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创新传承红色精神 立体化制作 趣味性讲解

2021-05-1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陈琦 陈茜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形成、发展过程中淬炼出来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中国共产党始终非常重视新闻事业发展,我国新闻媒体因党性而独具的红色基因,使其义不容辞地站在传播红色文化的最前端。

  传媒学科转型发展与时代的改革息息相关,在如今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时期,传媒教育更应以创新精神来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传媒教育中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育人方法、形式、途径,取得了实效。

  新技术赋能红色文化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助力之下,我们进入了一个传播渠道更加广泛、传播影响力更加深刻的全媒体时代。在以新技术为引领的创新驱动的传播格局下,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传播条件。

  作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一份独有的记忆,在全媒体时代,传媒教育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应该依托于新技术,拓宽展示的方式和渠道,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红色文化传承与共享平台小组创立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共享平台,并主要分为虚拟地图、虚拟展馆、红色印记和我的主页四大模块,通过划分不同的功能模块,提高小程序的体验性和交互性。此平台通过将现实红色文化展馆虚拟化和数字化,开拓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将新技术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趣味化的交互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为红色文化传播增添新动力,在理论联系实践中,加强传媒学生的思想培养和实践操作。

  转变叙事话语方式

  “讲什么”是故事事件的原材料,而“怎么讲”则是以叙事话语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呈现。同样的故事因为其叙事话语的不同可能会造成其传播效果的差异。要想使得红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领会。这就要求传媒学课程需要将原本生硬枯燥的说教式叙事话语向生活化、网络化转变。另外,传媒学院在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中还可利用“草根明星”的强大影响力,善用俗文俚语和修辞手法,用举例子、讲故事、唱红歌等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熏陶。

  例如,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共青团西北政法大学委员会联合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讲述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体的“百名大学生讲党史故事大赛”作品征集活动,并整合司法与传媒多方力量,将法学特色和西部地域特点体现在此次的建党百年故事讲述活动中,同时鼓励学生自己作为主持人讲述建党百年中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故事,运用Vlog、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创作,用讲故事这种喜闻乐见的叙述方式生动呈现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宣扬红色文化,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另外,通过邀请具有独特青年亲和力的主讲人对红色故事、遗址、展览馆等进行讲解,加深红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深化红色文化在其心中崇高的印象,形成主动真诚接受红色教育的新热潮。

  强化实时交互能力

  文化的叙事载体和空间环境,影响着受众的接受理解程度。红色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注重交互可视化的呈现。AR、VR等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的内容输出方式并且可以多模态、立体化地呈现红色故事。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下,传媒学院应加强对于互联网与数据技术相结合的认知,努力培养出适用信息在一个多维空间中进行更为广泛传播的传媒人才。这就要求在传媒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与受众互动的重要意义,因为受众的反馈是衡量媒体传播效果的信息来源。同时在接纳受众提供的反馈后,合理灵活调整自身的传播策略。

  传媒类高校在红色教育传承与传播中,可通过依靠仿真虚拟实验室、全景演播室、大数据等融媒体实验室丰富红色节目的制作形态,以绚丽的虚拟场景以及多媒体互动系统,使得节目形态更加鲜活灵动,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观赏性。例如,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的宝贵经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在去年发起并主办了“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十校联合直播活动。这种以直播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知识讲学,很好地与屏幕后的受众进行了互动,并且主播可根据留言,灵活调整其表达方式与内容,又突破了与受众间的时间、空间限制,增强了其视觉感与红色渲染力。

  多媒介拓宽传播渠道

  在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下,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协同发展是实现新闻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媒体融合是全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为强化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效果,对融媒体背景下的“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的适时适度利用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其信息收集、精准推送等特点适应了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消费方式。传媒学院应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传授学生如何发挥融媒体矩阵的优势,将深沉久远的红色文化通过多媒介传播渠道进行推送与展示,以此了解对于重大主题报道的方式方法。

  如今高校传媒专业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失衡的现状。因此,在传媒教育中专业课程应更加侧重对实践课的设置,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应突出学生参与,创新理念和内容,多搭建大学生群体便于参与的平台、多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红色文化传播的系列活动办成大学生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大课堂。另外,鼓励学生在课下参与各大媒体平台开设的红色文化专栏话题等。

  结合当下全媒体传播的趋势,媒体要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自主创新,同样,传媒教育也要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利用多样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培养出能生产优质传播内容符合我国新闻事业需要的传媒人才。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