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OSID开放科学计划”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1-05-17 来源:《出版与印刷》
  【作 者】施其明、郭雪吟、刘琦: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

  【摘 要】科研诚信是我国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文章以我国目前在学术领域推行的“OSID开放科学计划”为基础,结合相关案例,从数据与内容开放、学术交流开放、学术评价机制开放三个角度研究该计划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开放科学;开放科学计划;OSID;科研诚信;学术期刊

  2020年3月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我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所系,也是世界发展大势所趋。而科研诚信则是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用以保障科研诚信行为。例如,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严厉打击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2021年3月,教育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三十三条“学术不端处理”规定:学位申请人在学位授予单位学习期间以及学位申请、同行评阅、答辩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作伪造假等行为,学位评定委员会可以作出不授予其学位的决定。这些举措都彰显了我国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重视。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学术科研领域也逐渐和数字化接轨,变得更为自由、开放,迈向合作与共享之路。在此背景下,“开放科学”理念深入人心,并在多个国家的学术领域得到推行和实践。

  目前,国内外对于“开放科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只有相关机构与学者的阐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开放科学”定义为研究人员、政府、科研机构或科学界努力使公共资助的科研成果(出版物和科研数据)在没有或最小限制的情况下以数字化形式公开获取,以促进科研的透明度,从而提升科研协作和科研创新水平。[1]欧盟委员会则将“开放科学”定义成通过数字工具、互联网和媒体,传播科学研究并转化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为科学合作、实验、分析提供新的工具使科学知识更易获取,让科学研究过程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和有效。[2]从以上定义来看,“开放科学”主要崇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倡导更加包容、合作、透明的研究世界。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武汉)重点实验室基于“开放科学”理念,依托新兴技术,建立了开放科学平台,并面向我国学术期刊领域提出了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英文缩写OSID)开放科学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数字化时代信息共享、协同的特点,实现基于学术期刊的开放性学术交流、学术评议、学术成果共享,以此带动我国科研领域的诚信建设,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一、 “OSID开放科学计划”简介

  “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在“开放科学”的视角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建立的开放科学平台。该计划通过为学术期刊及期刊上的每篇论文配置开放科学识别码(简称OSID码),赋予其特有的身份标识。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期刊,在其每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上都印有与OSID码匹配的二维码,该二维码可链接到OSID线上平台。线上平台为期刊论文配备语音介绍、在线问答、学术交流社群、开放内容与数据等在线扩展功能,以改变传统学术期刊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依托学术期刊的开放性学术交流、学术评议、学术成果共享。[3]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累计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期刊单位约有1700多家,合计在约12.6万篇论文上创建了OSID码,与8.3万名作者产生了关联。目前,平均每月都有约300家期刊单位在OSID线上平台开展工作。

  二、 “OSID开放科学计划”对我国科研诚信的作用机制

  1. 以开放的数据与内容验证科研诚信


  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曾表示,早期研究者的公开记录并没有记录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这种私密性导致了科研诚信问题反复出现。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其中包含了实验上新现象的产生和理论上新思想的产生。在实验层面,重点在于实验的真实性与可重复性。在理论层面,要保证对研究者原创性思想优先权的承认与尊重。而科学的私密性阻碍了对实验结果真实性和可重复性的论证;没有记录及公开的实验过程也导致了研究者的原创思想无法得到好的保护。[4]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传统的学术期刊中,作者向学术期刊投稿尚未出版的论文依然属于私密性研究,论文中研究的详细过程没有相关支撑性文件证实,而其内容的查重率及是否属于抄袭往往通过期刊数据库的检测系统和查重机制予以确认;其研究过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则依靠同行评议来做审查。但从近年国内学术期刊发生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上看,抄袭的方式更加隐秘,尤其是不同语种的抄袭更容易逃脱查重机制的“法网”。此外,伪造科研数据、实验过程不符合规范甚至编造实验结果等学术不端问题只有依靠同行评议才能发现,而同行评议专家往往很难对所有论文中所呈现的实验过程进行重现,只能依据自身经验来做相应判断。

