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发展建议——基于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分析

2021-06-17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秦明阳、伍锦花、陈灿华、赵俊、杨幼平: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摘 要】[目的]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不断出炉,讨论高校学报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学报未来发展建议。[方法]查询中国科协已公布的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名单,筛选出高校学报名单并分析其表现特征,基于高校学报自身特征和现状,深入探讨原因并提出高校学报未来发展建议。[结果]入选分级目录的高校学报数量不多,且在分级目录中所占比例较低,多属于T2和T3级,整体表现不佳。高校学报的综合性不符合“专业化”的潮流,学术性不能做到“术业有专攻”,且不够积极主动申请分级目录。[结论]为了迎接分级目录带来的新挑战,高校学报需要弱化综合性,凝聚学科发文范围;强化学术性,加速专业化进程;打破内向性,提升期刊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学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挑战;分级目录;发展建议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同时该文件也具有现实可操作性[1],提出“中英文期刊协同共进”“分类评价、中外期刊同质等效使用”“代表作评价制度”以及“突出专业化导向”等。为此,我国尝试建立与世界科技强国相适应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掌握话语权:一方面,相继发布文件规范SCI论文使用,扭转“唯SCI”论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稳步推进,科学编制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以下简称“分级目录”),推动中外期刊的同质等效使用。在这场“破”与“立”并存的变革中,高校学报(高校+学报命名)成为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支撑力量,迎来了与国内外专业科技期刊“同台竞技”的机会。此外,2020年,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被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2]。因此,高校学报迎来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双一流”建设的双重机遇和挑战[2,3,4,5]。

  作为高校的名片,高校学报展示主办高校的科研成果和学科优势,是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2]。高校学报数量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5以上,整体上良莠不齐,“全、小、散、弱”,备受各界关注,不同学科(大类)之间的“大杂烩”使得高校学报难以维持稳定的核心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陷入“优质稿源不足和学术影响力不高”的恶性循环中[2],导致高校学报声誉不佳,更频遭到学术界和期刊界质疑与诟病[6]。

  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是我国自主建立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遏制优质稿件外流,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并落实“代表作评价制度”,引导国内科技工作者将更多优秀成果首发在我国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每3年更新一次,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不断出炉,正被学术界和出版界高度关注,未来将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和指挥棒,但目前尚未见到针对分级目录的研究报道。中国科协已经发布了19个领域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涵盖超过3000种科技期刊,每个学科领域的期刊分为T1级(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一流的期刊)、T2级(国际知名期刊)和T3级(业内认可的较高水平期刊)3个级别。然而,高校学报在已公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的总体表现却乏善可数。如何促进极具特色的高校学报的改革,顺应新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本文以已经发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为研究对象,逐一查询分级目录中入选的期刊名单,统计高校学报的名称和数量,指出高校学报在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高校学报现状,提出对策与建议。本研究提供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不仅有利于认清高校学报的办刊(专业化)水平和影响力,而且能够引领和促进未来高校学报的转型发展。

  1 数据来源、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来自中国科协下属的学/协会2019—2021年已经公布的文件。本文将管理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排除在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农林以及生物医学等18个学科领域的2753种科技期刊。

  1.2 研究对象

  高校主办大量专业性期刊和综合性期刊。本文研究的高校学报的典型特征是以“高校+学报”形式命名,具有“大拼盘”综合性特征,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人文社会科学类以及混合型(上述两者兼刊)的学报分别有457、456和315种[7],许多高校学报的刊名中含有版别,如自然科学版、医学版和工学版等,一并纳入研究对象,但不包括456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报。需要说明的是,未来将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使用”,因此,在分级目录分析中将高校学报的英文版也纳入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

  (1)查询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统计不同级别(T1、T2和T3)的期刊名单和数量;

  (2)在不同领域分级目录中,筛选高校学报在不同级别中的名单,统计其数量并分析表现特征;

  (3)详细阐述高校学报的发展现状,研究高校学报在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的表现特征,深入分析其原因;

  (4)提出高校学报在未来适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建议。

  2 研究结果

  表1所示为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入选情况。由表1可知:已经公布的18个领域共有2753种科技期刊入选,其中,T1、T2和T3入选的期刊数量(含重复入选的期刊)分别为734、982和1037种,三者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6.7%、35.7%和37.6%。而高校学报在18个领域共入选107种期刊(其中,2种学报位于3个领域的分级目录,11种高校学报位于2个领域的分级目录,除去重复入选期刊,仅有92种),T1、T2和T3入选的期刊数量分别为17、49和41种(包含重复入选的高校学报),三者的比例分别为15.9%、45.8%和38.3%。


