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科学院人文社科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与对策——基于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2021-06-17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李赛、朱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摘 要】[目的]总结中国科学院人文社科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主办的22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客户端及主流媒体平台的融合出版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22种期刊均开通了官网并被三大中文网络数据库收录,95%的期刊提供开放获取,91%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未能利用学习强国、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存在媒介形式单一、媒体运营质量低、互融性差等问题。[结论]人文社科类期刊要逐步构建新媒体矩阵,提升移动端媒体运营质量,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期刊;融合出版;新媒体平台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1]。媒体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移动端媒体平台的涌现,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人文社科类期刊媒体融合态势从多个维度展开了研究,但主要针对某一类学科,或某一种新媒体平台[2,3,4,5,6,7]。2019年5月,中国科学院召开融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工作研讨会[8],旨在把握“新媒体、融媒体、微传播”时代科学传播工作现状、问题、趋势与应对策略,聚焦研讨如何借助媒体融合传播优势,提升传播影响力和效果。一直以来,中国科学院致力于借助媒体融合提升期刊传播影响力,其所属研究单位主办的人文社科类期刊,涵盖管理、人文地理、经济资源等学科,影响力及学术性较强,在国内人文社科类期刊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主办的22种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期刊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融合出版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次统计包含CSSCI(2019—2020年)来源期刊以及CSSCI扩展版(2019—2020年)来源期刊,具体包括《电子政务》《管理评论》《科学与社会》《科研管理》《中国管理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图书情报工作》《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技史杂志》和《人类学学报》。

  1.2 研究方法

  分别从PC端和移动端对22种期刊进行检索,充分调研其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客户端App以及抖音、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官方媒体账号的建设情况,检索时间为2020年9月。

  (1)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情况调查方法。分别从中国知网出版物检索、万方出版平台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期刊大全三大网络出版数据库进行检索,查询22种期刊的收录情况。

  (2)官网建设情况调查方法。以期刊全称为关键词,借助主流搜索引擎——百度检索期刊官网。若检索结果带有官网标签,则认为是官网;若尚未通过百度认证,则通过查询万方数据库期刊信息保证官方网址的准确性。

  (3)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调查方法。通过移动端微信扫一扫的方式扫描官网中提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或通过微信搜索官网中提供的号码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以保证微信公众号的准确性。若官网未提供微信公众号信息,则通过人工检索期刊名称的方式查找。

  (4)移动端App及媒体账号开通情况调查方法。本研究基于主流官媒和商业媒体对22种期刊的学习强国二级平台、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账号的开通情况及客户端App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手机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助手三大学术期刊平台移动端检索收录情况。

  2 现状与分析

  2.1 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


  22种期刊均被知网、万方、维普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收录。三大数据库均需付费购买全文,免费提供文章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基金资助等基本信息,知网可免费提供文章目次及参考文献等信息。三大数据库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扫一扫的方式分享当前文章;维普可以分享至QQ空间或分享给QQ好友;万方创办了学术圈分享方式,建立起作者、读者、专家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看出,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实现了与即时通讯软件之间的互融,尤其是基于移动端的分享功能,搭建起PC端到移动端的桥梁,更加方便读者利用零散时间阅读学术文章,同时网络数据库也可以借助移动端促进学术交流。

  有18种期刊在知网上网络首发,除《图书情报工作》和《人类学学报》外,万方和维普网络出版大都相对滞后1~2期。万方的收录年份相对较短,除《电子政务》《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和《地理学报》外,其余期刊在知网和维普的收录时间保持一致。《地理学报》被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时间最早为1934年,《图书情报工作》出版文献量最大,为16484篇。在出版文献数量统计中发现,维普的数据最准确,知网和万方将征订启事等非文献资料统计在内,导致出版文献总量偏多。从收录时间来看,期刊被三大数据库收录年份相差较大,对早期文章的回溯存在较大差异。

  2.2 官网

  22种期刊都开通了官网,有19种期刊获得了百度官网认证。近年来,学术期刊虚假网站日益猖獗[9,10],在百度搜索引擎检索结果中官网标识是网站权威性的象征,可以让期刊门户网站获得作者及读者的信赖。在检索结果中,有《中国科技史杂志》官网标识的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官网二级菜单页面,而检索结果中第一条未标注“官网”的才是《中国科技史杂志》官网。显然,依然有期刊没有对官网进行定期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作者及读者产生了干扰。

