者不应该为这样的民族品牌保驾护航吗?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党的新闻工作纪律,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国家秘密。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深入、翔实、权威的调查稿件,也才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才能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达到新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的目的。媒体人一定要不断地加强政治思想品德的修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诱惑。要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责为民所担、魂为民所立,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记者。我以为,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媒体人。

  (汤 计: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政文部主任、高级记者)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