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出版业面临一场争夺时间与速度的出版竞赛,重压之下海外医学期刊以最快速度向社会呈现最前沿的医学研究观点与动态,一是在全球范围内自发破除付费和订阅壁垒,加速了共享免费权限的开放获取运动;二是外包式同行评审形式的数字预印本为疫情研究成果出版提速,被医学研究领域广泛采纳;三是注册报告的创新审稿形式将同行评审环节前置,颠覆了原有出版价值评估体系。本研究在认可三种出版创新策略的同时,也针对这些应急出版措施在未来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质疑与反思。
【关键词】应急出版;开放获取运动;注册报告;数字预印本
自从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正式宣布新冠疫情成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同时也快速变革和重塑出版行业的传统流程。医学期刊深受其影响,被迫采取更快速有效的出版流程来应对疫情发展。以《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等为代表的主流权威医学期刊面临严峻的出版时效考验,既要第一时间为全球医学研究人员提供最前沿、高质量的医学研究成果,又要及时回应在快速发表之下可能造成的错误和质疑。在疫情重压下,众多医学期刊将压力转化为快速响应,呈现出快速、开放和包容的出版形态,推出了绿色快速通道以缩短出版审稿周期,如面向生物医学研究的eLife期刊临时修改原有的编辑程序和出版政策,以适应突发时期的出版需要。这种改变直接体现为发文量的激增和出版时滞的缩短。有统计研究选取疫情期间14种医学期刊的669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评估其出版时滞发现,与疫情暴发前相比,医学期刊的出版周期平均缩短了49%,大幅缩短了同行评审的审稿流程。[1]被誉为“红色期刊”的《国际放射肿瘤生物学物理杂志》在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第三天,就发布了第一本快速通讯,推进疫情研究。情况类似的还包括《澳大利亚医学杂志》,该期刊为应对新冠疫情推出快速同行评审,以预印本方式出版未经编辑的论文,以确保尽快获得最新数据和观点。[2]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则是组建700人的评审小组,确保在24~48小时以内对论文进行快速评审。不难发现,海外医学期刊为争夺时间主动权和确保研究数据流通,以及履行社会职责和最大程度开放研究数据,采取了诸多数字出版创新措施。
本研究通过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内全球医学期刊的应急出版措施,以及各国实施弹性、快速简化的数字出版调整方案,分析医学期刊是否能保证出版时效与出版质量的平衡;同时,预测疫情后已实施的出版应对策略,是否会对现有出版行业造成深刻变革;最终,结合医学期刊在紧急状态之下应对措施的优势与弊端,来思考未来面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之时,如何更好地改善出版评审流程、缩短出版时滞,以及推动科学知识开放。
1 开放获取运动共享知识成果和破除访问限制
在全球共同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形之下,开放获取运动推动了科学知识公开、共享与重用。将疫情视为共同敌人的医学研究机构和主流科技期刊出版商,迅速达成了共识,一场面向所有人的开放获取运动在疫情期间如火如荼地展开。
1.1 开放获取运动的实践主张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认为,现代科学家都应分享其知识和研究成果的所有权。默顿的开放科学精神将科学视为公益而非商业实体,鼓励开放访问、免费提供知识产权,鼓励共享信息模式,确保科学信息的快速流通,加强研究人员之间的对话。科学成果开放获取的口号正是基于这样的开放共识理念而开展的。开放获取运动的早期呼吁源自于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OAI),是出版行业最初对开放科学精神的回应,表达了一种理想式的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在倡议者们看来,付费墙和订阅会员制不仅是极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对科学设置障碍。开放获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打破了付费墙限制,提高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可见性和利用率,尝试在公众与科学界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使研究成果得以自由共享和流通。科学知识的开放获取无疑对医学发展进步是有益的,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面前,是推动疫情科学研究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医学期刊纷纷开放访问权限,删除付费专区,并允许用户重复使用数据库内容。
1.2 开放权限与破除付费墙
