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于2019年年底暴发,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对Web of Science(WoS,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网)两个数据库关于新冠病毒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对CNKI的COVID-19学术研究成果首发平台进行研究,并总结国际知名期刊的新冠疫情报道经验。据此对我国科技期刊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出版提出相关建议:掌握前沿信息、做好文章审评,扩展科普传播、做好舆论引导,加强信息筛选分类、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合理运用网络首发、寻求速度与质量之间平衡。此外优质稿件外流的问题不容忽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Web of Science;CNKI;可视化分析
自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暴发以来,国内外主流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面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我国媒体报道及时、客观,但由于一般新闻媒体缺乏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在如何准确把握相关突发事件的科学本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提升。而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专业性方面表现上佳,但同时存在报道相对滞后、论文发表后新闻报道意识不足、传播观念淡漠等问题。据《自然》的报道,截至2020年1月30日,至少有54篇COVID-19研究的英文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而1432种中国知网CNKI网络首发合作期刊同时期仅刊载了4篇论文(6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论文是后来补入的)。[1]近期有文献报道,我国部分中文医学期刊在疫情出版中存在出版时滞较长、应对措施较少、内容存在纰漏等问题,建议缩短出版时滞、规范审稿流程、加快推进期刊出版的数字化/集约化和整合传播。[2]
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应急学术出版应当成为科技期刊核心能力,也是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本研究一是以本次新冠肺炎国内外科技期刊出版为例(WoS和CNKI两个数据库),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版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探索如何利用融合出版优势强化社会传播责任,从而提升我国在突发事件中的学术话语权。二是通过国内外平台案例(CNKI网络首发平台和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分析,调查国内外科技期刊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速度、应变能力以及撤稿情况等,讨论重大突发事件中科技期刊应该和能够采取的报道策略。
一、从数据库比较看科技期刊发文情况
以检索式Coronavirus OR 2019nCoV OR COVID19 OR SARS CoV2在WoS核心合集进行检索;在CNKI数据库运用高级检索功能,将上述相同关键词以“或”连接,时间均限定在2020年。查询日期均为2020年9月1日。将检索结果导入EndnotesX9软件进行去重处理,最终WoS检索出11054篇文献,知网检索出10459篇文献。结果分析来自于EndnoteX9以及数据库自带的文献数据统计功能。
1.发文时间对比
图1为CNKI与WoS数据库于2020年1-8月的发文情况,WoS数据库因部分文献未标明月份或网络首发原因出版日期在9月以后,最终只录入10008篇。可以看出CNKI文献发表数量在2-3月达到到高峰,后续呈下降趋势;而WoS文献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直至7月达到峰值,自8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疫情暴发后,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逐渐削弱有关;而同时国外疫情逐渐严重,发文时间趋势线很大程度与世界疫情暴发情况相吻合。

图1 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新冠相关文章发文时间对比
2.发文机构对比
WoS数据库中,美国和中国为发文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占27.27%和25.78%。表1为两个数据库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在CNKI数据库中TOP10机构以医疗机构为主,尤其是武汉市的医疗机构,与疫情首先在我国湖北暴发、国家整合医疗资源率先支援武汉抗击疫情且取得众多成果有关。在WoS数据库中,发文量TOP10机构中有7个来自中国,发文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WoS和CNKI TOP10机构发文量之和分别占总发文量的16.97%和12.26%,可以看出这些机构对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表1 WoS与CNKI数据库发文机构TOP10
WoS数据库 | CNKI数据库 | ||||
机构名称 | 发文数 | 发文占比 | 机构名称 | 发文数 | 发文占比 |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华中科技大学) | 407 | 3.66%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258 | 2.51% |
WUHAN UNIV(武汉大学) | 249 | 2.24%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217 | 2.08% |
HARVARD MED SCH(哈佛医学院) | 204 | 1.83%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193 | 1.87% |
CHINESE ACAD SCI(中科院) | 171 | 1.54%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108 | 1.05% |
FUDAN UNIV(复旦大学) | 152 | 1.37%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105 | 1.02% |
ZHEJIANG UNIV(浙江大学) | 146 | 1.31%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95 | 0.92% |