  22种样本期刊都有网络采编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投稿、审稿和编辑。《自然辩证法通讯》是由期刊独立创办的投稿系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采编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勤云”)提供,《电子政务》《科学与社会》《中国科技史杂志》和《人类学学报》采编系统由中国知网提供技术支持,其余17种期刊的采编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玛格泰克”)提供。由统计数据可知,《电子政务》和《心理学报》官网的更新速度最快,《自然科学史研究》不提供过刊查询,《地理学报》最早可以回溯1934年出版的期刊。

  整体来看,95%的期刊提供开放获取,68%的期刊提供在线阅读,82%的期刊提供免费下载,只有《科研管理》不提供任何开放获取方式。《科研管理》官网中的论文计量指标包含文章HTML及PDF在线浏览的统计数据,但网站提供的链接均无法打开,可能是因为编辑部网站后台或系统提供商未插入文章链接,进而说明编辑部缺乏对网站的管理维护。22种期刊官网的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2种期刊官网建设情况
期刊名称 是否开通官网 是否百度认证 采编系统提供商 是否免费下载 是否在线浏览 最新年(期)数 回溯年份
电子政务 中国知网 2020(9) 2004
管理评论 玛格泰克 2020(7) 2012
科学与社会 中国知网 2020(2) 2016
科研管理 玛格泰克 2020(7) 2006
中国管理科学 玛格泰克 2020(5) 1993
自然辩证法通讯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8) 1979
自然科学史研究 玛格泰克 2020(1)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勤云 2020(6) 1990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玛格泰克 2020(6) 1985
图书情报工作 玛格泰克 2020(16) 1959
心理科学进展 玛格泰克 2020(8) 2011
心理学报 玛格泰克 2020(9) 2012
地理科学 玛格泰克 2020(4) 1981
地理科学进展 玛格泰克 2020(7) 1982
地理学报 玛格泰克 2020(7) 1934
地理研究 玛格泰克 2020(7) 1982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玛格泰克 2020(6) 1992
资源科学 玛格泰克 2020(6) 1977
自然资源学报 玛格泰克 2020(7) 1986
中国科学院院刊 玛格泰克 2020(8) 1986
中国科技史杂志 中国知网 2020(1) 1980
人类学学报 玛格泰克 2020(1) 1982

  2.3 微信公众号

  22种期刊中的20种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仅《自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杂志》未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但《中国科技史杂志》出版目次在“国科大科技史与科学文化”公众号中定期发布。《人类学学报》虽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未推送过任何信息,仅在二级菜单中提供免费在线阅读。《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地理研究》《资源科学》共用一个微信公众号“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这4种期刊均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该账号的推送内容包含了21种期刊的信息,整合微信公众号便于集中资源、统一管理。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时间最早的是《图书情报工作》,于2014年2月20日开始推送,最晚的是《管理评论》,于2019年10月16日开始推送。

  本研究的月均推送频次是指近6个月(2020年3—8月)以来公众号平均每个月推送的次数。22种样本期刊中推送次数最多的是《管理评论》,每天都会向用户推送信息;64%的期刊月均推文3~6篇,说明这些期刊大约每周会推送一次;《科研管理》和《中国科学院院刊》在工作日大都会推送信息。平均推送数量统计的是近6个月以来每次推送的文章数量,55%的期刊每次推送1~2篇文章。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期刊的推送频率和推送数量都比较低。

  平均阅读频次统计的是最近6篇文章的平均阅读次数,若单次推送文章超过1篇,则选择头条文章作为样本。《心理学报》推文的平均阅读频次最高,达到了9288次,这是因为该刊2020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引起广泛争议的文章,其相关推文的阅读量超过了3.3万次。纯粹的学术争议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同时还可以在媒体传播上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心理科学进展》推文的平均阅读频次同样较高,达到了4193次。该公众号在文章留言处与粉丝互动,推送内容经过口语化调整并配有插图,同时提供原文链接,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非专业领域的读者,使得该公众号获得较高的阅读量。从统计结果来看,64%的期刊平均阅读频次在2000次以下,有6种期刊的平均阅读频次在500次以下,这说明有些期刊虽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移动媒体出版尚未引起可观的流量及关注度。微信公众号推送形式主要为文字,少有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形式,大部分期刊推送内容为当期文章、转载文章、通知等,仅《中国科学院院刊》的推送文章结合了近期热点新闻。

