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唐晓梅:攀枝花学院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山海经》书籍插画中色彩美学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山海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阐述了插画配色原则,如统一与变化、节奏和韵律、均衡和强调;再次阐述了插画色彩组合模式,如插画色彩对比和插画色彩调和;再次阐述了《山海经》中运用的插画手法,如增加、减少、置换和异变;最后提出了《山海经》中色彩美学的应用及影响。
【关键词】山海经;插画;色彩
《山海经》是我国传统古典文化当中的经典作品,其中孕育着中华文明和美学艺术。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文化流入到我国并成为主流文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就应当以现代的审美和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参考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的优点和缺点,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分析《山海经》当中妖怪鸟兽和神怪的造型运用现代艺术语言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结合我国古代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的美学艺术,发现我国古人用来表现美好事物的艺术技巧,最终完成对传统色彩美学艺术的创新。
一、《山海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我国艺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已经呈现出较强的西方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原创的中国传统艺术受到了冲击和影响,进而导致目前的艺术界和设计界抄袭行为屡见不鲜,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观念容易被尘封,若是任由这种势头继续下去,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被淘汰。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在2018年我国设计界和艺术界开始向着传统文化靠拢,坚持走自己的设计道路和艺术道路,用全新的艺术视角看待传统文化,如目前的插画、电影、动漫、服装和景观都带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山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较为悠久,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典籍,其中包含了奇珍异兽、人物传、地理信息等,因此需要以《山海经》当中的插画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在其中的传统色彩美学。
二、插画配色原则
(一)统一与变化
整体的统一与局部的变化是插画绘画期间必要的配色原则,尤其是针对《山海经》这种较为传统的插画作品更能突出插画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插画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同一类色彩或同一类色系的搭配上,以此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舒适,但是从山海经的插画上来看,其并未呈现出过分的协调,而是具有一定的可变化性,这就突出了插画的变化原则,在色彩上适当进行改变,防止给人以一种过于单调的审美体验,这样就能很好的突出插画主体与插画色彩搭配,呈现出效果更好的画面形象。因此,在插画配色当中需要秉承着统一与变化,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协调搭配,在同一类型色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更改。
(二)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音乐和舞蹈所具备的艺术运动形式,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节奏和韵律也应用到了其它艺术领域上,如园林艺术、色彩美学等,其标志性的特性在于具备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增强艺术本身的秩序性和规律性,是规范插画配色的最佳手段。在配色期间需要将所有的视觉要素通过排列组合的手段进行反复搭配,最终组合成一个有秩序的插画。通常情况下,插画中的视觉要素包括了明度、色面、色相和冷暖等,若想要形成一个有秩序的插画则需要通过适当的搭配,让插画的整体色彩效果能够带给人一种心理快感,引导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插画的精髓。
