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调查分析学术期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对策与建议。[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访谈法对6名学术期刊的管理者从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进行访谈。[结果]学术期刊管理者对待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态度、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令性规范、知名同行的示范性规范对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推荐性国家标准在可用性、易用性、可获得性等方面不够完善,不利于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结论]促进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提高学术期刊管理者对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认知,改变其态度;加大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等外在环境压力;提供有利的政策资源和配套措施,提高标准的有用性、易用性。
【关键词】学术期刊;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行为理论;访谈法;影响因素
2020年5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国新出发〔2020〕10号)。《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期刊编校差错判定以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为依据。期刊编校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二的,其编校质量为不合格。差错率的计算按照《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附件《期刊编校差错率计算方法》执行[1]。《期刊编校差错率计算方法》中明确提到不符合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等国家标准的,要记为差错。这些国家标准都是推荐性国家标准。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的编辑校对应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然而,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有“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的表述,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编辑误以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可执行、可不执行,还可以有选择地执行”,这导致学术期刊的编校出现多种不符合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情况[2]。
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曾是期刊人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以陈浩元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学家认为:当行政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政府出版主管部门管理文件如《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作出“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规定以后,推荐性国家标准对学术期刊就具有了强制执行的性质[3,4,5]。近年来,期刊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术质量方面,对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松懈,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问题关注不多,且多集中在一些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和现状分析上,如王媛媛[6]研究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马建华[7]研究了GB/T 7714—2015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隐形错误等;姚树峰等[8]对GB/T 9999—2018进行了解读,并分析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郎彦妮[9]分析了GB/T 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在国内的应用情况以及国内期刊编排格式的现状,并提出了修订该标准的若干建议;郝拉娣等[10]调查分析了水产类期刊执行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1年多来的情况,认为科技期刊执行GB/T 15834—2011存在较多问题。极少有研究从理论角度剖析学术期刊在编辑校对过程中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存在不规范、错误等问题的深层影响因素。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行为生成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从本质来讲,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执行是执行主体的一种行为选择,而计划行为理论是广泛应用于行为科学相关领域的理论,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是个体和组织行为研究的一项基础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主要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构成。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组织的决策行为,证明管理者的意识对组织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企业的投资行为研究[11]、企业的环境行为研究[12]、建筑施工企业的标准采纳行为研究等[13],这些研究为分析学术期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
学术期刊是否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主要由管理者决定,因此本文将学术期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行为视为组织行为,按照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框架设计访谈提纲,对6名学术期刊的管理者进行了正式访谈,并将访谈资料整理、归类,再选取有代表性的访谈片段作为例证。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分析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深层影响因素,以期促使学术期刊在编辑加工文稿时严格贯彻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提高推荐性国家标准执行的有效性和准确率,从而促进《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有效执行。