  读者或作者从官方渠道获取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方式主要是官网或纸刊,本研究统计了微信公众号的获取方式。《电子政务》在官网中仅提供了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号码,在纸媒中提供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中国科学院院刊》将微信二维码放在官网的二级目录中,不利于读者在网站检索。整体来看,82%的期刊在官网中提供了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或号码;64%的期刊在纸媒中提供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50%的期刊提供了官方淘宝店铺或微信店铺的二维码,方便读者订购。

  从移动端来看,有36%的期刊未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文章免费浏览;有4种期刊在移动端的开放获取方式是简单地链接官网,字号与移动端无法适配,并不合适移动端阅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仅能在移动端通过链接官网的方式下载后阅读。由此可见,部分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仅流于表面,未考虑读者实际阅读时的便利性。22种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见表2。


表2  22种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
期刊名称 是否开通 微信号 最早发布时间 月均推送频次/篇 平均推送数量/篇 平均阅读频次/次 全文获取情况
电子政务 egov_dy 2015-06-16 5.8 1.0 838 免费阅读
管理评论 gh_ff2bad9fd720 2019-10-16 30.7 2.5 115 免费阅读
科学与社会 gh_d0747a8c0145 2017-04-14 3.7 1.0 212 免费阅读
科研管理 KYGL1980 2015-07-16 21.2 2.1 185 未提供
中国管理科学 gh_0c483a76cd7e 2016-06-16 4.0 1.0 526 免费阅读
自然辩证法通讯 jdn-1987 2018-05-14 4.3 1.0 907 未提供
自然科学史研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as_cjstp 2015-02-07 4.0 1.0 201 免费阅读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DAKD_CAS 2016-01-17 1.4 1.4 352 免费阅读
图书情报工作 lis1956 2014-02-20 4.0 1.5 1072 链接官网
心理科学进展 xlkxjz 2017-03-14 3.2 1.1 4193 免费阅读
心理学报 xlxb-xlxb 2017-03-14 3.8 1.2 9288 免费阅读
地理科学 gh_313fe10d6521 2016-05-17 1.8 1.1 2070 免费阅读
地理科学进展 gh_2213cb3e97a8 2014-11-07 3.7 3.5 1136 未提供
地理学报 gh_2213cb3e97a8 2014-11-07 3.7 3.5 1136 未提供
地理研究 gh_2213cb3e97a8 2014-11-07 3.7 3.5 1136 未提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jlyrh 2016-10-13 4.0 1.5 454 链接官网
资源科学 gh_2213cb3e97a8 2014-11-07 3.7 3.5 1136 未提供
自然资源学报 ZRZYXB 2018-01-31 5.7 1.0 1394 链接官网
中国科学院院刊 CASbulletin 2014-10-24 17.6 1.3 1627 链接官网
中国科技史杂志            
人类学学报 AAS-1982         免费阅读

  2.4 移动端App及媒体账号

  手机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助手三大学术期刊平台移动端均收录了22种期刊。在移动端付费浏览全文,免费提供论文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等信息。注册移动端账号后,手机知网和维普中文期刊助手移动端通过下载PDF的方式阅读全文,万方数据移动端可以在线阅读。此外,三大学术期刊移动端均可以将文章分享至微博、微信、QQ等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万方数据移动端可以在线对文章进行评论,便于在读者、作者在移动端相互传播交流。结合PC端数据库传播方式可以看出,万方平台以学术圈及评论的模式打通了读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壁垒,这种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传播效率。以期刊名称为关键词在360手机助手中检索,22种样本期刊均未自建客户端App。

  从媒体账号开通情况来看,《中国科学院院刊》开通了微博,但发文量及关注度较低;其学习强国二级平台账号运营情况较好,持续发布当期文章或转载相关热点新闻。《图书情报工作》在官网首页中提供了官方微博二维码,关注人数超过10000人。《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也开通了微博账号,但关注度低且长时间未更新。另外,在微博中没有出现类似于微信公众号整合多种期刊的模式。其余期刊未开通学习强国二级平台账号或微博账号,22种样本期刊均未开通头条号、抖音号。