  “OSID开放科学计划”主张研究数据、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公开与共享,以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性、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一些关键性的研究过程需要公开并可被重复检验,以此作为验证作者诚信的基础。

  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学术期刊,每一篇论文都配置“一文一码”,通过OSID码可链接到OSID线上平台。作者在稿件录用后可将与论文有关的实验过程、调研样本示例、问卷设计方法、高清图表、相关视频,以及专利授权、原创声明等支撑性材料提交给期刊社,方便编辑与同行专家在审稿或同行评议的时候更好地理解论文内容,并以此作为验证作者科研诚信的重要依据。论文经期刊社审核发表后,以上支撑性材料可以在线上平台上公开呈现,每位读者都可通过OSID码登录到线上平台,对以上材料进行学习、评价,和作者互动,并督促作者进行材料的补充及更新。

  同时,作者可直接将关于论文的语音介绍上传至线上平台,如讲述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灵感、研究经历等,也可介绍每一位研究者在该研究中所做的贡献、在同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等,让论文通过声音与图文联动,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研究的全貌。这一方面增加了论文的可读性、趣味性与真实性,增强了论文的传播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公开相关研究人员的贡献及研究过程,规避挂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OSID开放科学计划”需要作者提供的支撑材料及其作用见表1。


表 1 “OSID开放科学计划”需要作者提供的支撑材料及作用
支撑材料 具体内容 作用
原创声明 作者声明论文是个人(团队)独立研究成果,除文章标注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任何个人(团队)撰写或发表的科研成果;对参与论文研究的个人(团队)均已明确署名 以公开形式呈现作者原创声明,约束作者的不诚信行为
专利授权 作者个人(团队)曾获得的与该研究相关的专利授权,作者个人(团队)曾获得的同领域研究的专利授权 直接或间接反映论文的原创性
语音介绍 包括但不限于论文写作背景、研究动机、项目申报经验、作者个人(团队)介绍、作者贡献介绍、研究过程、论文的核心概述等 多角度、多维度对论文进行展示,间接反映论文的原创性
实验过程 以文字、图片、视频、PPT等形式对实验研究过程进行展现 呈现研究过程,使整个研究得以更加完整地展现,以此增强作者的科研诚信度
调研样本 以文字、图片、网页链接等形式呈现研究中所使用的原始的完整的调研样本
问卷设计方法 以文字、图片、网页链接等形式呈现在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设计方法、设计思路等
相关视频 与研究有关的视频
高清图表 作者在研究中设计或使用的相关图表

  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此举旨在通过公开学术科研中的数据、内容及成果,有效地从源头过滤掉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同时,学术期刊可根据作者提供的支撑性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建立作者诚信档案,促进期刊更有效、更科学地管理作者资源,规避期刊审核不严的问题。

  早在2018年,王志坚在《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年第8期上发表的《郑万高铁隧道大断面机械化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就标注了OSID码,通过OSID码链接分享该论文写作思路的语音介绍,以及视频和PDF形式的关于隧道加强型机械化配套施工法的介绍以及大断面隧道安全快速标准化修建要点;2021年,温宇垚等四名作者在《电讯技术》2021年第3期上发表的《使用深度学习的社交物联网信任预测模型》一文中,基于文章的OSID码链接分享了与该论文相关的课件PDF、论文获奖证书、专利授权,进一步证明该研究的原创性。目前,已有超过12.6万篇论文都标注有OSID码,通过OSID码,作者可以分享与论文有关的原创性支撑材料。

  此外,在作者配合度的问题上,有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36.36%的调查对象对“OSID开放科学计划”并不了解,但约97%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配合期刊编辑部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5]

  2. 以开放的学术交流带动科研诚信建设

  传统期刊的单向传播模式决定了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无法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当读者对论文产生疑问,或者有相关问题想与作者进行交流讨论的时候,也没有直接渠道能够联系上作者。这种传播模式,让学术交流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在互联网时代更显得落后且闭塞。