1 访谈设计
1.1 访谈对象
为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本研究按照期刊被各大数据库收录的情况,采用目的性抽样方式选取6种学术期刊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作为访谈对象,没有选择学术期刊主编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主编不负责具体的编辑加工事务。访谈时由访谈助理进行现场备忘记录,在征得被访者的同意后进行现场录音,将现场录音转换成文字稿后分类存档。所有访谈对象的职称都为编审。所有访谈在2020年10月31日前完成,受访者的简要信息见表1。
表1 深度访谈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受访编号 | 性别 | 年龄 /周岁 | 职务 | 学位 | 所在期刊收录情况 |
SF1 | 男 | 56 | 编辑部主任 | 博士 | PubMed收录 |
SF2男60 | 男45编辑部副主任 | 46编辑部副主任本科 | 编辑部副主任硕士北大核心 | 硕士普通学报SF4 | 北大核心SF3女 |
SF5女 | 女50 | 55编辑部主任 | 编辑部主任硕士 | 硕士北大核心 | EI收录SF6 |
1.2 访谈提纲设计
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引导性理论,编制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如表2所示。访谈提纲尽量开放,让被访谈者可以尽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从而获得最为真实的访谈材料。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先向被访谈者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概念,然后由访谈者提出问题,鼓励被访谈者畅谈其对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真实想法和做法,访谈者在听到所需信息时及时追问,当被访谈者不理解访谈者所提问题时给予适当提示,尽量保证访谈内容的可控性和实施的灵活性。
表2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影响因素 | 相关问题 |
行为态度维度 | 1. 您认为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是编辑加工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吗? |
2. 您认为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能提高贵刊的质量吗? | |
3. 您认为学术期刊是否应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 | |
主观规范维度 | 4. 是否感受到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压力? |
5. 期刊学/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引导、监督是否对推动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具有积极影响? | |
6. 知名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是否会带动贵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积极性? | |
7. 您的下属——贵刊的编辑是否认为应该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 | |
知觉行为控制维度 | 8. 您是否认为您下属的素质(可能因没有参加过标准的培训或标准的教育)能使贵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 |
9. 贵刊是否有良好的渠道及时了解学术期刊相关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及相关政策等信息? 如果有,是什么渠道? | |
10. 贵刊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标准制定机构和期刊行政主管部门等的服务,如标准培训、新标准推广等行为。 | |
11. 贵刊编辑在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难以操作的情况? |
1.3 访谈过程与资料收集
对于访谈资料的收集,经被访谈者同意,采用录音和笔录两种方式。访谈结束后,访谈者根据当天的录音和笔录,反复听访谈录音,并将录音转化成文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学术期刊管理者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影响因素为主要概念要素,对被访谈者的描述信息和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经验阐述进行内容分析,用类属分析法[14]对访谈资料中涉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归类,再根据归类选取有代表性的访谈片段作为例证,分析学术期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影响因素。
2 学术期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影响因素
2.1 行为态度维度
学术期刊管理者的行为态度是指其在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前,在其价值观的指引下,权衡期刊品牌与声誉等而持有的对是否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评价性心理倾向[15,16]。对3个行为态度相关问题的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选取访谈片段,整理、归类如表3所示。
表3 行为态度相关问题访谈资料列表
问题序号 | 认可人数 | 不认可人数 | 访谈片段举例 |
1 | 6 | 0 | 认可: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是编辑校对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SF1) |
2 | 2 | 4 | 认可: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能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SF3);不认可: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可读性,但对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没有影响,因此不能说可以提高整体质量,只能说提高编校质量(SF4、SF5) |
3 | 1 | 5 | 认可:应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SF3);不认可:①不是必须,我们主要是根据PubMed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国际标准来编辑加工(SF1)。②不是必须,但推荐性国家标准应该尽可能执行。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既不能完全站在学者的角度,也不能完全站在编辑的角度,应折中,要易于理解和传播。既然是推荐性的就表示它应该是指导性的,是可以选择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执行(SF2)。③期刊应尽可能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但遇到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行业内的习惯用法,可以灵活处理。如工业上用到的网眼,常用多少“目”描述,这种情况建议保留“目”的单位。这样行内的人能看得懂,括号标注也不违反编辑规范的要求(SF4)。④既然是推荐性的,就不是必须执行的,但还是建议使用,无规矩不成方圆(SF5) |