  3 结论与问题

  22种期刊都开通了官网,19种期刊获得了百度官方认证。样本期刊都有独立的采编系统,构建了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的完整体系。虽然三大数据库之间更新相对有1~2期的迟滞,个别期刊无法回溯,但整体被网络数据库收录的情况良好。从统计结果来看,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主办的人文社科类期刊在数据平台及网站出版方面相对成熟,但依然存在媒介形式单一、媒体运营质量低、互融性差等问题。

  媒介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缺少新的媒介形态,期刊发布的信息主要以文字呈现,缺少图片、音频和视频的使用。虽然知网PC端提供与文章相关的在线视频,但这些视频侧重于对基础理论的教学,且同一类文章链接的视频基本相同,缺乏目标文章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是缺少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期刊的媒体出版平台大都仅限于官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等,缺少适应互联网新时代的其他媒体出版平台。仅《中国科学院院刊》《图书情报工作》《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3种期刊开通了官方微博,《中国科学院院刊》开通了学习强国二级平台账号,22种样本期刊均未开通头条号、抖音号及自建移动端App。

  媒体运营质量低表现在期刊忽略了读者的实际阅读体验。如《中国科技史杂志》在官网提供知网阅读免费在线浏览,但需要链接知网付费下载,在线浏览的图像质量低、文字模糊,文章可读性差。在微信公众号运营方面,部分期刊直接将文章复制粘贴到微信公众号中推送,未经重新编排,文字密密麻麻,不便于客户端读者阅读。还有些期刊直接将PDF截图放到微信公众号中,基本无法在移动端阅读。少部分期刊在微信公众号检索过刊时,仅提供官网链接的方式,移动端与PC端在线浏览的排版相同,导致移动端论文的文字过小,可读性差。

  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少部分期刊仅开通了微博账号,未能有效运营媒体账号,未能通过新媒体引流,未能借助新媒体提升期刊的关注度及影响力。如《中国科学院院刊》虽然开通了微博,但仅于2020年6月17日发布过一条信息,仅有14人关注;《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微博的最近一次发布时间是2017年,且仅有288人关注。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期刊开通了媒体账号却长期不维护,存在账号被盗问题,发布内容可能会对社会舆论产生不良影响。

  媒体运营与编辑部人员配备有直接关系。对22种期刊编辑部办刊规模进行统计,发现编辑部人员配置大都在5~10人,一线编辑为2~5人。同一主办单位的同类期刊中编辑部人员有重复,说明同一编辑部编辑身兼两种甚至更多种期刊的出版任务,编辑部不仅规模小且出版任务重。期刊大都存在新媒体人员配置不足问题,导致新媒体平台运营效果及推送质量较差,未能发挥期刊媒体融合的效果。

  互融性差表现在各媒体平台之间孤立存在,缺乏深层次的互融互通。开放获取的期刊在手机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助手三大学术期刊移动端平台依然需要付费阅读,6种期刊在微信公众号无法阅读全文,说明期刊与学术平台及新媒体出版平台之间未能互通。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可以打通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壁垒,但在实际运营中期刊编辑与读者、作者的交流、沟通存在单向性,没能发挥出媒体融合的优势,媒体融合出版流于形式。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留言板、微博评论、微博粉丝群等未能在期刊媒体出版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4 对策与建议

  4. 1 逐步构建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的构建需要结合编辑部人员配备的实际情况,对于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欠缺、新媒体专业人才缺乏的编辑部,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在过渡时期尽快引导、培养编辑兼任新媒体岗位,可先从基础用户存量较大的微信公众号入手,尽快实现PC端到移动端的跨越,定期推送优选、优化文章。另一方面,这些“小散弱”期刊可联合同一院所或同学科期刊,在期刊内部实现资源共用;可联合成熟的同学科期刊,借助大平台快速实现媒体转型;可联合科研院所官方平台,在联合平台中开通期刊专栏。例如,本次统计中有4种人文地理类期刊同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共用同一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这种模式值得借鉴,该所共出版21种地理类期刊,通过联合出版的方式,汇集同一类目标人群,定位更加清晰。各主办单位应从实际情况考量编辑部人员配置规模,尽早设立新媒体专职人员岗位。

  编辑部在人员充沛的条件下,应引导期刊充分发挥互联网新时代媒体平台优势。利用好门户网站、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等PC端;重视微信公众号、微博、学习强国二级平台、企鹅号、头条号、网易号、知乎号等移动端媒体平台;尝试利用央视频、抖音、网易等短视频平台,实现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多元素出版的跨越,逐步构建学术期刊媒体出版矩阵。