出于发行成本和出版利润、著作版权等因素的考量,学术期刊维持运行的传统做法是采用阅读权限的方式设置访问门槛。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的开放阅读权限有三类,以三种不同颜色命名予以区分。“金色开放获取”是基于作者付费的模式,出版商作为回报会在期刊网站上免费提供所有文章内容;“绿色开放获取”是指允许作者自仓储;“青铜开放获取”则允许在发布页面自由浏览文献,但不能以任何格式下载或存储。[3]在疫情期间,所有的主流医学数据库和大型出版商,均按照最高权限开放。施普林格•自然、法国EDP、博格翰图书出版公司等全球出版商,拆除了付费专区,免费开放与疫情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献阅读权限。针对读者异地访问的困难,出版机构采取了增加馆际互借额度、取消用户IP地址访问次数限制、开通便捷的认证方法等措施。国际图书馆联盟协会还发布了“新冠疫情大流行对图书馆服务和资源影响”的声明,呼吁出版商采取措施扩大资源开放获取,鼓励订阅专栏和付费内容、数据集等相关内容面向全社会开放访问。根据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的统计,自从出版商降低或取消了与疫情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取壁垒以来,新冠疫情相关论文的总下载量已超过1.5亿次。[4]不仅如此,权限开放的许可方式还支持机器学习和文本数据挖掘技术,使研究者通过专业的机器检索快速发现研究所需内容。如在一个由跨学科的科学家团队组建的冠状病毒资源发现综合知识库(can SAR),用户就可以借助AI技术来获取关于冠状病毒的大量数据,以此实现研究转化与药物发现预测。一系列的开放获取举措,令研究者集中精力快速开展研究,在第一时间便利地获得各种研究数据。
2 数字预印本提速疫情研究成果的传播
根据疫情时期应急出版的迫切需求,出版业采取即时的解决方案、低成本的出版和低复杂性的出版流程。基于分布式信任网络的数字预印本,不仅推动出版业迈向开放科学,也极大地促进疫情科研成果迅速发表。
2.1 数字预印本的抢先发布
重大危机通常会揭示科学体系隐藏的规范缺陷,这次疫情也暴露出目前出版系统之中同行评审效率低下的弊端。数字预印本的出现要追溯到1991年,首个预印本服务器arXiv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启动,随后得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重视,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专业出版领域开展较快。数字预印本比起传统审稿流程的出版文献有上升改进的空间,而且预印本文献能够先期经过公开讨论和学术辩论,对科研人员有启发意义。
2.2 疫情下数字预印本的应用
新冠疫情促使医学研究整体上向快速、高效的出版方案倾斜,这为数字预印本服务的迅速应用和推广提供契机,除了bioRxiv和medRxiv等传统的预印本服务器,还包括非营利性出版机构生物学家联盟(The Company of Biologists)的预印本网站PreLights、冷泉港实验室运营的MedRxiv服务器、SSRN的eLibrary和Research Square平台等新兴的提供商。与此同时,医学期刊为加快出版流程,积极采纳了数字预印本的发布方案。如eLife期刊将所有投稿的数字预印本默认发布到bioRxiv或medRxiv,不仅暂缓两个月的修订期限,还免去作者在修订期间提供额外实验的要求,使抢先发布保护政策从数字预印本一直持续到投稿阶段。[5]2020年10月,由斯特凡诺•贝尔托齐教授主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共同推出的《新冠病毒快速评论》开放式期刊也获得广泛关注。[6]这种网络开放式的同行评审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做法,文献开放评论的广泛性和文献获取的便捷性加快了“外包式”的同行评审流程。这使得数字预印本在出版速度和科学严谨性之间达成折中方案,那些非正式评论可以揭示传统同行评审所忽略的研究缺陷,发挥阻止虚假或误导传播的作用,从整体上促进医学研究认知的迭代更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预印本并不会破坏传统的出版模式,与基于同行评审的期刊依然能够共存。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的出版业,数字预印本将有望获得更多的重视。
3 注册报告优化与数字出版评价体系重塑
尽管互联网为出版行业的出版流程革新发展带来诸多创举,但同行匿名评审依然是审稿体系消耗时间最为漫长的其中一环。疫情暴发后,优化、重塑出版评价体系的新型业务“注册报告”正在逐渐获得认可。
3.1 同行评审前置的注册报告
注册报告(registered report)是类似于研究计划书的前期研究审查方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马丁•约翰逊在《欧洲超心理学杂志》首次提出了注册报告的原始模型。早期主流心理学研究者引入注册报告的初衷,是为了减少出版偏见,即倾向于掩盖不符合主流的负面结论。注册报告的审稿人注重第一个环节的评审,在作者收集研究数据和开展实验之前就对研究报告展开评审,筛查作者的研究问题假设、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流程是否合适。第二个审查环节,则重点关注作者是否按原来约定的研究计划展开分析。学者克里斯•钱伯斯提出了注册报告的标准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克里斯•钱伯斯的注册报告标准模型[7]
从标准的注册报告流程看,注册报告将同行评审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把关环节,通过第一阶段同行评审后,作者正式将报告注册到一个公认的存储库当中,接下来作者整理分析研究数据,提交一份包含讨论结果的第二阶段完整稿件。只要作者按照约定的研究路线得到结论,研究结果都不再是衡量论文价值的重要依据。[8]由此可见,注册报告鼓励和支持作者的开放性结论,无论研究结果如何,都可以保证作者发表。
3.2 疫情期间注册报告的广泛实践