表1 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入选情况
领域 备注 入选期刊总量/种 入选高校学报数量/种
T1 T2 T3 T1 T2 T3
地学a 中文 56 141 159 3 15 15
英文 121 136        
临床医学 耳鼻喉 8 9 18     1
眼科学 9 10 18      
呼吸病学 8 9 18      
消化病学 11 12 23      
神经病学 17 20 33      
妇产科学 8 9 16      
肿瘤学 15 16 31      
烧伤外科学 9 10 18      
整形外科学 6 10 6      
心血管病学 11 12 23      
内分泌学 10 9 19      
儿科学 10 11 18      
医学影像学 12 12 23      
能源电力 电力综合 10 9 12     2
能源与发电 11 12 1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9 8 8      
电工理论与装备 6 9 10      
农林   27 34 50 2 7 11
建筑科学   36 35 41     1
信息通信   11 15 15 1 2 1
煤炭   6 19   1 6  
航空航天   11 22 29   2 1
水利   18 24 48 1 2 3
地理资源 自然地理 44 34 30      
人文地理 42 31 43      
信息地理学 23 27 27   1  
自然资源 26 25 47      
地球科学数据出版 3 2 2      
有色金属   48 74 90 2 2 3
铁路运输   26 36 28 4 4  
机械工程   6 18 25      
汽车工程   8 16 0   1  
细胞生物学   11 12 16      
材料失效与保护b 英文 15 47 16      
中文     23c      
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   15 20 37 2 1 3
中医药科学 中医类 4 17   1 6  
中药类 3 4        
中西医结合类 1 1        
针灸类 1 1        
英文 2          
小学科和民族医学类   4        
  注:a地学领域分级目录由天文学会、气象学会、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煤炭学会、石油学会、地质学会、海洋学会和古生物学会10个学会共同制定;b进一步细分为材料腐蚀与失效、材料表面与界面、电化学和涂料学等方向;c中文科技期刊均为高水平期刊,本次研究中归入T3级。

  表2所示为高校学报入选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一览表,由表2可知:地学和农林领域的入选高校学报数量最多,分别达到33种和20种,共占高校学报入选总量的49.5%,而在机械工程、生物细胞学和材料失效与保护3个领域没有高校学报入选,4个领域只有1种高校学报入选,如《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入选地理资源领域(信息地理学)分级目录的T2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建筑科学领域分级目录的T3级,《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入选汽车工程领域分级目录的T2级,《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入选临床医学领域(耳鼻喉)分级目录的T3级。《东北电力大学学报》和《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能源电力领域(电力综合)分级目录的T3级。


表2 高校学报入选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一览表
领域 备注 T1 T2 T3
地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连海洋大学学报》《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河北地质大学学报》《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华北科技学院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临床医学 耳鼻喉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能源电力 电力综合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农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林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农业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西北林业学院学报》《浙江农林大学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建筑科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信息通信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煤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航空航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
水利   《河海大学学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地理资源 信息地理学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有色金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江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铁路运输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汽车工程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江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医药 中医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注:加粗的期刊被纳入多个领域分级目录。

  由于高校学报具有综合性特征,13种高校学报同时入选2个或者2个以上的分级目录。如《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均同时入选有色金属、铁路运输和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3个领域的分级目录,且多属于T1级(《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领域属于T2级)。6种高校学报同时入选地学和煤炭领域的分级目录,且分级结果相同(这可能与煤炭学会同时参与地学领域的分级目录制定有关),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均位于T1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均位于T2级。

  总体上,入选分级目录的高校学报中,偏向专业性的期刊较多,达到62种,期刊名称中含有明显的学科领域信息,如农林、矿业、石油、电力、建筑、邮电、交通、水利、信息科学、耳鼻喉、航空航天、中医药和海洋等,而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报仅30种,这些学报名称没有版别,不包含学科领域信息,或者名称/版别中包含自然科学、理工、科技、工学和工程技术等比较笼统的学科大类信息。

  由此可见:一方面,入选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高校学报总数仅92种(除去重复入选的期刊),占(自然科学领域)高校学报总数量(772种)的11.9%,大量高校学报没有纳入到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另一方面,入选的高校学报数量在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的占比仅3.3%,且T1级期刊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13种期刊入选17次),多处于T2和T3级。

  3 原因探讨

  3.1 高校学报概况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包括自然科学类、农业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医药类、文理综合类以及专业特色类六大类,几乎所有(公办本科)高校都主办了自己的学报,高校学科实力越强,主办的高校学报数量也越多,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越强,被越多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8]。“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分别主办了122、992、143种高校学报[7]。高校学报呈现“综合性、学术性和内向性”的特征[9]。