UNIV HONG KONG(香港大学) | 144 | 1.29%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78 | 0.76% |
UNIV MILAN(米兰大学) | 140 | 1.26%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71 | 0.69% |
CAPITAL MED UNIV(首都医科大学) | 138 | 1.24% | 北京大学 | 71 | 0.69% |
UNIV TORONTO(多伦多大学) | 137 | 1.23% |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 69 | 0.67% |
3.发文期刊对比
如表2所示,WoS数据库中TOP10期刊全部来自于欧美国家,包括《自然》《科学》等世界名刊,其中一半来自于美国。CNKI数据库TOP10期刊中,有5种期刊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显著优于非核心期刊。
表2 CNKI与WoS数据库发文TOP10期刊
WoS数据库 | CNKI数据库 | ||||
期刊名 | 发文量 | 影响因子 | 期刊名 | 发文量 | 影响因子 |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医学病毒学杂志》) | 339 | 2.021 |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 97 | 0.241 |
Journal of Infection (《传染病杂志》) | 162 | 4.842 | 全科护理 | 82 | 0.319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国际环境研究杂志》) | 155 | 2.007 | 中国药业 | 82 | 0.641 |
Nature(《自然》) | 1284 | 2.778 | 中草药* | 71 | 2.59 |
Journal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Dynamics(《生物分子结构动力学杂志》) | 118 | 3.310 | 中国医院管理* | 70 | 2.641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国际传染病杂志》) | 101 | 3.202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69 | 1.588 |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临床医学杂志》) | 93 | 3.303 | 护理学杂志* | 58 | 1.596 |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73 | 2.341 |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 58 | 0.636 |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欧洲医学与药理学评论》) | 72 | 3.024 | 广东医学 | 51 | 1.061 |
Science(《科学》) | 69 | 41.845 | 实用医学杂志* | 51 | 1.355 |
注 : 标注 * 为核心期刊
4.高被引文献分析
WoS数据库中高被引文献有193篇,CNKI同样选取高被引前193篇文献进行对比分析。WoS数据库中高被引文献平均被引232.9次,平均使用次数96.6;CNKI数据库平均被引仅36次,但是其平均下载次数达到4434次。CNKI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中有两种是中医药期刊,发文最多的机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WoS数据库高被引文献主要发文机构都在中国,前五名有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被引TOP10的文章全部来自于中国,共被引20659次,占193篇文献总被引次数的46.0%,但这些文献全部在国外期刊发表,其中5篇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3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另外2篇分别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和《自然》(Nature)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缺乏国际顶级期刊以及优质稿件流失严重的问题。这10篇文献主要关于病毒起源、传播途径及临床研究,可见我国在提供原始资料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对抗疫作出的突出贡献。对WoS数据库中高被引文献的国家合作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高被引论文产出最多,且这些高被引文章具有丰富的国际合作关系。
对WoS和CNK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文献基本以新冠肺炎及其他命名方式展开向各个方向发展。在CNKI数据库中,中西医结合及中医防治是我国应对疫情的一大特色,但是在国际中的传播力不强。除此之外,对于疾病的诊断、传播特点、诊治防控是中文高被引文章的主要方向。而WoS数据库中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围绕冠状病毒向3个方向延伸,分别关于新冠病毒起源、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及疫情防控。这3个方向与我国疫情防控历程研究方向相吻合,都是从寻找起源到诊治防控。
二、CNKI与国际医学期刊网络资源平台比较
进一步对CNKI网络首发平台展开分析,将其与3种国际知名医学期刊NEJM、The Lancet、JAMA的COVID-19网络资源平台做比较。
1.CNKI网络首发平台分析
CNKI为及时发布疫情相关科学信息,建立了COVID-19学术研究成果首发平台,其中收录疫情相关文献共4781篇。该平台开辟了优秀成果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文章主要来源于383种期刊,在网络首发方面发文量最大的期刊是《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该平台被引次数最高的193篇文章中,文献篇均被引33.8次,篇均下载4556.5次。与知网检索式结果相对比,发现首发平台的高被引文章绝大多数出现在知网检索到的高被引文献中,可见首发平台对抗疫期间信息及时广泛传播有着积极意义。此外,CNKI网络首发平台对文献分类细致,更加方便学者检索到所需文献。
2.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的新冠报道经验
