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技期刊出版前撤稿的追溯及防范措施

2021-06-16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屈李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霍振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前作者撤稿的152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调查稿件的处理过程,通过邮件、电话回访以及追溯撤稿论文的发表情况,分析撤稿原因,发现一稿多投、期刊出版时滞和审稿周期过长、试验数据及处理问题、无法完成修改、导师不同意发表是出版前撤稿的主要原因,其中一稿多投是首要原因。要防范出版前作者撤稿,需要从法律和诚信建设方面规范作者和编辑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从服务作者的角度缩短审稿周期,发挥网络出版优势,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抵制一稿多投。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技论文;出版前撤稿;一稿多投

  论文撤稿分出版前撤稿和出版后撤稿。其中出版前撤稿是指作者在投稿到论文出版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撤回稿件的行为,这种行为扰乱了编辑部的正常出版流程和计划;而出版后撤稿是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环节,是基于科研工作的严肃性、严谨性和准确性做出的必要修正行为[1]。目前,对出版前撤稿问题的既有研究多是围绕撤稿原因及防范对策的理论分析,认为出版前撤稿的原因主要是受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生毕业、职称评审等因素影响的一稿多投,或者对专家审稿意见无法完成修改,以及编辑服务意识不强、审稿和出版周期过长、期刊学术影响力低等;建议可以通过实行投稿承诺制、提高期刊影响力及编辑服务意识、缩短审稿和出版周期等措施来遏制作者撤稿[2,3,4,5]。佘小宁[6]则从法律维权和民事法律关系角度探讨了如何防范出版前作者撤稿行为。但就出版前作者撤稿的实例或者量化分析的研究不多。白雪娜等[7]基于《广东农业科学》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出版前作者单方面撤稿的78篇论文,分析了出版前作者撤稿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曹启花[8]通过小木虫网站作者撤稿的5个实例,探讨了论文出版前作者单方面撤稿的原因及对策。出版前撤稿是许多非核心学术期刊经常遭遇的尴尬问题,但核心学术期刊出版前作者撤稿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从为作者服务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尚未见相关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本刊”)是综合性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2013年以来连续7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位于同类期刊前列,但也出现了多篇论文出版前撤稿,个中缘由值得探究。为此,本研究以2013—2020年本刊出版前撤稿的152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多渠道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深度挖掘,从不同角度分析撤稿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本刊出版前撤稿的152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调查每篇论文的处理过程、研究内容、作者身份,通过邮件、电话回访等方式,分析每篇论文的撤稿原因;用百度搜索并结合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追溯撤稿论文的发表情况,查阅发表论文的收稿日期,与本刊的收稿日期进行比对,以深入挖掘论文撤稿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2 出版前撤稿论文的基本情况

  2.1 基础信息


  2013—2020年,每年都会在稿件处理不同阶段出现作者撤稿,特别是2013年出版前作者撤稿的论文最多,达到36篇;其次是2014年,有26篇;其他年份为9~20篇。同时发现,收稿日期在1—7月的撤稿论文较多。撤稿论文涉及本刊刊登范围内的几乎所有学科。从撤稿论文的作者信息可以看出,第1作者为在读硕士的有104篇,在读博士的有10篇,分别占撤稿论文总数的68.42%和6.58%,其他的第1作者均为在职人员。

  2.2 撤稿阶段分布

  对于出版前论文撤稿,有的作者会及时与负责的专业编辑进行沟通,说明原因并撤稿,但大多数作者不会主动提出撤稿。根据稿件的处理阶段和撤稿时间的规律不同,本研究将作者撤稿论文分为审稿中、退修期和发表前撤稿3个阶段进行统计,结果(表1)显示,在审稿中撤稿的有33篇,退修期撤稿的有79篇,发表前撤稿的有40篇,不同阶段作者撤稿论文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在审稿中撤稿,经历了编辑初审,虽然不会对编辑工作流程造成很大影响,但需要作者与负责的专业编辑及时沟通。退修期撤稿论文较多,此时编辑初审、专家审稿及编辑初加工工作已完成,撤稿会对期刊出版造成一定影响,也会间接影响编辑工作积极性。发表前撤稿,论文经过前期的审稿、退修,编辑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此时会对编辑部的正常工作流程造成极大影响。


表1  不同阶段撤稿论文数及撤稿后发表论文数的分布
年份 各阶段撤稿论文数量/篇 撤稿后发表论文数量/篇
审稿中 退修期 发表前 合计
2013 7 23 6 36 27
2014 4 15 7 26 11
2015 5 5 6 16 10
2016 4 8 3 15 10
2017 4 10 6 20 10
2018 2 7 6 15 4
2019 4 8 3 15 5
2020 3 3 3 9 1
合计 33 79 40 152 78