  3.1.1 综合性

  高校学报由高校投资主办,集中服务主办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这个基本的职能定位决定了高校学报的发文学科范围与高校的专业设置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大拼盘”特征[10]。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往往只主办1种或者2种高校学报,超过50%的高校学报没有版别之分,刊名中没有明显学科领域信息,或含有笼统的学科大类,315种高校学报同时兼发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导致大量高校学报呈现更加复杂的“大杂烩”特征,且高校学报之间同质化现象明显,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3.1.2 学术性

  高校学报属于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主办高校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大量高校学报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共收录336种高校学报;2019—2020年版CSCD共收录1001种中文科技期刊,其中高校学报118种。

  3.1.3 内向性

  由于高校学报自身的功能定位,高校学报的稿件主要来自所在地区及所属高校。在高校学报中发文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多来自所属高校,本校师生构成了高校学报稳定而庞大的作者群体,呈现“一家独大”局面[11]。高校学报长期沦为本校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练兵场”。陈留院[9]统计了111种高校学报的稿源情况,发现65种高校学报的内源稿件比例超过50%,17种高校学报的内源稿件超过80%。

  3.2 原因分析

  高校学报入选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数量和占比均不高,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3.2.1 高校学报“综合性”现状不符合“专业化”发展的潮流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指出“突出专业化导向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过程中考察期刊的发文学科方向,重点对与学科领域密切相关、具有学术影响力并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科技期刊进行分级。从分级目录结果来看,入选的期刊中专业期刊占绝大多数,仅有少量高校学报入选。在没有细分学科领域的分级目录中,入选的高校学报数量总体偏少,占比较低,仅农林领域中,入选分级目录的高校学报数量(20种)占比达18.0%,入选农林领域分级目录的高校学报偏向专业性期刊,名称中均含有“农业”“林业”或“农林”等(《上海海洋大学学报》除外);入选中医药领域(中医类方向)分级目录的高校学报均含有“中医药”明确的学科信息;地学领域入选的高校学报最多,达32种,但在地学领域分级目录中的比例仅有5.2%。值得注意的是,315种高校学报属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混合型,该类学报均没有纳入分级目录。

  3.2.2 高校学报的学术性难以做到“术业有专攻”,缺乏核心竞争力

  入选分级目录的高校学报中,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有30种,具有“大拼盘”特征,偏向专业期刊的高校学报共62种,具有“小拼盘”特征。

  首先,仅能源电力领域下设置了电力综合方向的期刊分级目录,其余17个领域的分级目录中没有单独设置分领域的综合性期刊,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大拼盘”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入选概率。仅《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入选汽车工程领域分级目录T2级。

  其次,临床医学、能源电力、地理资源、材料失效与保护以及中医药科学5个领域进一步设置了方向,精细化制定分级目录,尤其是临床医学领域2批公布了13个方向的分级目录,这更加不利于“大拼盘”型和“小拼盘”型高校学报申报高质量分级目录。高校学报的学科发文方向相对分散,某一方向的发文数量和发文比例比较低,学术影响力低,导致高校学报缺乏核心竞争力,甚至直接被排除在名单之外。除《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入选地理资源领域信息地理学方向的T2级,7种中医类高校学报入选中医药领域中医类方向的分级目录外,没有其他高校学报入选具体方向的分级目录。

  3.2.3 高校学报未能积极主动纳入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入选的高校学报所属领域主要与主办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一致,而针对其他载文学科领域的分级目录申报及入选都较少。如《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发文涉及11个学科领域,矿业、材料、冶金、化学和交通等栏目分别与中南大学的有色金属学科(链)以及轨道交通学科(群)密切相关,在相关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中积极申报,而对地质、土木、机械、控制科学和能源等领域分级目录的申报却不够积极。

  4 高校学报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弱化综合性,凝缩学科发文范围,推动特色化发展


  高校层次越高、学术实力越强,主办的高校学报数量越多。“双一流”高校主办的122种高校学报中82.8%含有版别,载文方向较窄,不兼发2个学科大类的文章,栏目设置偏向专业期刊,但仍刊发众多一级学科门类的文章。综合类高校学报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均低于专业期刊。从国家宏观政策及现实发展情况来看,专业化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大趋势[12]。因此,除了科研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主办的高校学报可以继续坚持“做精做强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13]外,普通高校学报应采取“健体式瘦身”应对措施,聚焦主办高校的优势专业,主动弱化或者舍弃部分学术影响力较差的学科栏目,寻找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方向,避开同质化竞争,达到“强壮”期刊的目标[14]。

  为此,高校学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4个方面措施:(1)不兼发中文与英文论文;(2)不兼发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论文;(3)依据主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设置专业栏目;(4)按期出版。

