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学术出版行业,行业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都会对学术出版单位的运作方向产生直接影响。学术编辑作为编辑队伍里的“领头雁”,如何顺应时代要求,适时调整步伐,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职业素养,发挥学术出版人的优势,做好知识的摆渡人显得更为重要。
认清新的变化
自文化产业上升为战略性产业以来,国家出台多种举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原创作品保护力度,这也给高品质的学术图书策划及出版指明了方向。
中商情报网《2021年中国图书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少儿类、社会科学类、教材教辅类图书销售排名前三位,三者的占比分别为30.84%、22.83%、19.87%。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为2513元,占比为11.7%。数据显示,虽然图书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严重,但是,从图书细分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出版方向也是推动图书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术类出版单位将持续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主题出版持续发挥引领作用。2020年1月底,中宣部出版局负责人接受访谈时,对2021年的工作重点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即要在做亮主题出版的同时,促进行业繁荣发展;要在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扩大全民阅读声势影响。《2020年度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主题出版物成为2020年图书市场的销售热点,各大出版社纷纷把主题出版物作为生产运营的中心。主题出版物在价值引领和突出主旋律方面不但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学术出版单位也成为引领主题出版方向的风向标。
提高“五个意识”
在紧跟出版政策,构建健康出版生态的体制机制理念过程中,学术出版编辑要着重提高以下几个意识:
第一,政治意识。国际形势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如何在出版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判断?这就要求学术编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并指导出版工作。紧绷导向这根弦,做到“不该出的书,坚决不出;质量差的书稿,坚决退稿”。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把政治学习当成必修课,是做好学术出版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学习意识。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要积极参加出版行业定期举办的培训班,通过培训及时发现工作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另外,要经常走出去,拓宽视野。通过积极参加相关专业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提高自己的学术鉴赏力、判断能力、甄别能力以及策划能力。
第三,创新意识。创新涉及出版专业的方方面面,是行业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编辑人才,对于学术编辑来说,怎样将晦涩、死板的出版物提升至新高度,让作品经过编辑之手“活起来”,这就需要优化选题结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给钱就出版”,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在出版内容、出版质量、出版风格、市场判断、个性化服务,以及营销模式上做足功课,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质量意识。质量一直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出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如果说出版方向是出版社的灵魂的话,那么,质量就是出版社的气质所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依而存,共同成就了出版社的品牌。在审校过程中,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把质量关,多出好书,多出精品书。
第五,版权意识。数字时代,数据共享使得信息查询、运用更加便捷、自如,随之而来的是抄袭事件层出不穷。自媒体时代,所有行为都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对于出版行业更是如此。然而,作为学术编辑,所有的出版行为都是出版行业的旗帜,更要加强知识产权学习,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高度保持警惕,在书稿的审读过程中把好查重关,时刻绷紧版权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