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丽霞、宋旭华:浙江大学出版社
主题出版一般如此定义:“主题出版是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大局,就党和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而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自2010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主题出版工作进行部署以来,主题出版成为我国独特的出版业务板块,并成为出版市场较为突出的增长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学出版社脱胎于大学,其性质是由大学主办并参与社会出版服务的出版机构,主要宗旨是服务高校教学与科研。大学出版社如何在主题出版中发挥自身优势,正确处理学术出版、教育出版与主题出版的关系,在学术出版与教育出版领域打造一批主题出版精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大学出版社从业人员亟须思考的问题。
1.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
学术出版通常指代表学术研究前沿的期刊论文、专著和学位论文的出版。一般认为,学术出版属于专业出版的领域。也有学者提出“亚学术出版”这一概念,即指由学者撰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学术含量、用大众化的语言来阐释和表达的出版物。在我们看来,“学术出版”可定义为:学术出版是以繁荣和兴旺学术为目的,以专业性和学术性信息为出版内容,面向大学及以上层次的读者,并主要通过专业营销渠道销售的出版活动。在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之后,对于主题出版和学术出版的关系可以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其一,主题出版和学术出版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概念,主题出版基于主题,而学术出版基于学术,前者依于内容,后者据于性质。其二,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虽相互独立,却又互相交叉。主题出版需要有学术的支撑,而学术出版也有着符合主题要求的部分。因此,从广义上看,学术出版中符合党和国家政策要求的、社会效益好的出版物,都可被视为主题出版中的学术出版;而从狭义的角度看,围绕主题出版策划的回应国家重大关切的学术图书也可被视为主题出版中的学术出版。因此,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在选题上存在互相渗透的理论逻辑。
2.教育出版与主题出版
教育出版通常指教科书、教辅读物、教育研究及教师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图书的出版。从行业实际来说,我国有教育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两类。大学出版社有教育出版的实际功能和业务内容。大学出版社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依托于大学、服务于社会,在两个效益的综合考评体系下,教育出版尤其是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出版及其服务,往往成为大学出版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主营业务。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出版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教学模式与商业模式,如电子课件、网络公开课、在线教育、教育资源包等,打破了传统的出版形式,在业务形态、实现渠道、过程支持等方面实现了创新,走上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的道路。
教育出版首先具有舆论导向功能。如同坚持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学出版社也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社方向。主题出版恰恰是教育出版尤其是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遵循的主线,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内容上,无论是科技类教育出版、通识教育类出版,还是“马工程”教材出版,都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的政治导向,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人文观、政治观。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专业重点教材的出版,需要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以“马工程”为引领,在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旗帜鲜明地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二,在形式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样式,及时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拥抱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机遇。主题出版的落脚点是主题教育的成效,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形式的创新,才能最终实现内容的创新,形成符合当代需求的知识体系,最大范围地争取读者,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