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5G时代图书品牌构建策略

2021-05-18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姚小菲:河北传媒学院

  【摘 要】5G时代的到来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新闻出版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到来,新闻出版业必须积极变革,摒弃传统模式,探索适应5G时代的新型发展体系,以打造自身的图书品牌,构建良好的出版生态环境。本文从图书内容、形式、营销以及收藏类图书四个方面探讨5G时代图书品牌构建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5G时代;图书品牌;构建策略

  一、引言

  5G技术,作为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是继4G系统之后的延伸与扩张。5G时代相比以往的移动通信时代,具有高速度、低时延、万物互联、泛在网等特点和优势。5G时代的到来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我们的社会成本、交易成本、物流成本都将极大地降低。5G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新的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与高效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带来的巨大挑战。

  5G时代是技术的变革,但隐藏在技术背后的是更深刻的内容变革。尤其对以“内容为王”的新闻出版业来说,其内容的生产、存储、传递、发布、反馈与评价都将以崭新的形态展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出版业更需要快速适应该趋势,建立起适应5G时代的图书品牌,使传统产业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呈现其独特的发展势态。图书品牌在5G时代将呈现两种载体。第一,数字载体,即大部分图书都会以数字形式呈现;第二,纸质载体,纸质载体的图书将以收藏类图书为主。从竞争优势来看,传统新闻出版业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内容优势,出版业是知识的源头,掌握着大量的IP,然而在走向5G时代的过程中,图书品牌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后期的营销发行却没有发挥其优势,而是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图书品牌构建策略。

  二、图书品牌构建策略

  (一)图书内容精品化


  5G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样也是“精品内容”的时代。面对爆炸式的信息,读者都希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挑选适合自己的精品内容进行阅读,同时摒弃与自己不相关的低质内容。出版社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能只看重经济指标,更应该注重其能够发挥的社会作用,提升图书质量,丰富人民的生活。出版社只有出精品、出好书,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1]。在当前图书品牌数字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设计过度,即出版社过多关注图书的形式,只是将传统图书内容生硬地叠加进数字化技术,完全不考虑两者的融合性与适应性,这对于图书品牌在5G时代的构建无疑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内容的同质化较严重,缺乏创新性。在5G时代,具有原创色彩的精品化内容、具有极强针对性的个性化内容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脱颖而出,成为读者青睐与关注的对象。第三,内容的时效性较弱。在传统的出版业态下,出版社受限于排版、印刷等程序,不免会出现时效性差的问题。但在5G时代,出版产业面对网络传播的高效率与低延时,也必须展现出极强的内容新鲜性,同时,又要区别于普通的新闻报道,即内容要具备一定的深度、系统性与科学性。

  当前阅读平台普遍使用的智能内容分发系统已经基本可以实现为读者推送量身打造的内容。无法保证质量的内容会让读者很快丧失其满意度与忠诚度。因此,在内容打造上,出版社首先要提升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捕捉最新话题,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在内容选择上,要注意提升内容深度,避免浮于表面的“浅阅读”内容,在抓住读者眼球的同时,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下,建立自己的品牌与知名度。第三,重视校对工作。数字内容的粗制滥造已经成为困扰当前数字化阅读的重要因素,如图文不符、错别字多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校对工作不完善造成的问题。因此,出版社发布数字内容之前,一定要做好“三审三校”工作,将校对作为数字内容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2]。

  (二)图书形式多元化

  在5G时代背景下,手机将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接收与分享渠道。通过《2015—2019年我国国民阅读整体情况》(见表1)可以发现,近5年来,我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有了持续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更是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而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中,手机阅读功不可没[3]。因此,在5G时代,手机必将继续成为中国读者最主要的阅读途径。而在当前的手机阅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将传统的纸质图书内容直接照搬照抄到手机上,在形式上实现了转换,但在内容上,并不真正适合手机这一阅读介质,即只实现了物理上的叠加,而没有真正形成融媒体时代的“化学反应”。这也是影响图书品牌建立的重要因素。