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重要的前沿创新成果,是疫情期间医学界的重要目标。注册报告的引入使医学期刊由预期的研究结果导向转变为重视研究过程。目前已经有超过287种科技期刊尝试使用注册报告,包括生物医学中心出版社(BMC)旗下的部分期刊、《自然•人类行为》、《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皇家学会开放科学》等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也在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心理学和流行病学等领域开放注册报告的提交。注册报告节省了同行评审的待审空窗期,保证了疫情期间论文的快速发表。相比数字预印本,注册报告不仅注重发表时效,还从审核制度上避免了审稿人和编辑的出版偏见,也解决了实验研究的可再现性和可复制性问题,建设性的评审意见也为作者提供更多改进机会,早期就能快速识别出研究设计和方法上的潜在问题和缺陷,有助于研究人员设计更好的实验,优化实验过程。
4 对疫情下海外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应对策略的质疑与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数字出版业发生深刻变革,海外的医学期刊不断思考和解决传统数字出版流程暴露的种种弊端,三种出版创新策略优化了数字出版评估体系、审稿制度和出版时滞,但依然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和风险。
4.1 开放获取运动存在局限性
首先,面对开放获取运动,出版业是否已经准备好持久战,抑或只是昙花一现?不少出版商由于疫情期间放弃订阅转向拥护开放科学,最大影响应该是财务上,毕竟学术期刊的日常运作需要商业模式来维系。如果全球经济继续低迷,学术出版企业的预算将面临压力。[9]政府和基金会捐赠、研究机构的资金筹集、知名度的商业变现是否能够使学术期刊出版减轻市场压力,还有待观察。从长远来看,开放获取运动的可持续性依然遭到质疑。除了学术出版商和研究机构以外,并不是所有作者都支持开放获取运动的主张。根据卡塔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有54.5%的受访者不愿意将其研究论文的最终版本存储在开放访问平台上。[10]其次,研究数据的真实开放程度也令人质疑。大部分免费开放的倡议仅限于生物医学学科,不包括社会科学、心理学或其他学科的文献。有研究表明,与新冠疫情相关的跨学科出版物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开放获取的。[11]全面理解病毒机理需要跨学科知识库更广泛的文献开放,仅开放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研究文章,无法使医学研究获得更为长足和全面的发展。
4.2 数字预印本存在不可控风险
数字预印本在医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同样存在不可控的研究风险。未获得足够同行评审的数字预印本文献,有的在新冠疫情中已经对医学界造成了影响极为恶劣的治疗误导。曾经宣称“羟氯喹可以有效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感染者”“新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与一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外膜糖蛋白存在高度相似”“新冠病毒序列是人为制造”等论断的数字预印本文献,之后均被证实存在严重缺陷。[12]疫情期间不少数字预印本文献均遭到了撤稿。如一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和死亡率》的文章,由于缺乏可靠的数据证据,其结论的可靠性遭到广泛质疑。另一篇有争议的医学文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应获得瑞德西韦的体恤使用》同样存在可疑的临床死亡率统计方法重大缺陷,因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不得不撤稿。[13]《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医学期刊尽管一再强调和重申编辑质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意识到审稿速度优先有可能导致增加勘误和撤稿次数的风险,但一些未经证实的文章依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批评。这种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尽管经过基本的撰写格式和防剽窃检查,不符合科学依据与违反科学伦理的内容也被排除了,但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开展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实验,依然存在较大风险。加之新闻媒体将数字预印本成果视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大肆宣传,将尚未获得科学界广泛证实的报告公之于众,医学界不得不向公众纠正和澄清,导致医学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同时,数字预印本尚无完善的核查机制,无法防止盗用和剽窃行为,无法保证医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4.3 注册报告模式有待改进