相较于国外知名期刊的网络平台,我国网络首发平台仍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以NEJM、The Lancet、JAMA的COVID-19网络资源平台为例。在TheLancet与NEJM中分别发现中文翻译精选和NEJM医学前沿栏目,将英文文献翻译为中文供中国读者阅读。在JAMA中可以看到各国疫情暴发情况的折线图,而NEJM则有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暴发地图。这3种期刊论文Altmetrics(替代指标)评分较高,拥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其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新闻与推特,其次是脸书和博客。
3.文献撤回情况分析
在CNKI数据库中共找到撤回文献36篇,且36篇全部为网络首发。2月撤回文献最多,后续撤回文献数量占比逐渐减少。被撤回文献大多为针对新冠疫情的治疗方案的研究,尤其是同时伴有其他病症的特殊病例。
图2为撤稿原因统计,其中因文章信息的修改完善而撤稿的占比第二高。疫情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作者会不断得到新的数据,抑或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发现此前数据的错误,也有可能其他学者已经得出更准确可靠的实验结论,可见时间属性对重大突发事件下抢发的文献影响巨大。此外,出版的学术规范也至关重要,6%的撤稿因为文章已在其他期刊发表,6%因为数据所有方与数据使用方无法达成一致协定而撤稿,还有6%的文章在网络首发后被评审为不符合出刊要求。虽然撤回文献随着时间推移比例下降,但仍可以通过以上数据看出应对突发事件时,网络首发对文章快速审核能力的不足。

图2 稿件撤回原因
通过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database.org)对The Lancet、JAMA、NEJM新冠疫情被撤稿件进行研究,其中TheLancet检索到两篇撤稿,分别是《Chloroquine or hydroxychloroquine for COVID-19: why might they be hazardous》(法国)和《Hydroxychloroquine or chloroquine with or without a macrolide for treatment of COVID-19:a multinational registry analysis》(美国、瑞士),前者因为引用文献被撤稿而撤稿,后者因为经第三方调查数据不可靠;NEJM只检索到一篇撤稿(美国),撤稿原因是数据以及第三方卷入的问题;在JAMA中则没有找到与疫情相关的撤稿。上述撤稿的3篇文献主要都是由于数据问题。The Lancet也在撤稿事件后专门发文,强调今后的评审流程将更加严谨。可见一篇文献除了审核其结论的科学性,更要注意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三、我国科技期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
2020年年初开始,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许多行业都处于停摆状态。但作为“龙尾”和“龙头”的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人并未停止工作,勇于承担其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推进科学技术交流、守护人类生命健康、科学普及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3]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面对医药科技领域的重大突发事件时,表现出了一定快速反应报道能力与学术出版能力,其经验值得总结,其在提升网络传播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有待提升.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1.掌握前沿信息,做好文章审评
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场信息危机,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缺乏可信信息甚至信息过载都会给政府决策者和公众作出应对危机的决定带来巨大挑战。[4]有研究指出大量文章在短时间内同时发表,会造成研究人员选题重复,且预印本论文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均有待评估,其简化、加快了同行评议,建立了发表的快速通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行评议的质量。[5]一般而言,科技期刊会接收到来自第一手的研究成果,期刊工作者要对研究成果的时效性与重复性进行合理评估,对其价值要有明确的认知。中国科技期刊在报道时应及时掌握最前沿信息,及时反映我国的抗疫先进经验和措施,并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向全世界分享,为世界防疫工作树立榜样,也为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明确研究方向提供帮助。
2.扩展科普传播,做好舆论引导
及时的科学知识转化和传递将有利于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减少谣言产生。主流新闻媒体在此次战疫中有着良好表现的同时,科学知识的网上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尚存在不足。[6]科技期刊在刊发专业内容的同时,对于科研人员和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话题信息,应该及时将科学知识转化,借助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已有学者对我国在新浪微博上的言论分析后得出结论:政府、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新冠肺炎”热点事件讨论的参与度高、民众反应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推动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动员社会各方资源。[7]社会大众才是整个防疫过程的关键,科技期刊应当积极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扩展受众群体,不局限于服务学者,主动将自己推给公众,做好期刊与媒体的融合发展,真正发挥自身的科普作用。[8]
3.加强信息筛选分类,高效利用网络平台
与疫情相关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带来的信息海啸,使民众陷入了完全的困惑和恐慌之中。[9]对信息追溯源头、合理分类显得尤为可贵,针对不同受众应该传递不同信息。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多个组织机构积极开办新冠疫情专栏,共享研究成果,但各平台之间没有统一的文献计量标准,而文献数据量巨大,难以第一时间找到理想的信息。在本次对各网络平台的研究中发现,我国的网络平台做到了及时报道,但数据分类工作主要针对文章内容,没有考虑论文受众,也没有头条理念。笔者在The Lancet与NEJM的新冠病毒资源中心看到其精选部分文章,位置醒目且附有图片简介。在JAMA平台内还专门设有抗疫专栏,筛选出易于理解且具有科普意义的文章供非专业人士阅读。在知名期刊的网络平台上还有音频资源等其他对深入了解疫情有帮助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整合整理都将为阅读者带来更大的便捷。
