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赵宪章主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12月版/1280.00元(10册)
编者按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全书秉承“文学本位”的编撰理念,横跨中国文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等多个学科,借鉴语言学、符号学、图像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试图从文学与图像的具体历史出发,依据丰富、可靠的史实材料和与之相契合的核心概念“语象”,厘清文图关系演变的内在规律。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论域,而且对于整个文学研究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填补学术空白的原创之作,更是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工程中的一个重大成果。由此,本书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文字和图像,是承载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两种最主要的载体。而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学,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表达自身世界观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中国的文字、文学和图像,在世界范围的各自领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彰显着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传统。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中国的文学和图像承担起提振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气节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的文学和图像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具有了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整体工作于 2010 年下半年启动,历时10年方告功成。该书总主编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介绍,这是一个筚路蓝缕的工程,整个编撰过程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10年里,编写和出版团队立足中国,着眼世界,既全面搜集、整理了大量古籍资料,又潜心研究了西方最前沿的文图关系理论,开阔了自身眼界,尝试探索了种种研究方法,最终用这部宏篇巨制为中国的“文学与图像”关系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开启了与西方相关理论的平等对话,并为此领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社长顾华明指出,“文学与图像”关系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20世纪“图像转向”以来文论与美学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对文图关系的讨论为文论、美学甚或文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重在描述中国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历史演变以及两者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形态,建构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图关系理论”。
从上古先民的河图洛书,到晚清市井的精巧工笔;从茫茫漠北的佛陀造像,到五岭之南的繁茂花鸟;从中原大地的年画,到西域边陲的民族画、宗教画,富有中国特色的图像一直是中国文化和审美的优先载体。在中国古典的文图关系理论中,“文”“图”和“意境”是递进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文字和图像表达出的超越自身的意境,才是中国文学和艺术不同于其他国家文学艺术的关键。言外之音,画外之意,现于其外,如在目前,正如南宋诗论家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更如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皆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最高追求。
好的文学作品,总有着最强烈的画面感;好的绘画作品,画面中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学性。“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成语,不仅能形容生动逼真的画作,也能形容技巧高超的文字;而“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成语,也在历史的流变和洗磨中,超越了原意本拘囿于画作和书法等,成为文学乃至所有艺术形式通用的赞美。这正是中国文与图密切相关、水乳交融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人天生具备的一种艺术通感。比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如《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比如《赤壁赋》《后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些都是深深镌刻在中国人审美基因中的句子。千百年来,每次有人咏颂起这些名句,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每次有人观摩起相应的画作时,也都会情不自禁地吟哦起来。
文与图犹如中华民族上古图腾中伏羲女娲相互交缠的双尾,又犹如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水乳交融又相互成就,在中国的历史中不断地发展演进。《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对这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展示了中国文图关系理论研究的丰富维度,打开了文艺批评鉴赏的新视野。8卷10本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上起先秦,下至清末,浩浩汤汤,精彩纷呈,好似一条汇进千百条支流、滚滚东去的大河,又似一部多声部跨音域、高潮迭起的大合唱,将在中国特色文艺研究领域大放光芒。
文章节选
◎新世纪以来,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进人了一个新的领域,那就是面对“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现实立意,探讨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生存策略和未来命运,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从而将这一研究推向了文学基本理论的学术前沿;另一方面,由于面对“图像时代”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刚刚起步,侧重价值判断或情绪化的表述也就难以避免,从而为深层的学理探究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这就是文学图像论所要着力拓展的方面,即在基本理论的层面探讨文学与图像的学理逻辑——文学如何在“图像时代”使“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从而为阐释文学与图像的当下关系提供理论参照。
◎“文学图像论”并非是在名称和概念上玩花样,也不是在刻意追逐什么学术时尚,而是一种背靠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新学”。它在传统“文学意象论”和“文学形象论”的界域之外确定了“图像”这一新的参照物,以便在“文学语言”和“文学图像”的对话中重新认识自我、发现“新我”。对于我们的文学研究而言,这显然是一个新的视域和新的话题。因此,“文学图像论”的未来可能伴随许多困难和困惑,我们今天无法判断它究竟能走多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行走在了文学之学术史的正路上。
◎文学图像论作为全新的跨学科之原创,所需要的条件当然不止于这些。但是归结到一点,作为21世纪文学理论之“新学”,它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包括不可能像现行学术体制所要求的那样“大干快上”。实际上,包括文学图像论在内的任何学术原创,最需要的条件是时间和耐心,需要平静的心态和充分的学术自由。这显然和当下的学术体制相抵牾,除非身在体制而又不为体制所困。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学术首先是一种人格境界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为己之学”;学者只有把学问作为自己的宗教,摈弃一切杂念和身外之物,才有可能走向学术至境。但是,现实却把“为学”和“名利”紧紧地捆在 了一起,前者被后者所绑架。如是,文学图像论作为21世纪文学理论的母题不仅是不可能的,即使苟延残喘也需要很大的勇气。