由表3可知:所有受访者都认可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是编辑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能提高期刊的整体质量,少数受访者认为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只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对学术质量的提升没有影响;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不是必须执行的。
2.2 主观规范维度
主观规范是指学术期刊管理者在决策是否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时所感知的外在环境的压力,可分为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17,18]。指令性规范主要源自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要求,期刊学/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倡导、监督等,具有强制性;示范性规范是指对学术期刊管理者来说重要的团体或个人,如知名学术期刊、其所在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行为给其带来的压力及示范作用。对4个主观规范相关问题的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选取访谈片段,整理、归类后列于表4。
表4 主观规范相关问题访谈资料列表
问题序号 | 选择“是”的人数 | 选择“否”的人数 | 访谈片段举例 |
4 | 2 | 4 |
认为“是”: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感觉期刊质量管理越来越严了,从三审三校检查到社会效益评价,再到期刊质量管理规定,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了(SF5); 认为“否”:没感觉到什么压力,虽然近期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关键看能否落实(SF2) |
5 | 6 | 0 | 认为“是”:期刊学/协会等社会团体对推动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每年都组织专家对省内期刊进行评审(期刊之间也一对一互审),指出期刊编辑不规范的地方,现在全省的学术期刊在编辑规范方面都做得不错,基本都认真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SF4) |
6 | 6 | 0 | 认为“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会参考2~3种知名的同类刊物的做法,他们如果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会对我们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SF5) |
7 | 6 | 0 | 认为“是”:我们期刊的专职编辑基本都认为应该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但有个别编辑怕麻烦不认可。如果期刊的管理人员认为必须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大家也没有什么抵触情绪(SF4) |
由表4可知:少数受访者感受到国家对期刊质量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了,特别是2020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让部分学术期刊管理者感受到了压力,但由于文件印发不久,还未真正落实、问责,多数受访者表示未感受到压力;所有受访者都认为期刊学/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引导、监督和知名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对其刊物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所有受访者表示其刊物的专职编辑大部分都认为应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但也有个别编辑不这样认为。
2.3 知觉行为控制维度
学术期刊管理者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学术期刊管理者所感知的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难易程度[17,19],其主要来自学术期刊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和标准的可获得性、可用性、易用性等。当学术期刊管理者对自身能力有较高的评价时,在其自身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允许的条件下,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越强,学术期刊的管理者就越有信心主动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对4个知觉行为控制相关问题的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选取访谈片段,整理、归类如表5所示。
表5 知觉行为控制相关问题访谈资料列表
问题序号 | 选择“是”的人数 | 选择“否”的人数 | 访谈片段举例 |
8 | 6 | 0 | 认为“是”:①应该是可以的,只要有明确、易执行的标准,就好执行。另外,如果编辑有这种责任感的话,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现在很多编辑,包括我自己都不太清楚,真正的国家标准到底要求的是什么(SF3)。②我觉得我们这边还可以,我们的编辑全部是研究生,如果要求他们严格执行,按照他们的能力,还是可以做到的(SF5) |
9 | 2 | 4 |
认为“是”:①我刊能及时了解期刊的标准、规范等信息,因为我刊原主编曾是广东省期刊协会的负责人之一,参与制定期刊编辑标准和规范(SF4);②一个单位的主编或者负责人,应该是有一些渠道去了解最新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因为经常有一些会议,一般的编辑就不一定有良好的渠道去了解(SF6)。 认为“否”:没有,我们主要就是靠一些编辑出版类的公众号,期刊协会的微信群、QQ群或网站去了解最新发布的标准(SF2) |
10 | 0 | 6 | 认为“否”:①没有享受到这种服务,也没有机构真正地做这样的服务(SF1)。②不能,不过有一些学术期刊的学/协会和社会上的营利机构会组织开展标准的学习培训。这种培训班的收费都相当贵,由于经费的原因,很少期刊编辑会去参加这样的培训班(SF2) |
11 | 6 | 0 | 认为“是”:①有些标准要注意的细节条款实在太多,有用性和易用性都存在问题,觉得不执行好像也没有多大影响,而且有些标准本身存在疑点和错误。此外,现在(广东)省里组织的审读也好,国家级别学会的审读也好,审读的专家有些不够专业,审读的权威性也有待考量(SF3)。②有一些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要求跟一些行业的习惯性用法是不一致的,要说服作者改成符合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形式,这个过程挺难的。有些作者不愿意去更改,他们说改了之后那个行业的人看不懂(SF5) |