科技期刊作为网络平台的信息源,在平台搭建与扩大平台影响力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单一刊物的规模不足以搭建一个网络平台,所以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寻求现有平台或和其他期刊进行合作共同搭建现代化的网络平台。这样将有利于资源整合,格式统一。各期刊可以将自身的最具价值文献提炼出来,做到通俗易懂,根据内容创设不同栏目,把大量的数据整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循证指南,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帮助政府和社区更好地准备和应对灾情。
4.合理运用网络首发,寻求速度与质量之间平衡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全球科学家正以惊人的速度开展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相关研究,在此期间优先数字出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周华清等认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网络首发OA出版,有利于发挥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优势。[10]重大突发事件在时间上具有紧迫性,因此需要及时把握期刊发表的时间;同时学术期刊影响力大小,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学术信息传递速度的快与慢。[11]科技期刊工作者应当主动了解数字出版优先的条件,对于网络首发相关技术手段、排版格式要求等要有一定认知,积极尝试信息时代下新的出版模式。在追求快速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做好对信息的审查工作,在与疫情相关的科学研究发表数量惊人增长的同时,关于研究结果真实与否、发表流程规范与否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12]已有学者对于预印本论文的可靠性提出质疑,[13]在知网中也统计出36篇撤回文献。一篇有问题的文章不仅关乎到自身,还会影响基于此研究的后续研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下,可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在于信息数据的时效性和各机构组织间的交流不及时,突发事件事发突然而又缺乏原始数据。论文既要及时发表、又要保质保量,这对期刊编辑部审稿和把关提出了挑战。此外,要加强各相关人员、机构的信息交流,保证信息的畅通,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
四、结语
我国此次防疫出版反应迅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特别是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高被引文章。我国新冠肺炎研究成果首发平台分类细致,对公众的宣传力度以及新闻传播能力还有待提升。希望我国科技期刊注重提升网上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以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培育。
参考文献:
[1]Stoye E.China ooronavirus:How many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EB/OL].(2020-02-17)[2020-10-18].http: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253-8
[2]唐耕砚.科技期刊缩短出版时滞策略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中的医学期刊为例[J].出版科学,2020,28(3)
[3]编者后记.中国科技期刊研究[J].2020,31(10)
[4]Yu F.How American Academic Medical/Health Sciences Libraries responded to the COVID-19 health crisis:An observational study[J].Data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4(3)
[5]张龙浩,李柏宏,贾鹏,等.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全球研究现状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20,37(2)
[6]丁柏铨.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J].中国出版,2020(18)
[7]高洁,杨宝龙,赖思宇,等.基于微博数据的“新冠肺炎”互联网舆情分析[J].今日科苑,2020(2)
[8]Ge S D,Zhang J,Hu C Y.Time to form a balance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mmunit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individuals [J/OL].Science,2020: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3/483/tab-e-letters
[9]Ma F C.How can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be used to address global health crisis[J].Data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4(3)
[10]周华清,肖代柏.科技期刊突发公共事件出版研究——以知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OA出版为例[J].出版科学,2020,28(3)
[11]华军.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研究——优先数字出版[J].中国传媒科技,2014(8)
[12]新冠论文撤稿盘点,发了顶刊的论文,也不一定“靠谱”[EB/OL].(2020-07-25)[2020-10-18]https://new.qq.com/omn/20200725/20200725A0EUCL00.html
[13]Lee Paul H.The quality of the reported sample size calculation in clinical trials on COVID-19 patients indexed in PubMed[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