表1  2015—2019 年我国国民阅读整体情况表
年份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综合阅读率(%) 79.6 79.9 80.3 80.8 81.1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 64 68.2 73 76.2 79.3
年平均阅读量 纸质图书(本) 4.58 4.65 4.66 4.67 4.65
报纸(期/份) 54.76 44.66 33.62 26.38 16.33
期刊(期/份) 4.91 3.44 3.81 2.61 2.33
电子书(本) 3.26 3.21 3.12 3.32 2.84
日平均各类媒介接触时长 图书(分钟) 19.69 20.2 20.38 19.81 19.69
报纸(分钟) 17.01 13.15 12 9.58 6.08
期刊(分钟) 8.83 6.61 6.88 5.56 3.88
互联网(分钟) 54.84 57.22 60.7 65.12 66.05
手机(分钟) 62.21 74.4 80.43 84.87 100.41
平板电脑(分钟) 12.71 13.88 12.61 11.1 9.63
电子阅读器(分钟) 6.82 5.51 8.12 10.7 10.7

  因此,图书品牌的构建必须能够与手机这一载体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合理融合。在形式上,传统的图书内容要能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表现形态,成为数字化出版物,并能够通过5G网络,供用户利用手机进行终端阅读、使用或者下载。这种融合绝不仅仅是将传统内容直接转换成数字形式放在手机上,而是要在内容上进行“二次创造”,能够适应手机阅读的碎片化、视频化与趣味性。在图文展现形式上要能够做到通俗易懂,同时能够充分加入短视频、直播等形态,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精品内容。

  (三)营销推广网络化

  要打造优秀的图书品牌,不仅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在营销推广方面也需要进行变革与创新。建立起科学化的网络营销体系,将传统的“发行”时代全面转换为当前的“营销”时代[4]。

  在5G时代开展图书营销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线上线下一体化。5G时代的用户对于读书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既享受线上资源的便捷与丰富,又追求线下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因此,出版社在设计营销体系时,必须融合线上线下的各种设施与资源,满足读者的多方面需求。第二,营销过程智能化。出版社必须充分利用5G时代带来的数据、设备与技术等优势,实现营销过程从创意、设计、执行到反馈全过程的智能化操作。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产品推向市场后,通过大数据快速获得用户的真实反馈,进而优化与改进产品。第三,内容营销多元化。5G时代,出版社必须更加重视营销内容,无论是简短的宣传标语,或是丰富多彩的图文、视频、直播,都必须戳中用户的“痛点”,展现图书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四)收藏类图书规范化

  5G时代,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将成为纸质图书的主要阵地。因此,纸质图书品牌的建立将以收藏类图书为主。在我国,每年出版的收藏类图书有上千种之多,这反映了当前读者对收藏类图书的巨大需求。然而从这些收藏图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权威性、内容的组织性、定价的不规范性等问题依然存在,不适应5G时代收藏类图书的要求[5]。

  因此,收藏类图书要建立自己的图书品牌,必须做到几点。第一,保证作者的权威性。当前,收藏类图书也在逐步转型,从侧重介绍学术成果向服务大众收藏转变,但无论收藏的内容如何变化,必须保证图书的作者是来自专业机构且具有极高的专业素养。第二,图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在当前的收藏类图书中,不乏一些内容空洞、装帧豪华但无实际内容的收藏类图书,因此,图书必须在内容上充实完整,形式上美观大方,能够满足读者对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的需求以及保存需求。第三,规范图书价格。当前,国内图书定价混乱,收藏类图书也不例外,部分收藏类图书定价过高,脱离了图书市场的定价机制。因此,收藏类图书价格必须使用科学的定价方式,符合图书市场规律,从而满足更多读者对收藏类图书的需求。

  三、结语

  5G时代的到来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出版社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能否构建起长盛不衰的图书品牌,取决于其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的时代变革与发展,将内容、形式与营销做到科学化、精品化。

  参考文献:

  [1]田晓燕,王靖.把握关键变量,凸显内容为王[J].教育传媒研究,2020(6):26-27.

  [2]林晓珊.数字化时代如何做好图书校对工作[J].中国报业,2020(20):58-59.

  [3]张志强,孙张.“十三五”时期我国出版业公共服务的成效、经验与发展建议[J].中国出版,2020(23):13-21.

  [4]涂丽娥.新形势下的图书出版营销策略[J].营销界,2020(44):193-194.

  [5]吴志刚.浅析收藏类图书选题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编辑学刊,2020(04):66-7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