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谋划“十四五”创新发展

2021-06-1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王勤 祝小霖
  迈步“十四五”,出版印刷业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在第四届中国出版印刷者大会暨全国国有印刷企业联盟主题党建活动上,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冯文礼的访谈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副主任狄国伟、山东新华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刚、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春、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屹,分别围绕数字贯通、资源整合、绿色升级、智能转型四大关键词,结合各自的创新实践,向与会者分享了各自对“十四五”创新发展的思考。

  数字贯通 保证及时准确安全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回信中,对教材编研出版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用心打造精品教材,是出版印刷人应该共同承担的使命和任务。”狄国伟表示,“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教材建设更要以此为目标。“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整合教材内容数字资源的步伐,借助数字印刷实现按需出版的解决方案,加强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相结合。

  事实上,为全面完成各级各类教材教辅的配套资源研发工作,人教社正大力推进人教版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数字教育平台、数字化产品体系及服务体系,完成基础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库V2.0项目升级工作,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字资源内容的全覆盖。

  对教材印制而言,用纸相比其他图书较为单一,工艺相对简单,不包含线装书、精装书等形式。但同时,教材印数庞大。目前,人教版教材在全国中学生使用教材中占比较大,70%以上都使用人教版。2017年国家教材委对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教材进行统编后,所有中小学生的“三科教材”也都由人教社出版。

  在此背景下,全国也基本形成了人教社提供租型、各地教材出版集团进行印制生产的合作模式。由此,狄国伟建议,为保证教材印制的及时、准确、安全,应规范文件管理与传输,合理控制数字资源,并逐渐建立远程传版系统。

  资源整合 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印企改革重组、资源整合方面,肖刚颇有发言权。山东新华印务有限公司重组刚一年,由原来的山东新华印务、德州新华印务、泰安新华印务、金坐标印务整合而成,目前采用“总—分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肖刚认为,“十四五”期间,印刷企业的整合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整合,二是人员整合。

  “资源整合包含市场资源和设备资源。”肖刚表示,以前各个企业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既容易形成内部竞争,削弱议价能力,又容易造成重复投资。整合后,山东新华印务根据济南、德州、泰安3个分公司地域情况、技术实力、设备状况、市场份额等,确定各自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方向,按照“差异发展、各有特色、相互补充、整体强劲”的思路,细分市场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人员整合方面,则是合理控制人员数量,调结构、提素质、增收入,培养工匠精神,储备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预计‘十四五’时期,山东新华总体人数将控制在1000人以内。”

  对于出版印刷融合发展方面,肖刚认为,印刷业既要“站在印刷看印刷”,又要“跳出印刷看印刷”。“印刷业多年来从事加工服务,业务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形成技术壁垒,也易造成无序竞争,挤压利润空间。所以要主动对接上下游资源,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力度,提升印刷科技水平,由简单的产品加工向技术服务转变,形成特色和品牌。”

  绿色升级 路径丰富全面提速

  自2011年启动绿色印刷以来,凤凰新华印务就以“全绿色环境下的印刷工程”项目为抓手,积极为绿色经济、低碳发展作贡献。王忠春认为,“十四五”期间,随着全民环保意识提升和企业社会责任感加强,在监管力度和政策利导的双重影响下,绿色印刷实施的路径将更加丰富,总的工作进程将全面提速。

  王忠春认为,首先,绿色印刷标准体系将逐步完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建设和生产现场将更好地与绿色印刷融合。其次,企业、供应商、研发机构、院校及市场都将不断适应环境要求,围绕技术研发和资源利用、有效保障和完善治理的绿色印刷完整链条发力,更多项目落地实施。再次,企业内部深化变革、精简流程、减少浪费、提高效能,绿色产品将更多地占据市场。

  对凤凰新华印务来说,将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再到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全面实施绿色运营。王忠春介绍,凤凰新华印务将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原材料和产品的研发应用。同时,推进“绿色+数字”和“绿色+智能”技术,从硬件到软件革新改进,实现绿色转型。

  “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化已从印刷推进到出版,乃至编印发供全产业链,绿色覆盖范围在‘十四五’期间将会越来越广。”王忠春说。