  在“OSID开放科学计划”中,基于每篇论文的OSID码不仅对论文进行了身份标记,让作者公开呈现相关支撑性材料,也赋予了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交流平台。读者可通过扫描论文上的OSID码,进入线上平台,就查阅该文献资料时产生的疑问向作者提问,作者再针对问题一一解答;对该文章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与作者进行相关领域学术问题探讨与交流。针对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共性问题以及具有参考价值的精华问答,期刊编辑可在线上进行配套展示,帮助更多的读者答疑解惑,在提升论文价值的同时,也提升学术交流的透明度。

  在“OSID开放科学计划”中,每本期刊可依托OSID码建立线上社群空间,本学科领域的学者可在社群中进行交流。期刊编辑可根据关键词设置不同主题的学术交流社群,作者和读者会自动被匹配到对应的社群中,作者可在社群中继续发布研究动态,同领域的学者也可在社群中交流学术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王新雷和王玥在《科学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13期上发表的《健康物联网技术应用伦理难题研究》一文中,通过OSID码分享了以语音形式阐述的论文研究背景、动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和作者团队对本文的贡献等,同时还建立了基于该论文的一对一问答模式。针对读者提出的诸如“本文提出的智能医疗伦理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吗?目前智能医疗推广热度很高,但里面的伦理问题和法律责任风险还需要有哪些明确之处?”等问题,作者均进行了回答。

  有数据显示,《计算机工程》自2017年底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引入开放性的学术交流,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篇均浏览量达到加入该计划前的一倍多。[6]同时,《放射学实践》杂志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后,篇均下载量和引用量比未采用的前一期有了显著提高。[7]

  这种开放性、交互性的交流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学术讨论中,能够帮助期刊扩大传播力及影响力,提高期刊论文的下载量及引用量。论文被更多地下载与引用,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监督机制当中,对作者的诚信问题起到了监督作用。

  3. 以开放的学术评价机制保障诚信监督

  在评价方法上,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主流的学术评价方法,也是防止科研诚信问题、保障论文内容质量的重要环节。但从现实情况看,也存在一定漏洞,比如:评审人由于时间有限、信息不全面造成个人认知的主观性及局限性;评审人与被评审人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导致的评审意见不客观;对某些创新性成果,评审人仅凭传统主流观点对其进行评判,对其价值认识不够。[8]更有甚者,一些作者为了发文不惜炮制虚假的同行评议。例如2017年《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中,有107篇来自中国的论文被集体撤稿,主要原因就是论文作者推荐了虚假的审稿人,并得到了虚假的评审意见。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科研诚信机制的建设。

  目前,全球学术界已经针对同行评议机制中过程不透明、主观性强等弱点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其中开放同行评议机制是一项重要的路径。

  开放同行评议虽然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国外学者已对其内涵进行了研究。韦尔(Mark Ware)认为,开放同行评议是双盲评议的对立面,作者和审稿人互相知道彼此身份,如果碰到特殊情况,审稿人保持匿名,但他们的评审结果会被公开发表。一些学者也将开放同行评议的范围从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整个评议体制。[9]德国哥廷根大学罗斯-海洛尔(Tony Ross-Hellauer)认为,开放同行评议应涵盖以下七项:身份公开性、评议报告公开性、参与的开放性、在出版前进行公开评议、出版后进行公开评审、作者与审稿人公开互动以及评议平台的开放性。[10]福特(Emily Ford)认为,开放同行评议应包括:署名评审、公开评审、透明评审、众包评审、出版后评审等关键步骤。其中,透明评审是指审稿人的意见对公众完全开放;众包评审是指公开评审过程,任何对文章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对文章的评审做出贡献。[11]通过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观点都侧重在审稿人身份的公开、审稿意见的公开、公开性的大众评审以及评议平台的开放性等。