  3 出版前撤稿原因的多角度分析

  3.1 作者邮件和电话回访角度的分析


  在本刊工作邮箱,采用搜索功能查找每篇撤稿论文作者的邮件,共搜索到有效邮件75封,统计并分析撤稿原因,结果(表2)显示,邮件反馈的撤稿原因主要有:只回复撤稿而未说明原因,试验数据不完善或者数据处理有误,个人原因或写作问题无法修改,导师不同意发表等,占撤稿论文总数的44.74%;还有因项目结题、职称评审、临近毕业急需发表,审稿太慢等原因撤稿,占撤稿论文总数的4.61%。在出版前撤稿的152篇论文中77篇追溯不到相关的邮件数据,这主要是由于作者缺乏基本的自律意识,即使有撤稿意愿或一稿多投已被他刊采用,也不及时与负责编辑沟通说明情况,或者编辑联系时不接电话、邮件或者QQ不回复而处于故意失联状态,使得稿件的后续流程无法进行而导致撤稿。


表2  出版前论文撤稿的原因及其发表情况追溯
撤稿原因 撤稿论文数量/篇 撤稿后发表论文 疑似一稿多投的撤稿论文
数量/篇 占比/% 数量/篇 占比/%
试验数据不完整、处理有误或不宜公开 22 12 7.89 5 3.29
未说明原因 24 11 7.24 6 3.95
个人原因或写作问题无法修改 15 2 1.32 0 0
急需发表、审稿太慢 7 4 2.63 2 1.32
导师不同意发表、无法缴纳费用 7 5 3.29 3 1.97
未回复邮件 77 44 28.95 26 17.11
合计 152 78 51.32 42 27.63

  为了进一步了解出版前撤稿的深层次原因,笔者逐一与作者进行电话联系,共收集到30位作者反馈的信息。从电话回访的结果看,出版前撤稿的原因与邮件回复基本相同,如有11位作者由于个人原因或工作调动无法完成修改;有6位作者因试验数据问题撤稿;有4位因导师不同意发表而无法解决费用问题撤稿。在电话回访中还了解到以下几点撤稿原因:作者参考编辑部退修意见对稿件进行认真修改后,认为可以尝试投更好的期刊;已经毕业,论文发表对从事工作影响不大;因研究生毕业或者职称评审,选择一稿多投,并选择能及时安排发表的期刊。

  3.2 撤稿论文发表角度的分析

  采用百度搜索功能,并结合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追溯出版前撤稿论文的发表情况,结果(表1和表2)表明,截至2020年12月1日,152篇撤稿论文中有78篇已经发表,占撤稿论文总数的51.32%;撤稿后发表论文数量与当年的撤稿论文数量有一定关系。按照《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对一稿多投的界定和本刊稿约约定,以已发表论文标注的收稿日期与本刊的收稿日期间隔2个月为界限,间隔超过2个月的稿件为正常改投,2个月以内的稿件为一稿多投。统计结果显示,在已发表的78篇论文中,有36篇属于正常改投,占撤稿论文总数的23.68%;有42篇属于一稿多投,占撤稿论文总数的27.63%,说明一稿多投是作者撤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进一步探讨作者选择他刊发表的原因,对撤稿后78篇已发表论文期刊的出版时滞进行统计,发现有56篇已发表论文期刊的出版时滞在3~10个月,说明撤稿后改投他刊发表与出版时滞太长有一定关系。

  4 应对出版前撤稿的对策

  4.1 规范作者行为,培养诚信意识


  目前对出版前作者擅自撤稿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进行约束。郑晓梅等[9]通过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认为,一稿多投是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未经导师同意擅自投稿为典型学术不当行为。近几年我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最新行业规范,其目的是规范、引导和强化学术诚信建设。而出版前作者的撤稿行为违背了学术诚信和契约精神,可能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编辑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术期刊出版计划[6]。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加强科研诚信及学术伦理道德建设,自觉抵制此类学术不端行为,从根本上杜绝出版前非正常撤稿行为的发生。这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在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中,主动承担学术诚信教育的职能。

  4.2 加大期刊宣传,增强服务意识

  作者投稿时会首先选择合适的期刊并了解目标期刊情况,如果作者因浏览过时的信息而投稿,也会因了解到真相而撤稿。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及时更新期刊的数据库收录、获奖及影响因子等信息,降低由于获取信息不准确而撤稿的概率。

  科技期刊编辑服务意识的增强对于期刊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构建良好的非工作关系,是履行育人责任、打造优质“学术圈”的着力点,也是持续获得高质量稿源的素质储备[10]。学术期刊编辑应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尊重作者的科研成果,严格按照编辑部制定的规范化工作流程积极处理稿件,及时反馈稿件处理进度;对不能按时外审返回的稿件及时与外审专家联系,了解不能按时返回的原因;对约定期限内不能告知作者处理意见的稿件应及时与作者沟通,一方面表达对作者研究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表达对作者投稿知情权的重视,了解作者意愿,争取做到“退稿不退人”,提高作者给期刊投稿的黏性。考虑到数字化办公的便捷性,本刊编辑部于2010年创建作者QQ群,使作者有关审稿进度、稿件状态、稿件修改及样刊邮寄等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获得作者好评,吸引了很多潜在作者投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期刊稿源的充足和优质[11]。

