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品这则故事,来一次“深呼吸” 《出版沉思录——四川故事》

2021-06-18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伍旭升

《出版沉思录——四川故事》何志勇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5月版/128.00元

  关键词 四川 出版 启思

  从古至今,顶着“天府之国”的美名,四川不缺故事,自然也不缺讲故事的人。就出版史而言,同样如此,《出版沉思录——四川故事》就是最新的一则。

  既然是故事,就有真有伪,就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片尾曲《故事里的事》所唱的,“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或者“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所以,许多故事听听就罢了,或者一乐,很快就忘了。可是,《出版沉思录——四川故事》一书作者说的四川出版故事,却是以一个学者的素养和严谨,以一个身在其中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来讲述的,所以,这个故事是“信史”,是一部四川出版改革发展的“涅槃史”!因而,不仅可信,更可贵。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着太史公般秉笔直书的勇气、胆略和责任;还在于,不仅仅敢于揭盖子、捅痛处,更有着反思、沉思和启思。它的价值之处,在于有着屈子般强烈的“天问”意识、求索精神;还在于,不仅仅说着四川的故事,更是全行业的缩影和镜鉴。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为该书作序,盛赞作者 “既勇于在实践中创新,又善于在探索中进行理论提升,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理论研究上的贡献”。

  既然是故事,就会有波澜起伏、曲折回环。四川出版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全国领头羊、敢为天下先的地位,到逐步落后、边缘化,甚至沦落到大面积亏损的境地,令人唏嘘不止。直到201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提出了“振兴四川出版”的要求,这才再次焕发了四川出版的精气神,从2015年数家出版社共亏损2880万元,到2019年盈利1.7亿元,曾领全国出版风骚的四川出版又赢回了它应有的荣耀!

  这段历史,的确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端。如果是“说书”者,一定会津津乐道,述说它的不易,关注它的传奇;可该书作者不屑于用这种方式说四川的出版故事。他的本意在于沉思:“四川出版有太多值得研究的案例。四川出版故事,有必要讲给所有做出版的人听。”这就决定了这个“故事”的格局、眼界和思辨的力量。

  这个故事有它绵长的发展脉络。从西汉的源头一直说到1992年、2003年的两次体制改革,及其之后的“落寞”乃至“没落”。作者用“重创”“耽误”“消耗”“制约”和“弱化”来追述那段心酸与难堪的日子,用词可谓苛重。在肯定四川出版发行资源整合的深远意义的同时,更是不留情面地“追问与反思”:轻发展、轻经营、轻专业、轻市场、轻策划、轻外地,“导致出版地位不高”“导致出版活力不足”。所谓爱之深,所以省之切。通览全书,“追问与反思”的部分,是最体现作者的格局、器局、大局的章节。是出于自身的考虑,还是出于公心的考虑;是自说自话,还是对历史负责;是浮光掠影,还是直指问题,等等,都需颇费思量。可就是这种直面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态度,才使得“追问与反思”成为全书最有价值和分量所在;才有可能冷静、平和地思索振兴四川出版的务实方略,才有可能不被外部绚丽的、轰轰烈烈的、豪气干云的热情与头脑冲动所影响;才能凸显“振兴四川出版”的“头脑风暴”,为什么“回到常识才是正道”!

  这个故事有它厚重却至简的思想逻辑。这也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是历经风雨之后,“痛彻心扉”之后的觉醒、觉悟。同时,对于出版人来说,足以作为案头书时常翻阅、思索、借鉴。现在回头梳理“振兴四川出版”的那些“头脑风暴”,不也正是全国出版体制改革发展探索过的剪影吗?比如,振兴出版一定要“大手笔”“大改革”吗?振兴出版的着眼点、着力点在哪里?怎么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等等,都是出版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川的故事,用其特有的“麻辣”方式,为自己解开了困惑、破解了困扰、突破了困局,也为中国出版业再次印证了“正确的打开方式”,这就是——一定要遵循出版规律,避免急于求成;突出主业地位,坚持“三精”理念(精准、精细、精品);抢抓内容资源,打造集聚平台;要抓住三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核心要素,即书、社、人;要在存量上搞活,增强出版社的内在活力,另一方面,要着眼增量,树立起“做大蛋糕”的观念;加强品牌建设,找准品牌建设的着力点;坚持人才强社,惜才聚才。等等。该书作者认为,“提升出版的内容创造能力、内容集聚能力,是发展四川出版的永恒课题和正确道路”。其实,这也是做出版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如果再进一步延展,可以说,出版的灵魂是内容创新力,出版的根本是内容影响力,出版的路径是内容竞争力,而体制和机制都是服务于这三者的。“振兴四川出版”的“传奇”,再次印证了“内容为王”不可撼动的地位。

  “振兴四川出版”的故事只是面向四川出版曾经失落的过去讲述的。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才刚刚破题。未来的故事,是否就一路高歌猛进,不再坎坷?对此,该书作者保持了异常清醒的头脑——新的挑战,是要面对“出版融合发展,创造出版新价值”!就是要坚持融合发展的“四大理念”:用户思维、内容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这些提醒,显然不单是说给四川的出版人听的。

  笔者尤为欣赏作者在序章所写的一段话,可供行业同仁一起借鉴与共勉:“四川出版要实现振兴,我们需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胸襟。可喜的是,文轩具有面对问题的从容和自信。文轩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经历过风雨,就不怕听雷声。”

  是的,做出版的人,就是要有这种出版自信。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