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海博物馆、王煜、叶冲/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2月
《中国古船录》是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精心之作,航海博物馆将数年来研究中国古船的思考与心得进行了系统地整理与总结。本书是当前船史学界收录古船条目最多的一本著作,而对于我这个年轻编辑来说,责编这样大气又厚重的著作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历史上我国曾是航海大国,有过令人刮目相看的辉煌时期,造船有着毋庸争辩的光荣篇章。纷繁众多的古船船型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布于不同的水域地域,加之沧海桑田的历史与地理变迁,使得古船资料分散、难懂甚至失传,查阅相当不易,搜罗更难,长期以来,对它的发展、演变、兴衰等缺乏全面的综合剖析与贯通。因此,系统地发掘和整理这些船名、种类、船型,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与中国航海博物馆一拍即合,花费数年之功才有了这本具有实用性、资料性和学术性的《中国古船录》。
“痛并快乐着”的出版过程
从初见书稿的“怦然心动”,到阅读时的“快感跌现”,我与《中国古船录》开始了缠绵的 “蜜月期”。翻阅书稿,我国数千年的舟船舰艇历历在目,尽收眼底,仔细品读更是从头至尾感受了中国船舶的发展史,可谓集中国历史上船型之大成。它客观、准确、科学、全面地反映出各种船舶的历史风貌和我国造船技术变革的历程,也表现出我国人民在船舶发展史上作出的独特贡献。
但很快,随着编校的继续深入,巨大的文字量和审稿的反复进行,让我感到“甜蜜”是短暂的,前期朦胧心动的感性认识逐渐沉淀为理性认识。要使书稿质量达到“完美”的境界,作为责任编辑就必须要发挥主体作用,对相关环节多一份责任与“苛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引用了诸多古籍、方志和考古发掘资料,所参考和使用的各类文献资料近1300篇,而这些资料的核查和考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这也自然成为了编辑出版《中国古船录》时一个必须要“闯过”的难关。核查引文费时费力,必须下笨功夫,无诀窍无捷径,只有老老实实地细读,认认真真地对照,反复核查做到一丝不苟。求真,引有所据,是我们核对引文的根本原则。由于版本不同,一段引文常有义同字不同的现象。为了搞清该选用哪个字,常常需要带着书稿找作者当面敲定。最终,核查订正了上百处别字及不规范用字。对于有疑问的引文,我们都做了标注,并让作者仔细核对。同样,作者在稿件的处理上也极其认真,除了对所有有疑问的引文重新核对外,还对我们修改的一些不够恰当的地方一一提出了意见。秉着同一精神,对书中涉及的所有内容,我们都逐字逐句仔细审读和修改,利用大量工具书进行核实考证,保留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容,删去古文中所引用的一些丰富想象的描绘,以最科学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确保图书内容的“科学性”。
《中国古船录》的封面设计和选纸打样过程也是曲折反复的。封面是图书的外在表现,它既要与内容相吻合,又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能有历史厚重感和代表性,但让人看了以后没有距离感,又有十足的趣味去一探究竟,同时也兼具实用性。对封面的“苛求”,有助于提高艺术的表现力。本着这样的想法,在文案的选择上,除了一些必备的书名信息,我们还特意选择了《厦门志》的一段内容。这段文字里的信息非常凝聚,首先介绍了我国典型木帆外观船饰的地域特点,其次表现了《中国古船录》对细节内容的囊括,最后体现了本书的研究价值。这不仅“高大上”,更是“多内涵”。封面文案确定后,这本书在封面设计上的实现,却是几易其稿,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才拿到比较满意的方案。刚开始的设计是常规的学术图书的操作思路,选取了内文中的典型船型做主图,同时采用偏质朴的颜色做主色。这款设计不出错,但却出不了彩,提不了气,比较常规和平庸,讨论过后果断放弃。接下来我们尝试在设计稿中加入一些中国古典元素,特意突显和贴合了书名,比较复古、怀旧,特色明显,但是整体感觉稍许厚重,细看之下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在封面设计几近陷入僵局时,我们索性推翻重来,抛开了原有思路,打开格局,采用“船水相依”的想法,用弯弯曲曲的细线代表江河,选择典型船型按照南北方位排布在我们绘制的“水面”上,色调也大胆采用了枣红色,既醒目,也很稳重,整个画面充满了时间和空间感,像有着满满的故事等待诉说。为了能够将大气、高雅、有水元素的设计理念完美地“跃然纸上”,在封面选纸打样的过程中,我们也是一遍遍尝试,一次不满意,再来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再来第三次……就这样,在征询社内外众多资深美术编辑的意见中,在一个个封面打样的尝试中,在失败后想努力找到更好的激励中,我们才找到了心中最满意的方案。
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延续
近一年的编辑过程结束了,回想起来,是痛并快乐的,在编辑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稿件总是反复修改,迟迟不能发稿时,看着出版进度表,我也焦虑过,这时候,社里前辈老师帮忙出谋划策的同时又反复叮嘱我不要着急,一定要保证书稿质量。看着如期出版的《中国古船录》,那些编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都成为我最美好的记忆,这些收获更是我可以受益终身的。总结来说,我有以下的收获和体会:
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一本图书优劣与否,除了离不开作者的辛勤编写外,更与责任编辑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在《中国古船录》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全面锤炼和提升了我在编辑出版方面的各项能力,如选题策划能力、沟通谈判能力、项目运作能力、时间把控能力、文稿撰写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等。过硬的编辑素养与能力肯定不存在于一朝一夕间,这需要编辑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努力提升,扩充知识储备,与时俱进,优化改进,拥有真正“纸上谈兵”的能力,对书稿和项目的驾驭得心应手。
二是要有扎实的奉献和工匠精神。通常读者在选择图书时更多关注书稿内容本身,常常会忽略编辑人员的存在,责任编辑更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但这个过程其实是幸福和快乐的。一本好书,往往凝聚着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心血,在作者背后,编辑应该充当好“无名英雄”,当稿件交到编辑手中,那就是一份信任和期待。因此,编辑应该慎重对待,认真编辑好每一本图书,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保证图书优质高效的出版;在编辑过程中更要有一种工匠精神,让“追求极致”的思维指导日常工作,将精益求精、严谨专注、追求完美内化为编辑的品质,使其成为一种信仰,把编辑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在面对琐碎、繁重的编辑加工工作,对稿件内容、形式、观点、体例等都要认真规范要求,把好稿件的政治观、知识关、文字关,力争字句斟酌,通顺连贯。
《中国古船录》出版后,受到了船史界的多方关注和肯定,考虑到古船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其本身,更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故而包含的潜在读者也是多样的。在后期的图书宣传中,我们也会从不同读者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将这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科技类好书”推荐给更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