由表5可知:所有受访者都认为其刊物的编辑是有足够的能力去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但是编辑能否真正严格执行还需要明确推荐性国家标准有哪些,需要编辑们有强烈的责任感,需要学术期刊管理者提出要求并监督;少数受访者认为其有多种渠道了解与学术期刊相关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及相关政策等信息,多数受访者表示获取标准的渠道不多,所有受访者均表示获取标准的渠道多为非官方的渠道;所有受访者均表示没有获得过标准制定机构和期刊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标准培训和新标准推广等服务;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在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存在难以操作的情况,标准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有待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对第3部分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归纳可知:不认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是必须执行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贯彻落实没有严格的问责机制,个别编辑怕麻烦,推荐性国家标准较难获得,有用性、易用性、明确性(推荐性国家标准太多,不知道具体执行什么标准)有待提高,以及获取标准的渠道不畅等负向影响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情况。学术期刊管理者和普通的期刊编辑都认可推荐性国家标准的重要作用,期刊学/协会等的引导、监督,知名学术期刊的引领,编辑的素质等正向影响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
3.2 建议
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效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为充分发挥正向影响因素,规避负向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特提出以下建议。
3.2.1 提高执行主体的认知,改变其态度
大部分学术期刊管理者认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不是必须执行的,这严重影响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执行,此外,个别编辑、作者对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也存在认知误区。因此,首先,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术期刊管理者标准化意识的培训。目前各省每年都会组织针对期刊管理人员的培训班,如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每年都会举办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培训班,主编们5年内必须参加一次培训班才能拿到主编上岗证。可在培训班系统培训标准化知识,提高学术期刊管理者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认知,让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必要性,从而转变其认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不是必须执行的行为态度。其次,学术期刊管理者应对期刊普通编辑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提出严格要求,并主动做出示范,以转变个别编辑怕麻烦、不认可的态度,切实提升其在编校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的责任意识。最后,编辑们在编校的过程中,要主动向作者特别是老专家、知名学者宣传推荐性国家标准,耐心引导他们在学术论文写作、修改过程中遵守推荐性国家标准,在整个学术界形成尊重标准、执行标准的良好氛围[20]。
3.2.2 加大外在环境的压力,促进标准的严格执行
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等外在环境压力对学术期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产生正向影响。因此,首先,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强制要求学术期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如上文提及的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术期刊编辑校对违反GB/T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等国家标准的,要记为差错,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二的期刊质量为不合格。其次,期刊学会、标准化协会等组织机构可加强对学术期刊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为的监督,将期刊审读作为学会每年的例行工作,期刊审读的对象不能局限于编辑部自愿报名的方式,还可采用期刊学会指定的方式,扩大审读范围,审读时将是否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作为评价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我国各个学科领域知名的学术期刊,更要自觉地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在业内起到示范作用,为其他学术期刊树立榜样。最后,学术期刊编辑要主动树立强烈的标准化意识,按照各项标准、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编辑加工工作,不仅要注重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也要注重形式的表达。
3.2.3 提供有利的政策资源和配套措施,提高执行标准的能力
任何一项管理规定的执行,如果执行的成本过高,超出了执行主体的承受能力,其执行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提高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能力,推进《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有效执行,需要有相关资源和措施的投入。首先,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加大标准的公开力度。目前,由于版权保护的需要,国家标准公开全文系统对采标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不提供在线预览服务,而与学术期刊相关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大多是采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标准获取难的问题。因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妥善处理公共领域的版权保护问题,加大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公开力度,让学术期刊能通过便捷的渠道免费获得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全文。其次,学术期刊行政主管部门、期刊学会等应多组织针对学术期刊普通编校人员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标准化培训班,提升编辑们执行标准的能力。如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近年来每年都会举办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2020年12月共9天的业务培训费仅为900元(会员单位),且将有关标准和规范列为主要培训内容之一[21]。最后,学术期刊行政主管部门、期刊学会、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等应大力宣传、推广标准,特别是新修订和新制定的标准。如《编辑学报》每期都利用部分留白的版面对一些推荐性国家标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3.2.4 提高标准的有用性和易用性