  4.3 缩短审稿周期,发挥网络出版优势

  审稿周期过长是出版前撤稿的原因之一。在对本刊撤稿论文审稿周期调查后发现,审稿周期在2个月以内的有124篇,超过2个月的有28篇。因此不断优化稿件处理流程,在收到作者投稿后及时处理稿件是编辑部应持续关注的问题。为此本刊编辑部对内部审稿流程进行优化,缩短了审稿周期。同时,随时更新审稿专家数据库,在审稿质量综合评价基础上优化审稿人队伍[12]。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审稿周期明显缩短,来稿量明显增加。

  稿件及时发表是投稿作者的最大心愿。在邮件调查中发现,因急需见刊而选择撤稿的有4篇,其中2篇已经发表,发表期刊的出版时滞在4~8个月,明显比本刊短。从对撤稿论文发表情况的追溯可以看出,出版周期长也是撤稿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及网络首发出版平台在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确认科技成果首发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国内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时间较纸质版平均缩短了2~3个月[13]。本刊第一时间与中国知网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到2018年,网络出版时间较纸质版提前6个月,极大地缩短了发表周期,保证了作者科研成果的及时发表。以上举措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本刊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扩大了本刊的学术影响力,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来稿质量和数量均有明显提高。

  4.4 采取多种措施,遏制一稿多投

  从出版前撤稿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看出,一稿多投是撤稿的主要原因,对一稿多投稿件的合理合规处理是防止恶意撤稿的关键。《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已将一稿多投界定为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在稿件初审阶段要及时发现并做好阻截工作,也要及时与作者沟通,做好学术诚信教育工作。目前各期刊一般都采用网络投稿系统,因此稿件初审阶段是防止一稿多投的第一道门槛。在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通过查阅“未发表相似文献”,可以查询到与该稿件题目相似或相同论文的进展情况,以判定是否属于一稿多投,对一稿多投的作者提出警示。但对采用不同远程处理系统的期刊,投稿情况则无法查询。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报信息部以其主办的6种期刊为基础,建立局域的材料行业期刊联盟实现数据库共享,既保证了各期刊彼此的独立采编,又对一稿多投现象实现了有效防范[14]。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基于网络大数据,通过行业学会或编辑期刊专业委员会,建立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联盟,来有效预防一稿多投现象[15],或者不同平台进行数据共享,防止投稿阶段的学术不端行为。

  5 结语

  经过对本刊跨度近8年的出版前撤稿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和深度挖掘后发现,出版前撤稿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一稿多投、期刊出版时滞和审稿周期过长、试验数据问题和写作问题以及未征得导师同意而投稿等。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首先,从法律和诚信建设方面规范作者和编辑的行为,作者在投稿前须了解拟投期刊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并结合自己论文内容和质量慎重选择期刊,而且必须征得导师同意后再投稿。其次,科技期刊应从服务于作者的角度不断优化稿件各环节处理流程,在保证出版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审稿周期。第三,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稿件处理各阶段利用不同渠道或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一稿多投现象及时做出处理,肃清此类学术不端行为,净化科研环境和氛围。第四,应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平台,发挥网络出版优势,完成传统媒体与数字化出版媒体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融合[11],掌握网络首发权,提高作者科研成果的发表效率,提升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昌杰.国际学术出版伦理与诚信:COPE的作用与Taylor&Francis的具体实践[J].编辑学报,2021,33(1):54-58.

  [2]刘冰.科技期刊编辑定版后作者撤稿现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17-719.

  [3]禤展图.学术期刊如何应对论文出版前作者撤稿[J].编辑学报,2014,26(3):262-264.

  [4]徐铭瞳.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出版前作者撤稿[J].青年记者,2015(35):105-106.

  [5]姜昕.浅析作者撤稿现象[J].大连大学学报,2016,37(6):94-96.

  [6]佘小宁.学术期刊应对录用后撤稿作者维权策略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8(12):73-74.

  [7]白雪娜,崔建勋,张辉玲,等.论文出版前作者单方面撤稿的追溯及防范对策:基于78篇撤稿论文的实证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6):62-65.

  [8]曹启花.论文出版前作者单方面撤稿的原因探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52-156.

  [9]郑晓梅,张利田,王育花,等.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401-412.

  [10]霍振响.高校学报编辑与作者非工作关系的构建及思考: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编辑学报,2018,30(6):568-570.

  [11]霍振响,屈李纯,常莹华,等.基于用户角度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10):128-131.

  [12]霍振响,屈李纯.高校科技期刊审稿人审稿数量的分布规律及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36-1140.

  [13]张俊彦,黄林美,吴一迁.论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质量与速度平衡[J].编辑学报,2016,28(1):7-10.

  [14]李海兰,毕淑娟,陈新贵,等.利用学术期刊联盟防范一稿多投: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期刊联盟为例[J].编辑学报,2012,24(1):62-63.

  [15]朱姣.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一稿多投”问题的解决路径分析[J].天津科技,2016,43(4):91-93,9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