  在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上,国外的一些出版机构、学术科研组织已经开始了探索。早在2016年,《自然》(Nature)开放同行评议过程,在获得论文作者及审稿人同意后,将审稿人身份公开。自2020年2月开始,向Nature投稿的作者可以选择将匿名仲裁报告以及自己的回应意见公开发表。如果审稿人或仲裁人愿意,他们的匿名报告、他们与作者的匿名交互言论都可能会被公开发表。

  目前,全球已有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学术科研组织等加入到开放同行评议的行列中,例如,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英文缩写PLoS)、BioMed Central出版社(BioMed Central Ltd,英文缩写BMC)、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The EMBO Journal)、千名医学家(Faculty of 1000 Medicine,简称F1000)、eLife等。

  OSID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探索模式,为每篇论文都匹配了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具体包括作者和审稿人身份公开(可选)、审稿意见公开、大众评审。(见表2)


表 2  OSID中的开放性同行评议举措
举措 具体内容 作用
作者与审稿人公开评议 在征求作者和审稿人同意后,可公开身份 审稿过程的透明公开
审稿意见公开 在OSID线上平台中“问答”、“学术交流圈”等应用模块公开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的透明公开
评议平台开放;大众公开评审 在OSID线上平台中“学术交流圈”应用模块,任何对该论文感兴趣的学者都可以公开发表评审意见 利用开放性的评议平台,多专家公开评审,增强评审结果的可信度

  例如,王思恒等在《遥感技术与应用》2019年第3期上发表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远红波段叶绿素荧光反演算法设计》一文中,评审专家就通过OSID线上平台的“问答”公开指出文章引言部分、第2和第3节、图5和图7等内容存在不足,作者针对审稿人的意见及时做出了解释与修改。目前,在OSID线上平台已有越来越多的审稿人及作者通过“问答”等应用模块公开审稿意见。

  此外,OSID线上平台会自动记录并及时更新论文的扫码次数、读者浏览时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频次等动态信息。随着学术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发展,这些公开的数据在未来可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标准,弥补传统学术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学术评价的开放性与有效性。

  三、 结语

  “OSID开发科学计划”是一项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开放科学”理念为核心,面向我国学术期刊领域的系统性项目。相对于传统二维码技术,该计划更侧重于期刊学术发表后的学术交互,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帮助学术期刊运营学术资源,构建融合出版生态。同时,“OSID开发科学计划”通过开放性的数据与内容,开放、透明、交互性的学术交流,开放性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了一个开放透明的科研环境,对我国科研诚信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很多期刊也尝试通过自建平台以实现开放科学的目标,但由于国内期刊“小、散、弱”的现状,自建平台会受到投入成本、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相比之下,加入“OSID开发科学计划”,期刊编辑部几乎不需要增加额外投入,是国内学术期刊尝试开放科学的一条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OECD.“Making Open Science a Reality,”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Policy Papers[R].Paris:OECD Publishing,2015.

  [2]Open Science[EB/OL].(2020-10-29)[2021-04-26].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open-science.

  [3]李沛,张子纬,陈晓峰,等.学术论文科研诚信问题分析与解决路径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19(1):10-12.

  [4]段伟文.从私密科学走向开放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5(1).

  [5]尚利娜,牛晓勇,刘改换,等.科技期刊实践OSID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以《煤炭转化》为例[J].编辑学报,2020(4):422-426.

  [6]李婷,施其明,刘琦.“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J].出版与印刷,2018(3):11-17.

  [7]郑雯,马慧群.基于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科技期刊融合发展模式应用[J].学报编辑论丛,2020:511-517.

  [8]杨正瓴.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J].科技中国,2019(11):34-36.

  [9]WARE M.Peer Review:Recent Experi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Networking,2011(1):23-53.

  [10]ROSS-HELLAUER T.What is open peer review?A systematic review[J].F1000Research,2017(6):588.

  [11]FORD E.Defining and Characterizing Open Peer Review: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2013(4):311-32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