为避免标准的执行主体从主观上偏离标准的意图,需提高标准的有用性、易用性。首先,应及时修订旧标准、制定新标准,使标准的内容满足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很多现行的国家标准的内容相当陈旧,如GB/T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等已有近30年未作修改。此外,现行的国家标准涵盖的学科范围较少,如GB/T 3102.1~13—1993中各学科的量和单位,主要集中在物理量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型学科如生物、计算机学科等,均无相应标准,编辑只能参考稍有关联的旧标准,但学科之间的差异大,执行起来并不是那么确切,从而造成编辑为难、作者也不能接受的情况。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编辑的实际需要修订旧标准或制定新标准。其次,标准的内容应契合执行主体的实际。现实中,有些新制定的标准由于条款过多且复杂或新修订的标准因调整幅度过大,得不到执行主体的认可或超越了执行主体的能力,使得标准的执行出现偏差。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标准时,应广泛征求学术期刊界的意见,特别要注重一线编辑的反馈意见,力求制定的标准更契合学术期刊编辑加工的需求和编辑们的能力。最后,标准的内容应保证准确、前后一致,尽量清晰且明确。标准作为指导和规范编辑工作的一种准则,其内容和规定的表述绝不可前后矛盾、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应让执行者清楚知道“该如何执行标准”,提高标准的易用性。如标准的内容表述应能让编辑们精确区分国家标准中哪些是指示性条款,哪些是推荐性条款,哪些是陈述性条款;哪些应严格、切实执行,哪些是如无特殊理由尽可能执行,哪些是可根据期刊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刊物特色的表达方式。
4 结语
本研究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设计访谈提纲,对6名学术期刊管理者进行了正式访谈,较全面地归纳总结了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深层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成果对负责学术期刊标准或规范的修订、制定、推广的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提高推荐性国家标准执行的有效性和准确率。
尽管如此,本研究仍有如下不足:研究结论仅来源于6位学术期刊管理者的访谈,虽然他们的性别、年龄、学历与所在期刊被数据库收录情况均不同,但仍无法避免调查对象不多,信度和效度存在局限的问题。下一步的研究可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设计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对学术期刊严格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和实证检验,以期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通知[EB/OL].(2020-06-18)[2020-07-03].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74416.shtml.
[2]郝远.不执行推荐性标准的后果很严重[J].编辑学报,2019,31(4):455.
[3]陈浩元.琐谈执行国家标准的几个问题[J].科技与出版,1997(5):19.
[4]李兴昌.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成绩•问题•措施[J].编辑学报,1999,11(3):159-161.
[5]陈浩元.执行标准规范提高编校质量[J].中国出版,2002(11):24.
[6]王媛媛.出版类期刊参考文献著录常见不规范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8,30(2):148-152.
[7]马建华.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隐形错误例解[J].编辑学报,2019,31(2):169-170.
[8]姚树峰,武晖,刘勇.GB/T9999—2018标准的解读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8):893-897.
[9]郎彦妮.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国家标准应用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7(9):44-47.
[10]郝拉娣,张冬冬,陈阳,等.13种水产类期刊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执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4,26(4):335-337.
[11]East R.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3,14(2):337-375.
[12]Cordano M, Frieze I H. Pollution reduction preferences of us environmental managers:Applying Ajze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43(4):627-641.
[13]王薇,张守健,孙智,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施工企业标准采纳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6):243-250.
[1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朱亚丽,郭长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员工内部创业驱动组态研究[J].管理学报,2020,17(11):1661-1667.
[16]张昭俊,郑菲鸿,王秀丽.高校科研人力资本迁移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0):151-157.
[17]郝凯冰,郭菊娥.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以西安三所学科分布不同的大学为例[J].科学与社会,2020,10(4):113-129.
[18]严玲,郭亮,韩亦凡.工程总承包情境下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J].软科学,2019,33(6):126-134.
[19]王梦浛,方卫华.“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用户使用意愿影响机理研究:基于D&M模型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7):18-27.
[20]贺嫁姿,冼春梅,温优华.学术期刊不执行推荐性标准的消极影响与治理[J].编辑学报,2020,32(3):265-268.
[21]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关于举办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的通知[EB/OL].(2020-11-18)[2020-11-21].http://www.cessp.org.cn/info/74100.j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