  打造好新媒体时代互联平台,作者和读者与编辑沟通不仅限于电话和邮件的方式,要利用好微信群、QQ群、微博粉丝群,构建学术生态圈。利用微信公众号评论、微博评论等,鼓励读者在推送文章或微博中评论,构建编辑、读者、作者交流圈层,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4.2 优化移动出版

  要充分认识移动出版的目的,相比起复制官网中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的模式,移动出版更重要的是服务读者、带来曝光度、增加流量、提高被引量。期刊在移动端创办新媒体绝不仅仅是开通媒体账号后,给出官网链接这样简单,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出版模式。对阅读频次较高的公众号“心理科学进展”和“心理学报”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两种期刊发布的内容有共同特征。首先,口语化的标题及引言部分能够快速引起读者关注;其次,优化了文章排版,扩大字间距,以更适合移动端读者阅读,根据文章内容添加网络图片、表情包;最后,在文章结尾处编辑、作者可以与读者直接互动。如“心理学报”在编排2020年第8期第6篇文章的相关推文时加入插图、优化排版、精简文字表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单篇阅读量超过1.5万次,点赞超过200次,文章结尾处还有超过30个精选留言,这种模式增强了学术文章的可读性,扩展了受众群体,明显提升了文章推送效果。

  微博、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可以发布及时性短信息,增强作者及读者对期刊的认同感,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图书情报工作》的官方微博已经收获粉丝超过10000人,《中国科学院院刊》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的文章阅读量可达上万次,远超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阅读量。这说明在新媒体运营情况良好的前提下,开通新媒体账号的期刊可以实现引流、增加关注度。将文章分享到移动端时,要注重用户阅读体验,针对移动端小尺寸屏幕进行优化,适当增加字间距,并配有丰富的插图、动图、音频及视频,提高读者兴趣,便于读者浏览,实现增强出版。

  相对于传统纸媒,网络平台具有时效性优势,期刊应尝试优先在移动端发布。传统出版流程是整期文章全部完成三审三校后,交付印厂印刷,先出版纸刊再将文章上传到期刊官网及网络数据库,最后在移动平台发布。传统的出版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时间滞后,没能利用好移动平台优先出版的优势。在移动出版新形势下,期刊应结合自身学科特征,采取“编校一篇、出版一篇”的模式,将互联网作为期刊出版的首要渠道,优先在移动端及官网发布最新文章,缩短出版周期,增加点击量、浏览量及曝光度,吸引作者投稿和引用。

  5 结语

  通过对22种期刊融合出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期刊在官网建设、学术平台收录及微信公众号融合出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媒介形式单一、媒体运营质量低、互融性差等问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媒体融合需要主办单位的引导并充分发挥期刊的主观能动性。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提高期刊影响力,媒体融合绝不仅是靠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新媒体账号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对互联网思维和融合出版有深刻的认识。当前,各大媒体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出版形式不仅限于文字传播,如何在新媒体浪潮中落实多元化出版仍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期刊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考虑,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期刊一定能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顺势而为,借媒体融合之势提高期刊影响力,谱写学术期刊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2020-09-12]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2]刘艳莉,侯集体.图情学期刊融合出版现状调查与分析:以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563-569.

  [3]高存玲,赵星耀.海洋科学类期刊融合出版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1316-1323.

  [4]严家高,万发同,李烁.体育类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4):53-58.

  [5]杜焱,蒋伟,季淑娟,等.中国高水平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20,32(2):204-208.

  [6]席志武,刘银银.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中国编辑,2019(5):72-76,81.

  [7]徐琳君,陈国荣,逯连静.融媒体环境下农业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探析[J].中国编辑,2019(1):58-62.

  [8]中国科学院之声.融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工作研讨会召开[EB/OL].(2019-06-04)[2020-09-22]http://www.cas.cn/zkyzs/2019/06/202/gzjz/201906/t20190604_4694079.shtml.

  [9]刘晓艳,赵霞,高建群,等.科技期刊对虚假网站的防范与打击措施[J].编辑学报,2020,32(1):53-55.

  [10]范姝婕,付晓霞,任胜利,等.科技期刊“代理”网站存在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建议[J].编辑学报,2020,32(3):285-29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