注册报告出版模式同样存在漏洞和不适用性。首先,出版评估体系设计上存在缺陷,注册报告会导致“头重脚轻”的导向窘境,期刊录用的决定性步骤往往是第一阶段的同行评审,所以作者会花费更多心思在规划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的前期准备。一旦通过第一阶段的评审并知晓研究结果,作者有可能会减少后续工作,那些在传统评审环节潜在的、有价值的数据则会被忽视,不能较好地体现进一步的研究思考。对于同行评审而言,期刊审稿人有可能忽视或舍弃审查科学论文数据的重要环节,从而降低对不正确或无效结果的审查能力。其次,注册报告不是解决研究质量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它缺少足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约定的研究框架和形式,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灵活处理,使其难以在动态调整之中实现有效、自由的演绎推论。第三,注册报告并不适合所有研究方法和路径,比如质性研究的路径往往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并不适用注册报告的评价逻辑。
5 结语
从总体看,海外医学期刊应对新冠疫情的数字出版举措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实现面向所有人的开放运动,无偿为医学研究人员提供免费和开放的获取权限,提供最大程度的检索便利;二是医学界迅速、广泛地推行了数字预印本,快速提升疫情研究成果的传播效率,促进了医学研究共同体的互动;三是推广注册报告,由结论导向转为前期计划导向的出版模式,颠覆传统出版流程和消除出版偏见,使研究结论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开放性。但与此同时,追逐速度的应急出版方案也暴露出诸多缺陷。医学期刊将审稿提速也意味着降低标准,不少快速发表的研究通常是浅显的,研究设计欠佳且创新不足,医学论文发表竞赛的动机也令人担忧。由于商业利益、出版偏见、学术霸凌等非科学动机的严重干扰,疫情期间的医学期刊出版受到错误的科学价值取向引导,不仅会破坏学术期刊质量和权威性,还玷污了科学研究严谨的学术氛围。
在后疫情出版时期,我们会回归正常、严谨的数字出版流程,要从疫情出版所暴露的问题之中吸取教训,重新反思传统同行评审系统和运作规则的不足,使医学研究和出版生命周期透明和开放,重视开放获取运动提倡的可访问、可沟通和可获得性,杜绝选择性刊发和出版偏见,以便让这些出版应对策略从短期解决方案进化为颠覆、重塑传统数字出版模式的长期方案。
参考文献
[1]HORBACH S P J M. Pandemic Publishing: Medical journals drastically speed up their publication process for Covid-19[J]. bioRxiv, 2020.
[2]TALLEY N J. SARS-CoV-2, the medical profession, ventilator beds, and mortality predictions: Personal reflections of an Australian clinician[J].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020, 212(7): 302-303.
[3]SANDLE T. Open access science? Looking at the two-sides. [EB/OL].(2020-12-13)[2020-08-09]. .
[4]STM. COVID-19 research downloaded more than 150 million times, reports STM. [EB/OL].(2020-10-23)[2020-06-24]. .
[5]EISEN M B, AKHMANOVA A, BEHRENS T E, et al. Publishing in the time of COVID-19[J]. eLife, 2020, 9: 57162.
[6]THE MIT PRESS. Media alert: Forthcoming reviews from RAPID REVIEWS: COVID-19. [EB/OL].(2020-11-20)[2020-10-22]. .
[7]CHAMBERS C. Registered Reports and PhD’s: What? Why? How? An interview with Chris Chambers. [EB/OL].(2020-07-01)[2019-06-18]. .
[8]CHAMBERS C. What’s next for Registered Reports?.[EB/OL].(2020-12-12)[2019-09-10]. .
[9]CALLAWAY. E. Will the pandemic permanently alt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EB/OL].(2020-08-04)[2020-06-03]. .
[10]KAMEL E. Covid-19 accelerates the push for open access in research. [EB/OL].(2020-12-29)[2020-11-03]. .
[11]LARIVIERE V, SHU F, SUGIMOTO C. The coronavirus (COVID-19)outbreak highlights serious deficiencie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EB/OL].(2020-06-14)[2020-03-05]. .
[12]IOANNIDIS J P A.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The harms of exaggerated information and non‐evidence‐based measures[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0, 50(4): 13222.
[13]ORANSKY I. NEJM, Lancet place expressions of concern on controversial studies of drugs for COVID-19. [EB/OL].(2020-09-07)[2020-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