(三)均衡和强调
从色彩学理论来看,均衡即是一个插画能够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色系来调节插画画面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能够对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进行双重调整,最终能给人一种视觉平衡和心理平衡,并非是利用精准的计算或数字来实现,因此均衡是插画配色当中较为苛刻的一点,需要插画创作者拥有丰富的色彩搭配经验才能维持两者之间的均衡,这也是色彩搭配当中最为基础的一点,只有当插画色彩足够均衡后才能创作出一副引入入胜的插画画作,从这一点来看,山海经做得非常出色,比如插画【穷奇】当中,虽然是采用传统的黑白配色手法,但却通过线条的勾勒以及色彩的搭配,给人一种猛虎下山的压迫感和紧迫感,除此之外,山海经当中的大部分插画都具有较强的色彩均衡感。强调是山海经插画色彩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则,大部分山海经原图插画都是以淡黄色为背景,背景色彩更像是书卷的颜色,而主体特征的颜色则采用另外一种颜色进行强调,比如山海经中“狰”一图,神兽狰的深黄色、棕色、白色与背景的浅蓝色和浅黄色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深黄色突出神兽狰的威严霸气。也即是说在插画配色期间能够利用这种方式来改变整体的画面,进而突出画面想要表达的效果,因此在选择色彩期间需要充分秉承着强调的画面,能够提升插画的色彩视角效果及艺术内涵。
三、插画色彩组合模式
(一)插画色彩对比
从视知觉角度来看,任何展现在观众视野中的东西都具有较强的相对性,如高低、胖瘦、黑白和大小等,在插画色彩组合当中更需要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来渲染整个插画的艺术效果,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色彩的色相、冷暖和色相进行对比,促使两者树立鲜明的相对性。
首先,需要对明度进行分析,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明度色彩放在同一个位置,这样能够促使画面呈现出明暗相对的色彩效果,突出插画画面整体的层次感和光感,提升画面形象的丰富性,形成多元化、多层次、鲜明的特性。
其次,在色相对比上,需要明确色环的具体位置,在分析之后按照色相强弱之分对颜色进行分配,假如色相环上的角度差小于15度的时候,由于两种颜色为相同色相关系,其色相对比相对较弱,那么就无法体现出画面的色相对比性,而若是角度差在30°~90°或是90°~120。的时候则能够体现出较强的对比性,让插画画面的色彩看起来更加饱满,但在此期间需要格外注意主体颜色和辅助颜色之间的差距性,要确保两者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性,否则画面容易花。角度差超过150°的色彩为补色对比,这种视觉效果是最佳的,因此经常被应用到山海经插画色彩对比当中,鲜明的对比能够突出人物和角色的形象及精气神。
最后,需要对纯度进行对比,将不同纯度的色彩放置在一起可以提升画面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感,让部分颜色纯度较强的色彩能够变得更加鲜艳,而原本纯度较低的颜色能够形成很好的辅助作用,衬托画面的鲜艳程度。
(二)插画色彩调和
调和与对比是相互关联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两者的存在能够让插画的画面感变得更加完整,因此在完成色彩对比之后需要对色彩进行调和,以此突出插画作品的艺术美感。
首先,需要对插画的艺术美感进行调和,通过对色系的更改来加强所有色彩之间的统一特性,这是较为基础的配色方法。
其次,色彩调和需要对色彩的三个属性进行调节,将其中某两个属性改变,这样就能够让某一个属性完全相同,这种调和方法也被叫做单性同一调和。在三个属性当中若是想要两个属性完全相同则需要改变另一种颜色,这也叫做双性单一调和。近似调和是近似要素的结合,其中包括了明度变化、纯度变化和色相变化。
最后,对应性调和,这种调和手段由于其具备较强的调和效果,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色彩搭配当中,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能够随时变化的秩序来实现,这种调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可变化性及挑战性。在使用期间需要对色彩进行适当的对比,明确其中的等差或差比数列,确保对比效果拥有较强的统一性、秩序性和节奏性,这样能够防止过度减少色系而对观众造成视觉刺激。在对比的多色当中需要添加相同的第三种色系,同时还可以构建相同的色彩色系,以此形成整体插画色彩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在色相环选择期间可以通过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位置进行色彩上的调节。