  目前,高职高专学报中超过7成属于混合型学报,且多数没有分栏目;普通高校学报中约1/5属于混合型,约3/5没有分期出版;“双一流”高校学报都不是混合型学报,但存在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混合出版的情况。高校学报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一刊一策”,尽快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强调培育“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突出前瞻引领布局新兴交叉与战略前沿领域。因此,高校学报拥有天然优势,在未来抓住双重机遇,聚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4.2 强化学术性,设置学科专业栏目,加速专业化进程

  优质内容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破四唯”以及制定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背景下,专业化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大趋势。2000年至今,共有108种高校学报更名为专业期刊。由于主办高校没有众多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作依托,大量高校学报陷入“千刊一面”“缺乏特色”的同质化状况,即陷入“学术性难以抗衡专业性期刊,综合性难以竞争名校名刊”的尴尬境地[15]。“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强调学科建设,高校学报需要加强与学科建设的黏性[16]。因此,高校学报需要依托所属高校的学科优势,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加速专业化进程,如设置版别、策划某个学科领域专辑论文、在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学报名称中嵌入更详细具体的学科(方向)信息,这成为高校学报特色化办刊的当务之举[17]。

  值得注意的是,入选地学领域分级目录的32种高校学报中,19种高校学报的名称只含有“理工”“科技”“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笼统学科信息,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多属于传统的地质矿产类高校(多经历合并、改名等)。这些高校学报的选题方向长期围绕主办高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塑造了高校学报的特色,形成优势(特色)学科与高校学报的良性互动。

  此外,还有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是,同一高校内部主办的高校学报与专业性期刊之间缺乏协调发展,导致高校学报在竞争优质稿源时无法抗衡专业性期刊。因此,如果高校已主办某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高校学报可以缩小载文范围,甚至舍弃该学科领域的载文,实现高校主办的各种期刊之间的差异化发展。

  4.3 打破内向性,吸引校外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影响力

  理想的稿源结构应该是具有均衡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扩大学术期刊的辐射区域,多点连接提升竞争力。在内源稿件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主办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决定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即高校学报的发展水平与所属高校的办学实力基本保持一致[8]。高校学报是学校与外界进行学术互动交流的重要窗口。本研究认为高校学报的内源稿件比例控制在30%~50%比较适宜。只有坚持以学术质量取舍稿件,打破稿源的内向性,开放办刊,才能实现校内外的良性互动交流,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高校学报可以加强校际联系,挖掘、吸引并扩大外部优质稿源,合理控制和平衡校内外稿件的载文比例。

  5 结语

  高校学报具有“综合性、学术性和内向性”特点,造成高校学报普遍无法适应多方面的竞争。高校学报需要根据自身办刊优势,优化调整载文的学科方向,一方面实现与所属高校主办的专业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特色化办刊,避免与同类高校学报的同质化竞争。新时期,高校学报应该开放办刊,用学科栏目彰显期刊特色,提高期刊影响力,应对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带来的挑战。由于分级目录正处在试点阶段,学术界和期刊界期待看到其具体效果和作用。下一步将以典型领域为例,研究分级目录对吸引优质论文在国内首发的促进作用,评价分级目录对期刊界和学术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伟.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契机:试论《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政策亮点及实施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29-1033.

  [2]杨保华,秦明阳,邓履翔,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理工类中文综合性期刊的发展定位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381-387.

  [3]陈鹏,黄历,叶宏玉,等.培育一流科技期刊助推一流学科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9(10):17-21.

  [4]丁佐奇.科技期刊多维度助力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8(9):11-15.

  [5]赵燕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背景下中文高校学报提升之路:以9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高校学报为例[J].编辑之友,2020(11):57-62.

  [6]史小丽.文献计量视角下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60-1164.

  [7]郭伟,李伟.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2):1486-1494.

  [8]尚利娜,牛晓勇,刘改换.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29-936.

  [9]陈留院.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编辑学报,2020,32(5):501-505.

  [10]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18(2):134-135.

  [11]蒋霞.高水平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文现状及主要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5):457-461.

  [12]刘小燕.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思考:基于5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86-291.

  [13]陈留院.大学学报现状分析与竞争力提升策略:以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622-628.

  [14]许力琴,顾黎,周英智,等.中文科技期刊载文量“瘦身”现象的调查与建议:基于71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5):443-450.

  [15]董德英.地方高校学报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6(9):125-127.

  [16]郑小虎,何莉.“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功能与创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1):112-114.

  [17]余昌谷.从特色专栏走向专业性办刊:对高校学报专业化改革的一点思考[J].中国出版,2008(4):44-4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