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 从三星堆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背后的动因

2021-04-23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聂慧超

《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万娇著/科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220.00元/ISBN:9787030662521

  结缘 坚定接棒三星堆研究

  从路人到学生再到副研究员,万娇选择该研究方向的契机与她的兴趣与担当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与自己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

  万娇回忆道,2001年,她报考了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在本科阶段,由于自己所积累的学识储备和考古经历十分有限,万娇只选取了三星堆祭祀坑中的最具特色的青铜人体造像进行研究。为了进一步丰富学识,她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一直关注西南、关注三星堆的孙华教授。课上课下,老师经常与学生们讨论一些关于三星堆的新观点,解读相关的新材料,促使万娇对于三星堆产生更加深入且持续的了解,并启发她在撰写毕业论文《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中,学会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探讨一个小区域内文化发展的过程,这场治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为其日后研究三星堆提供了一定经验。

  毕业之后,她来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西南考古的研究方向成为其主要的工作内容。除了出于自身浓厚的兴趣外,西南区域文化遗产的丰富以及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推进,也成为万娇选择西南考古的动力。万娇表示,梁启超先生曾说:“旧史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遂致吾侪所认为极重要之史迹,有时反阙不载。试举其例:如巴蜀滇黔诸地,自古本为中华民族文化所未被,其次第同化之迹,治史者所亟欲闻也。”而西南考古正可以补梁先生的遗憾,探寻巴蜀滇黔融入中华文明的轨迹。

  在摸索西南大地的过程中,三星堆在万娇心中绽放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以及风格独特的青铜器群,一直是四川考古的一段传奇,那时三星堆的考古工作没有像近几年这样深入开展,加上自己当时对三星堆遗址研究工作还不甚了解,这使三星堆蒙上一层神奇又神秘的面纱,自己不自觉地被其吸引。”

  自此开始,万娇以三星堆遗址为切口研究成都平原文明。那么,三星堆与同一区域内的其它文化相比有何独特性与代表性?它揭示了成都平原文明在多元中华文明中具有怎么样的地位?

  面对这些疑问,万娇告诉记者,成都平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平原的考古文化一直与中原文化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又独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而以三星堆遗址为切口看待成都平原文明进程,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三星堆遗址是目前发现成都平原夏商时期等级最高的区域性中心聚落,也代表了同时期成都平原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为我们揭示了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高度。第二,三星堆遗址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的遗址,通过它可以串联起成都平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第三,三星堆遗址的堆积非常丰富,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各个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第四,从目前的分析看,三星堆应该经历了从聚落、都邑到普通村落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成都平原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变化的集中体现。在成都平原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三星堆遗址的兴、盛、衰与宝墩古城的没落和金沙遗址的崛起相呼应,共同构成成都平原史诗般的文明进程。

  基于深厚的文化理论积淀,万娇在《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中,通过对三星堆遗址陶器序列的完善和空间结构发展的分析,推测复原了三星堆“城长”的过程。此外,还通过对三星堆城市结构的还原、成都平原遗址分布和某些独特遗迹现象的分析,推测在三星堆甚至成都平原迈入文明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希望以此增加读者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期待 别被困难挡在门外

  《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这本书的出版并不容易,历经数年的打磨才得以面世。万娇透露,内容最初是以她的博士论文为初稿,从2012年开始准备,2014年开始写作,2015年写成毕业论文,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地不断积累,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开始断断续续地对内容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于2020年全部完成。

  而创作过程中,研究材料不足成为最大的困难。尤其是水利的那一部分材料的缺失,导致研究者对于遗产的理解深度不足,一些结论存在推测的成分,这也成为万娇在此项研究中的遗憾所在。她认为:“三星堆有很多遗迹和遗物,我们暂时还不能理解,但就我们能理解的部分,它并没有超越同期的其它文明,也没有领先于中原的夏文化和商文化,还在地球引力场的范围内,还在中国青铜技术的范围内。这些年我国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如石峁遗址等,不断刷新了我们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且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现在仍然处在新发现、新材料的探索过程中。”

  然而,在对《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的研究局限性有着清醒认知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其科学与文化价值性。

  在万娇看来,该书与市场上的相关书籍相比,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创新性与价值性。尤其在核心内容方面,该书凝聚了四川考古尤其是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的成果,尤其是以下三个部分:以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为主,串联和细化成都平原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分段部分(第二、三章);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的时空框架分析,还原三星堆遗址从聚落到都邑的聚落结构和聚落发展过程部分(第四章);通过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梳理、遗址时空框架的分析,探讨成都平原的文明进程和背后的动因部分(第五章)。除了三星堆之外,该书主要还讨论了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古城群和以金沙、十二桥遗址为代表的遗址群,每一条引用的资料、图片背后,其实都有一群考古人在默默的付出,为其价值意义“增砖添瓦”。

  另外,该书的出版不仅凝聚了几代考古人多年来的心血,还承载着其对三星堆遗产价值进一步挖掘的信心,以及对考古研究新发展的满怀期待。“文化的发展和展现是表象,无论是讨论考古学文化序列还是聚落等级和结构,三星堆遗址都是绕不过去的一环。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需要我们去认识和理解,但不能脱离现实地去拔高它。而想要了解三星堆遗址、了解成都平原,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答案。但答案并不是凭空推理出来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几代三星堆考古人的共同努力之上。希望该书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对西南地区、成都平原以及三星堆文化感兴趣的考古专业人员,也希望提供一些供大家批评指正的‘靶子’,让更多的考古人和科研工作者携手斧正,推进对三星堆遗址的认识,甚至促使其共同探索和求证文化发展的动因。”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