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通州区文联名誉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漕运三部曲”,中短篇小说集《昨夜西风》《格外》,散文集《往事门前》《感悟生命》《通州赋》等。
深谙运河各种历史掌故的王梓夫,用20年时间陆续推出了3部长篇小说——“漕运三部曲”(《漕运码头》《漕运古镇》《漕运船帮》),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再现了清朝时期的漕运盛况、漕船建制、运输典章及京杭大运河两岸的风俗民情、世道人心。
文字再现运河往日繁华
为什么想起写运河、写漕运?王梓夫追忆起上世纪70年代住在运河边上的经历。那时候,他经常坐在运河边上慨叹,听到的都是老一辈人讲运河的辉煌,运河两岸的繁华,运河人可歌可泣的故事,没有人知道这条小臭水沟当年的历史,仿若过去的辉煌历史被岁月风尘淹没了,“我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要恢复运河的往日繁华,我要用文字把它表现出来。”
初入文坛的王梓夫,写的都是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回忆道,“当时有两位代表性人物,一个是浩然,一个是刘绍棠,两位对我来说影响很大。”
与刘绍棠一样,王梓夫也把创作目光瞄准大运河,“我把目光转向大运河的历史,转向大运河最主要的功能漕运。”
拓展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2003年出版《漕运码头》;2013年出版《漕运古镇》;2021年出版《漕运船帮》。王梓夫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进行“漕运三部曲”系列的创作,“差不多10年一本。我写《漕运码头》,至少有10年的准备时间。”
为了寻找创作的原型和素材,王梓夫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深入挖掘搜集整理运河史料,沿着京杭大运河做过多次实地考察。王梓夫回忆道:“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到图书馆或者档案馆查资料连复印机都没有,全是手抄,而且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所以我的经验还是要走路去,一方面钻故纸堆,一方面就是走出去,沿着运河走。”
“每个地区差不多都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特别热爱那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特别了解那个地区的历史,我把他们称为‘民间史官’。”王梓夫最早探访的人、交的朋友最多的,就是这些“民间史官”,从他们那里搜集大量资料。
《漕运码头》以全新的民间视角,描写了大运河两岸的民情风俗,融悬念、传奇性为一体。《漕运古镇》则围绕主人公冯含真大起大落的人生命运展开,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漕运古镇张家湾。如果说《漕运码头》写的是横断面,《漕运古镇》写的便是纵断面,写一个人物的生命轨迹,将经典人物和历史传奇完美融合,堪称一部运河子弟人生传奇。
其中《漕运船帮》是“漕运三部曲”中使用史料最丰富、最精确的一部。它宏伟再现了300年前的码头文化与运河众生相。作者在运河典章与民间典故的历史缝隙中,书写了一部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漕运船帮创业史。
好故事让人一口气读完
在《漕运码头》作品研讨会上,评论家雷达说,王梓夫是编故事的能手。对此,王梓夫表示,“其实我也不是刻意编故事,我觉得小说第一要紧的是让人看得下去,让人一口气读完,让人喜欢读。现在很多小说让人读不下去,谁有心思啃大部头?首先得看下去,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办法调动读者的胃口。这个办法跟我搞戏剧创作有关系,所以必须得有一个好故事。”
何为好故事?在王梓夫看来,“最好的故事是用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啰里啰嗦很多说不清楚,这绝对不是好故事。”他认为,《漕运船帮》可以撑得起一篇好故事,把一个人物放在巨大的矛盾冲突当中,在解决冲突中把这个人物塑造出来。
在文学创作中,王梓夫始终坚持细节真实。“我在《漕运码头》写的所有地名、走的路线全是真实的。细节不真实,人物真实也没有用。穿上古装戏不一定是古代人,因为细节不真实,所以我尽可能让细节真实。”
“其实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一片土壤,这片土壤是很重要的,不仅仅影响作家本身的性格气质,也影响他的文学主题。”王梓夫认为,作家确立自己的文学主题跟自己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搞创作要讲一点手艺,这个手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