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画传》

2021-06-1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薛惠锋
  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一份回忆、一段历史。《钱学森画传》以钱学森的一生为主线,以钱学森的成就为坐标,深刻、全面、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作笃定的信仰、至诚的底色、朴素的情怀、崇高的理想。

  《钱学森画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体现了钱学森的一生,面对千年不遇的世界变局,作出5次顺应潮流、合乎时势的重大选择,走了很多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干成了许多别人没有干成的大事。

  第一次,内忧外患激发铁道之志。钱学森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与报考大学有关,他没有听从老师、父母的安排,而是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打定主意要学铁道工程。因此,他报考了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第二次,民族安危坚定航空救国。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钱学森目睹敌机肆虐,他期望制造出能把日本飞机打下来的自己的飞机。因此,他作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改学航空工程。他用业余时间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航空方面的书籍,从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的航空工程专业,自此开始踏入航空领域。

  第三次,理论突破助力二战胜利。在学习航空工程的过程中,钱学森感到航空工程的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作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他说服了父亲,敲开了自己后来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办公室的门,很快就成为航空理论方面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第四次,奠基航天打造国之重器。20世纪50年代,国家的需要使得他作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重大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钱学森晚年曾对他的秘书说:“我实际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需要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想那么多就答应了。做起来后才发现原来做这个事困难这么多,需要付出那么大的精力,而且受国力所限,国家只给这么一点钱,所以压力非常大。”但他一旦作出决定,就义无反顾地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

  第五次,重回书桌铸就学术丰碑。1982年,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已年逾七旬了,此时已是功成名就的他完全可以休息了。但是钱学森又作出了人生的第五次重大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从71岁到85岁,钱学森以独到的研究角度,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等诸多领域,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

  《钱学森画传》全方位展示了钱学森的人生历程、科学思想和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风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新的历史时期,纪念英烈先贤、歌颂时代楷模、弘扬民族精神,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