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时代优秀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

2021-06-12 来源:《新闻文化建设》
  【作 者】周海燕: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 要】进入到新时代,对编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优秀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优秀编辑;能力

  一、优秀编辑应具备独到的选题策划能力

  (一)做自己专业的事情


  专业解决技能,敬业解决态度,职业解决长度。“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职场的基本操守,也是职场素养的最高境界。所以一直以来,笔者只做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图书,其他品类的图书很少涉及。

  (二)专业的事情做到极致

  编辑一本书就像孕育一个孩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出版后的图书就像初生的“小宝宝”,所以编辑在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尽量不能让这个“小宝宝”有任何闪失和瑕疵。从图书策划开始,编辑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引导作者按照要求进行编写,这个时候要明确图书的类别,是教材还是零售;明确读者对象、读者层次,如果是教材是面向本科还是高职学生;明确体例,是项目任务式、问题引导式还是传统章节式;如果涉及软件版本的,还要和作者明确版本,是编写最新版本还是目前通用的版本;并规定全书的字数范围等。要给作者一个写作要求和样张,让作者按照编写规范进行编写。在作者编写的过程中要指导作者如何写作,先让作者提交大纲和样章,看大纲和样章是否符合顶层设计,并及时提出修改意见,让作者后续章节按照编写规范进行写作,而不要等作者完稿后让作者一起修改,否则推倒重来会让作者很有挫败感,而不愿意修改,就算作者愿意配合修改,修改的周期也会比前期就按照规范写作的时间要长。作者编写过程中编辑还要定期和作者交流,让作者定期提交编写好的章节,看看是否偏离顶层设计和编写规范,并及时做出调整。作者提交全稿后,编辑要再一次审读全书,看看图书中是否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错误,全书体例是否一致,全书的篇幅是否符合既定要求。如果前期工作做得到位,这个时候应该修改量不会太大。确定书稿符合出版要求之后就可以进入编辑加工环节了[1]。

  (三)专业敏锐性

  编辑要有一定的专业敏锐度,在本专业内,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经常参加行业内的各种会议,通过参加会议一方面可以了解行业内的最新动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知最新技术发展方向,提高专业领域与专家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也可以多认识该领域内的专家。通过不断学习,策划出来的选题方向才是最领先的,通过邀请领域内顶级专家编写的图书,才能尽量保证选题的权威性。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这两年最流行的当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5≠G等技术。正是因为这些话题比较火,大家都比较关注,所以这方面图书的需求量往往比较大,同时同类书有限,此类经典图书不多,这个时候策划出来的选题占领市场也相对容易一些。如果这个时候能找到行业内的权威专家编写,往往这个选题会是比较成功的。比如,笔者从2017年初开始,出于计算机专业的敏锐性,预感人工智能专业在未来的几年内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那时起,我开始参加各种人工智能会议,接触人工智能方面专家,并策划了《人工智能应用丛书》系列,邀请到北京大学何新贵院士作为丛书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蔡庆生,南京大学教授、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徐洁磐教授,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贲可荣作为丛书副主任,丛书共有18本,2017年开始组织编写,2018年起至今已出版10本,其余8本将在两年内全部出版完毕,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各种领域的应用,本系列丛书目前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二、优秀编辑应具备精打细算的算账能力

  近年来,各企事业单位都在号召节支降耗,如果说策划好的选题是在开源,那么精打细算就是节支。一本书的利润多少往往和编辑关系密切,一本书的成本包括稿费、编校成本、设计费、印刷费等,如果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时刻保持精打细算,是可以节省不少成本的,下面就从图书出版过程中的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节支降耗。

  (一)选题策划阶段

  在策划选题的时候,通过出版社的优势,或者编辑自身的优势吸引作者,在出版合同的谈判中,在作者和出版社双方双赢的基础上尽量多为出版社争取利益。

  (二)编校环节

  在作者交稿后,在开本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正16开本而不是异型开本;印刷方式的选择上,除非某些书图表色彩比较多,需要用四色印刷或者双色印刷方式来表达,或者某些重点图书需要和其他图书表现形式不一样,其它书尽量黑白印刷;通过整印张控制来减少白页;校次的控制上,尽量每次都修改得充分一些,控制校次,这样也能节省不少排版费用[2]。