  智能转型 龙头企业率先突破

  自2005年启动信息化建设和新一轮自动化改造以来,安徽新华印刷不断通过组织变革、流程再造、技术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向智能化探索。上年度,落地实施安徽新华书刊印刷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项目,发力“安徽新华书刊印刷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工作。

  夏屹认为,印刷企业实施智能化有三大路径。首先要做到备制,即印刷装备要有智能化接口和数字化端口。其次是复制,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平台形成复制,使得智能化的设备运转起来。最后是凝制,在成书过程中,高效联合单次工序,形成最终的产业智能化、加工智能化。

  对于整个印刷行业“十四五”智能化的发展预判,夏屹分析说,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且拥有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书刊印刷龙头企业,将率先突破数字化和智能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他中型企业可能会在局部进行选择性突破。而印刷企业需要突破的方向,一是批质量产品控制,二是预排产品的生产。

  主题演讲


迎来智能化转型关键期
□王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

  印刷产业是经济、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朝阳产业,肩负传承文明,传播美丽、美好生活的使命。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给印刷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印刷业也始终呈现出增量市场的特征。

  首先,印刷需求悄然改变。印刷产业是社会消费形态最客观、最真实的反映,正在适应从初级衣食住行的实物型消费、中级品牌奢侈品的炫耀型消费向高级健康教育的无形消费转型,在商品去品牌化、高品质和个性化中赢得新机遇和新价值。其次,印刷产业“四化”已到了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印刷产业只有在满足与创造未来需求中寻找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才有新未来。再次,印刷价值链日益丰富。

  为此,“十四五”印刷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分为四种,一是新动能打造,形成政产学研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二是印刷产业链重构,构建“结构化数据+个性化产品定制+体验增值应用”。三是自适应出版定制与智能-功能包装的平台化系统集成,促成“5G场景+大数据+印刷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四是融媒体场景下多元异构数据的融媒体应用创新,面向VR/AR/AI的“跨媒体+交互+体验”纸屏合一。

  而就其中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策略来看,要系统分析印刷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的需求,夯实印刷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建立印刷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的场景,重构印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印刷数字-智能协同能力,“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智造多媒介、小批量、多品种印品,打造印刷云服务。


力争中国印后精装智能自主化
□刘毅(东莞市浩信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直以来,我们都不忘初心,坚持研发创新,为努力实现中国印后精装智能自主化而奋斗。目前,浩信拥有三大系列产品,包括CP折页机、精装联动线、儿童卡书和绘本系列。2020年,CP折页机年销售量已经达到200+台,当之无愧成为折页机的中国品牌,通过不断优化创新,未来的折页机可以真正做到自动化、智能化。

  随着市场变化及技术发展,精装书成为体现书籍价值的重要因素。而精装工艺又以其复杂及难度被称为书刊装订的“珠穆朗玛峰”。为了满足中国精装市场的需求,浩信CP研发生产了全自动高速皮壳机、全自动高速过交联动线等,这些设备业已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在儿童卡书和绘本领域,目前中国文具行业正以4%—6%的增速快速发展,到2019年,文具市场规模达726.1亿元,而纸质文具占比44%。浩信正是专注笔记本、日记本等纸质文具全自动生产解决方案的供应商,2019年收购儿童卡书绘本品牌傲世杰,并进行升级创新后,目前已能够为客户提供完全的儿童卡书解决方案。


绿色研发创新响应“碳中和”
□朱凡(爱司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印刷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作出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印刷产业近年来也遇到巨大的环保压力。其中版材生产的电解废液和废渣、制版过程的感光冲洗废液以及油墨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等污染问题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我国于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我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作为印刷产业链中的一环,爱司凯为顺应行业绿色环保的大趋势,近年来积极促进、配合、推动行业内相关环保新技术的研发与产品落地,努力为印刷技术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在绿色环保印刷领域取得了新成果——纳米绿色印刷版材。该成果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在纳米涂层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结合天成股份公司在印刷版材行业的综合优势,共同推出并实施标准化规模生产的环保印刷材料,从根本上解决了电解氧化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