四、《山海经》中运用的插画手法
(一)增加
该插画手法也即是在原有的基础画面造型上融入其它元素的插画造型或插画特征,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插画形象,由此可知山海经虽然具备浓厚的东方元素,但是在不改变东方元素和中国传统美学因素的基础上能够适当融合现代美学技巧及西方美学理念,比如在山海经“酸”的插画当中,“九尾狐”的插画当中,“何罗鱼”的插画当中都融入了增加的插画手法,进而创造出九条尾巴的狐狸、十个身子的何罗鱼,六个头的鵫鸟。另外,本文所提出的增加并非只是字面意思上的增加数量,而是增加不同的元素,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元素,比如山海经插画的制作在现代也尤为热门,更多的现代插画作者参与到了山海经插画制作当中,展现出五花八门的山海经插画,这就是“增加”插画手法的初步体现。从插画制作的角度来看,任何插画都并非是一种固定的插画手法,而是具备可融合性,通过大量插画手法、绘画手法和艺术元素,最终通过融合后得到的全新兀素。
(二)减少
该插画手法是将原型的插画元素和色彩元素删除掉,但并非是一味的删除,而是在通过分析和对比之后,考虑到画面的完整性、对比性、层次性和虚实性之后所进行的删除,这种删除体现在山海经插画的绘制当中,尤其是《山海经》当中的毕方。该神兽的内容描写是“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因此在插画制作当中是在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减少了鹤的一条腿后融合了其它元素,比如在鸟身上添加了更多的红色脉络,最终营造出毕方的全新形象。除此之外,在刑天这一人物的插画制作当中,我国古代插画制作者将普通人的头减去,通过融合之后形成了刑天的人物形象,由此能够得出,减少是我国古代插画制作当中一个较为常见的制作手法,是最终形成一个全新人物形象的关键性手段。
(三)置换
该手法主要是将原本的部分元素改变成其他类型的元素,比方说山海经当中怪物旋龟的形象就是这样得出,玄龟是鸟首虺尾的怪物,为了营造这个形象,在插画制作过程当中古人以乌龟为原型进行置换,将乌龟的尾巴改成了蛇的尾巴,将乌龟的头部变成了鸟类的头部,这样就得出了最终的怪物形象。而置换的插画手法是日常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美学手法,从美学的角度而言,只需要寻找到与某一种元素相同的元素,就能够进行替换,这种手法并非是元素上的转变,也可以是画风上的改变,通过关联的设计理念,将两种元素进行替换,在不违背插画制作目标的基础上可以任意进行置换,最终所取得的美学效果相对较好。
(四)异变
异变也被称为是某一物体或某一形体的改变,是相同元素的根本性改变,使其变得焕然一新,最终形成一个本质上相同却外观不同的元素,当然,异变也被称为增加、减少和置换的融合,是形成一个全新元素的插画手法,古人在插画制作当中秉承着这种理念创作出非常多的魔幻形象,如山海经当中的矔疏形象就是通过这种手法制作出来的,创造出一个“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矔疏,可以辟火”的怪物形象。
五、《山海经》中色彩美学的应用及影响
色彩美学是囊括了多种艺术元素的色彩题材,色彩是人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一个元素,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也开始逐渐提高对色彩元素的重视程度,在插画的色彩美学应用当中融入了生命观念,进而形成了我国传统特色的色彩美学。尤其是在山海经的插画色彩创作当中,古人更是突破了形体上的束缚和传统思想的限制,创作出一个个世所罕见的奇形异兽,能够形成生动而形象的符号与图案,容易表达出插画的精神内涵与精髓。
六、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山海经》当中的插画手法、色彩组合模式、插画的配色原则和色彩美学的具体应用及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山海经更是其中的标志性作品,是先秦时期的文化产物,抛去其文字内容的文化价值,其中插画的色彩美学也足够应用到现代美学当中,若是以现代美学的视角来看待山海经当中插画的传统美学仍然具有较强的可应用价值。为了从根本上发掘出《山海经》插画的美学价值就需要深入分析《山海经》当中的色彩组合模式,可以通过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来突出增加、减少、置换和异变等插画手法,同时还需要结合一定的水墨画、油彩画等绘画技巧,这样就能借鉴山海经的色彩美学精华,将其应用到现代美学艺术当中。
参考文献:
[1]刘德.论电视美术设计中对色彩美学的应用[J].记者摇篮,2020(08):102-103.
[2]王玉明.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色彩美学[J].建筑经济,2020(08):123-124.
[3]吴瑜.古诗词里的色彩美学[J].作家天地,2020(15):186-187.
[4]毛鸿睿.装饰绘画的色彩美学研究[J].参花(下),2020(08):93.
[5]裴景旺.浅议滩头木版年画的造型意蕴与色彩美学[J].明日风尚,2020(1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