  (三)首次印刷环节

  编辑尽量通过封面的整体设计来体现图书效果而不是仅仅靠封面工艺,这样既节支还环保,除非个别重点图书需要用到特殊工艺;正文尽量选择普通纸,比如60克纸和70克纸;精装书要慎重,除非图书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或者是重点图书的情况;印刷数量的把握上,一方面最好能把当年的销售数量印刷出来,另一方面又不能太占用库存。这就要求编辑要对图书市场的把握有充分的调研,不同的图书还要具体分析。还是用教材来举例,要分析课程类别,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基础课除了考虑市场推广还要和作者核对作者学校用书,但是专业课的教材需要一个市场认可的过程,这个时候就要好好分析图书的特色和市场,一般第一次印刷数量不要太大,特别是对市场情况不确定的条件下。另外,图书有时候有瑕疵,可以在第二次重印过程中及时修改错误。

  (四)图书重印环节

  在图书重印过程中,印刷数量同样要慎重考虑,这时候要考虑第一次印刷周期内图书的销售情况,如果第一次印刷销售量比较好,这次可以考虑多印刷一些,还是拿教材来举例,第二次印刷的时候可以询问上一年用书学校的反馈情况,下一年是否还会继续使用,还要考虑通过第一次印刷的推广,有没有新增学校选书,包括选书数量等,都要综合考虑,尽量不要出现重印数量太少而频繁重印的情况,也不要出现盲目印刷数量太多占用库存的情况,通过实践表明准确把握首印数量和重印数量是可以节省不少成本的。

  (五)定价的把握

  定价除了考虑纸张成本外,更重要的要看读者群的定位、同类产品的定价水平。另外,重印环节除了印刷数量的把握,某些书如果库存刚好不多,而且距离首次印刷时间较长,前面印次销量不错,这个时候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下定价来适应纸张等各方面的涨价。

  三、优秀编辑应具备一定的推广能力

  推广不仅仅是营销编辑的事情,作为策划编辑同样要做一定的推广。

  (一)策划出版过程

  实际上如果编辑策划的选题足够有吸引力、内容有特色、作者有权威,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如果编辑还能在策划前期或者在图书出版流程中编写一些文案,或者在一些平台分享一些图书信息,那么这个图书就会让读者很期待,图书出版之后的好销量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图书出版之后

  在图书出版之后编辑也要做一些图书推广,比如微信推送,公众号发布图书信息,还有近两年兴起的平台直播,编辑要考虑如何把图书的最大魅力展示给读者。编辑要善于调动作者的积极性,通过作者的渠道和影响力来促进图书的销售,因为作者的粉丝圈子一般都是图书的读者,通过作者来推荐往往更有说服力。编辑还可以举办一些师资培训班,把这些潜在的用户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和作者沟通交流,扩大图书的影响力。比如:笔者策划的《人工智能应用丛书》出版了几本之后,充分调动了作者积极性,《智能客户服务技术与应用》一书出版后在上海小i机器人公司举办了该书的新书发布会,邀请到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2019年1月5日,我们又组织了一次丛书的新书发布会,并邀请到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上海大数据联盟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共同主办,邀请到擎云物联网有限公司合作承办,发布会在腾讯网、文汇报以及《计算机教育杂志》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19年8月,我们在北京组织了本套丛书的师资培训班,吸引了一批一线老师过来听会,为本套丛书的推广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优秀编辑要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能力

  (一)融合出版


  融合出版的趋势要求编辑要具备前瞻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出版形式,在选题策划的时候就要把“立体出版”的思路贯彻整个出版流程。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尽量考虑如何来把图书做得和市面上其他图书不一样,尽量展示自己独有的特色。在策划图书的时候,编辑就要让作者尽量把图书的相关资源放在平台上,把图书打造成一个立体化的资源,不仅有纸质图书,还能结合相关新媒体平台做很多事情,比如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自学、练习、考试等。通过纸质图书和新媒体平台的结合,纸质图书的生命周期也会更长[3]。

  (二)平台直播

  近两年来,平台直播越来越火,平台直播可以宣传图书,但是对于图书出版来说直播营销毕竟是新生事物,要求编辑不断学习,调动作者的积极性,毕竟作者对自己编写的图书是最有深刻体会的,所以也可以让作者来直播,但是编辑同时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引导作者充分准备直播内容,帮直播课程吸引粉丝,活跃直播间,提高直播转化率。总之,编辑应该多做充分的准备,不断学习,摸着石头过河,尽量让直播带来最大的收益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一平.出版实践探索与思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刘杲.出版笔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崔波,韩建民,郝振省等.新时代主题出版新理念[J].编辑之友,2019(10):14-2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